APP下载

英汉陈述句和疑问句语调实验对比研究

2011-12-05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句末陈述句语调

郭 嘉 石 锋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1.引言

人类系统研究语调始于对英语语调的研究。现代语调研究在英语语调研究的基础上业已发展为对诸多语言语调的研究,因此,相比其他语言语调的研究,英语语调的研究对于语调研究理论以及实践更具普遍语言学价值和借鉴意义。

英语语调研究从数百年前只是语法研究的附属品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语调繁荣”(陈虎2008),整体经历了语调符号标注——语调结构分析——韵律层级描述——韵律、句法、语义研究整合,从语调静态标注到语调动态描述的过程。其每阶段的研究都追随前人的探索和研究,或继承或反驳前人的观点,从而发展了英语语调研究,日积月累形成深厚的理论基础,为语音实验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并对其他语言语调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其研究方法的延续性,英语从最初的语调标注开始,就关注对语调的客观描述,并在描述的基础上探究英语语调自身的特点。英语语调研究长期以来就存在只见表面特征不见深层内在关系的不对称性,即英语语调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也只是集中在音高的标注、音高运动凸现的认识、重音模式如何体现等。因此英语语调研究的传统既有助于语调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同时也容易导致英语语调在惯性思维下难以有所突破。

石锋(2008)用“语调格局”的思路分析汉语语句的音高表现,认为“语调格局”就是指语句调型曲线的起伏格式及其所表现的各调群调域本身的宽窄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基于语调格局的思路,以归一化、相对化的方法对汉语陈述句语调的音高表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石锋等2009)。本研究将尝试采用这种新的研究方法,进行英汉语调对比。

2.实验说明

本文实验句的语法框架以英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为基础,共设计三句样本句:

(1) You go to school, play sports and swim in the pool.

(2) Alice enjoys coffee, listens to music and writes novels.

(3) The students visit the company, listen to a lecture and ask questions.

四位发音人,两男两女,均来自英国利兹大学,使用标准的伦敦英语,无地域口音的影响。他们年龄均在19至21岁之间,职业为在校大学生,因而可以忽略年龄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录音环境安静,每位发音人均在自然平稳状态下发音,不出现语义强调和感情色彩。

采用Audacity录音软件进行录音,声卡为ONKYO USB digital audio processor Se-U33GXV。每个发音人每个实验句连续说3-5遍,取其中最稳定的三次,句与句之间间隔四秒。之后采用Praat5.046软件对样品句进行声学分析,测出音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内容包括:分别以赫兹、半音为标度,以百分比方式得出不同发音人的语句调域(总调域)、调群调域(分调域)以及不同调群调域之间的起伏度数据。半音(semitone)作为一种尺度衡量单位,把基频频率转换成对数域中的值,从而减少了个体发音的差异,强调发音的共性。同时半音也更符合人们心理听觉的感知(李爱军2005)。从赫兹到半音转换的计算公式为:

St=12*lg(f/fr)/lg2

(其中“f”表示需要转换的赫兹数值,“fr”表示参考频率,设为64赫兹。)

统计和测算内容包括:分别以赫兹、半音为标度,以百分比方式得出不同发音人的语句调域(总调域)、调群调域(分调域)、相同调域内部的音步调域(子调域)、不同调群调域之间以及不同音步之间的起伏度数据。

汉语普通话陈述句和疑问句实验句具体分析见石锋等(2009)及王萍和石锋(2010),实验句是在沈炯(1985)实验语句基础上适当修改而成,共有以下四个:

(1) 张中斌星期天修收音机。

(2) 吴国华重阳节回阳澄湖。

(3) 李小宝五点整写讲演稿。

(4) 赵树庆毕业后到教育部。

发音人共有四位:甲、乙是专业播音员,丙、丁是在北京长大的三年级大学生,其中甲、丙为男性,乙、丁为女性。录音分别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专业录音室和南开大学语音实验室进行。每位发音人都以自然状态、平稳语速发音,不出现语义强调和情感色彩。每个实验句连续说三遍,句子之间间隔四秒。

起伏度计算方法详见下文说明。全部数据计算使用Excel程序完成,并制出统计图表。

3.英汉陈述句语调实验对比分析

3.1 语句调域的归一化

首先,测量出四位英语发音人和四位普通话发音人每一位发音人同一个句子三次发音样本句的最高音赫兹值和最低音赫兹值,然后分别取平均值。再把同一发音人所发3个样本句的最高赫兹值和最低赫兹值进行平均,从而得到每位发音人自然焦点情况下的语句调域(全调域full range)(石锋等2009)。

表1 英汉陈述句全调域对比分析

M1—英语男性发音人1;M2—英语男性发音人2;F1—英语女性发音人1;F2—英语女性发音人2;甲—汉语男性发音人1(播音员);乙—汉语女性发音人1(播音员);丙—汉语男性发音人2(学生);丁—汉语女性发音人2(学生);(以下同)。

表1中,四位英语发音人的语句调域均小于四位汉语发音人的语句调域,且相差较大。将四位英语发音人的语句调域半音值进行平均,为7.2个半音。而汉语语句调域平均为16.2,是英语语句调域的两倍多。这是因为汉语是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在测算汉语语调语句调域的时候,把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都考虑进去;而英语没有声调,更多注重的是横向音步与音步之间、调群与调群之间节律的强弱,因而纵向的语句调域比汉语语句调域弱,调域值低。

3.2 调群调域的实验分析

3.2.1 样品句中各调群的调域值

调群理论(Halliday 1967)长期以来是英国语调研究传统学派的核心。该理论认为,一个调群中,几乎总是只有一个重音高峰——重读音节中最突显的音节,即“调核”。它是信息焦点,是调群中心。Cruttenden(2002)和Roach(2007)均肯定了调群在英语语调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英语语调是在调群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Halliday和Williams(2008)在其最新的语调研究中将语音表现和信息单位联系起来,认为一些非调核的重读音节与调核共同构成信息链,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依据。

本实验中的三句英语样本句,每句均由三个调群组成:

(1) You go to school/play sports/and swim in the pool.

(2) Alice enjoys coffee/listens to music/and writes novels.

(3) The students visit the company/listen to a lecture/and ask questions.

汉语普通话的四句样本句则根据意群划分为三个意群块(见石锋等2009)。

在3.1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分别求出英汉样品句中各调群的调域值,即分调域(sub-range)。我们分别采用赫兹值和半音值作为音高标度,随后得出了八位发音人的调群调域,见表2. 与此同时,半音标度的数据在音高分析中具有优势。半音的换算以对数为基础,与人的听觉相对应。半音是适于反映心理—声学的对应关系的语调研究单位(李爱军2005),因此我们计算百分比数值也选择以半音数值为基础。

百分比数值的计算是一种相对化的归一算法,类似于T值(石锋2008)的计算原理,计算方法如下:

Ki=100*Gi-Smin/Smax-Smin
Kj=100*Gj-Smin/Smax-Smin
Kr=Ki-Kj

(其中Gi代表调群调域上线半音值,Gj代表调群调域下线半音值,Smax为语句调域上限半音值,Smin是语句调域下限半音值,Ki为调群调域上线百分比,Kj为调群调域下线百分比,Kr就是调群调域的百分比数值。)

表2 英汉陈述句分调域对比分析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英语自然焦点情况下的陈述句的调群调域比汉语的调群调域要小,但是调域与调域之间的数值相差不大,这是英语和汉语的共同特点,说明了两种语言在陈述句的自然焦点情况下走势平稳。除了汉语的M1之外,其它七位发音人的句中调域均小于句首和句末调域,且句末调域最大。这说明自然焦点状态下陈述句的焦点在句末,这可以视为语言的普遍性特征。

3.3 调群调域的起伏度

3.3.1 起伏度计算说明

样品句语调的起伏度计算是以调群调域的百分比数据为依据进行的。起伏度数据可以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发音人、不同语气类型的语句放置在同一空间加以对照比较,在具有相同可比性的基础上使数据具有可统计性,从而对语调进行量化分析。

语句起伏度用Q值来表示,Q值的类别和位置用下标加以区分。计算方法是:

Qx=Kx-K(x+1)

(其中,x=1,2,3,……是调群在语句中位次序列数;K是调群调域的相对百分比数值。)

把一个调群调域的上线和下线的百分比数值相加,然后加以平均,得到调群调域中线的百分比数值。用a、b、c分别代表调群调域的上线、中线和下线,分别计算三种起伏度,即上线起伏度Qa、中线起伏度Qb和下线起伏度Qc.划出一条量化的句子语调起伏线需要依据Q值的序列。设Q0为起始点,分别指句首调群调域上线、中线或下线的实际百分比数值,表现句首调群调域的定位特征。Q值序列为Q0、Q1、Q2、Q3、……Q.实际上Q等于Q1、Q2、Q3……的代数和。

从赫兹到半音再到百分比的处理过程,是尽量减少个性差异,从繁琐到简洁,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百分比中最高值为百分之百,最低值为零,每一个人自成一个语调格局。不同人不同节奏音段的发音在统一的标尺下的语调起伏情况清楚地表现出来,易于进行比较和分析。

3.3.2 英汉陈述句语调格局对比

根据3.1.1的计算方法,可以获得英汉陈述句语句调群起伏度Q值的对比,见表3.

表3 英汉陈述句语句调群起伏度Q值表(%)

同时获得自然焦点情况下英汉陈述句的语调格局图,见下图1和图2。

图1 自然焦点下英语陈述句语句调群格局图

分析表3的起伏度数据和图1、图2的语句调群格局图形,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英语和汉语陈述句的起伏度Q值序列的分布特征。首先,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句首调群起点Q0的上线多为全句调域上限或接近上限100,分布集中且稳定。中线和下线分布也较稳定,而句末调域的下线是全句调域的下线。

图2 自然焦点下汉语陈述句语句调群格局图

Q1是句中调群的起伏度,Q2是句末调群的起伏度。起伏度为正值表明音高下降,负值表明音高上升。从总体上看,英语和汉语Q1、Q2数据中绝大多数是正值,表明在英语和汉语中,陈述语句中音高下倾占主流,是无标记的,下降的程度可以很大;音高上升情况很少,是有标记的,上升的程度只能很小,受到制约。从这八位发音人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汉语的标记性略大于英语。

除了英语女性发音人1和汉语女性发音人1句中中线略低于50%以外,其他六位发音人的句首和句中中线均高于50%,四位发音人的句末中线均低于50%,因而中线可作为探讨语调基础特征的一个指标。

3.4 英汉陈述句自然焦点下语调格局Q值对比

在3.3.2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英汉陈述句语句起伏的Q值进行研究分析,见表4.

表4 英汉语调格局中语句起伏对比(Q值)

结合图1、图2以及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图1中箭头所指的数据分别是四位发音人上线、中线和下线各自在全句的起伏度Q值。从这些Q值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陈述句语调表现出的一致性,即:上线起伏度<中线起伏度<下线起伏度,分别是:M1:5<8<10;M2:19<23<27;F1:29<33<37;F2:28<30<31.可见下线在英语自然焦点下对陈述句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除了女性发音人乙之外,其他三位发音人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分别是:甲:10<12<14;丙:14<22.5<31;丁:9<21<33.这说明下线在自然焦点下陈述句的音高走势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四位英语发音人的上线、中线和下线全句起伏度彼此之间,相差只有几个百分点,而四位汉语发音人的上线、中线和下线全句起伏度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其实验特定的特征。汉语实验中,甲和乙分别是播音员,因此他们上线、中线和下线全句起伏度彼此之间相差并不大,也只有几个百分点。而丙和丁作为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语音培训的发音人,上线、中线和下线全句起伏度彼此之间相差很大。排除甲、乙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英语上、中、下线全句起伏度彼此之间的差异小于汉语。

当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英语中除了M1之外,其它三位发音人上线、中线和下线全句起伏度数值整体大于汉语的四位发音人,说明英语发音人在读样品句时整体的起伏要大于汉语发音人。这个语言现象和3.1中关于语句调域的分析正好解释了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英语是重音语言,是轻重交替的节奏语言,韵律单位与韵律单位彼此之间的起伏贯穿全句,因此英语的整体起伏普遍大于汉语,如表4所示。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其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影响着其语调的走势。汉语声调对语调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复杂的。在本实验中,自然焦点下的陈述句中汉语的语句调域远远大于英语的语句调域。

4.英汉语调疑问句实验对比分析

王萍和石锋(2010)以三调群为基础,对汉语疑问句的语调起伏和语调格局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本文在语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疑问句的起伏度和语调格局进行对比。

4.1 英汉疑问句全调域对比

表5 英汉疑问句全调域对比

表5显示,四位英语发音人的疑问句语句调域均小于四位汉语发音人的疑问句语句调域,而且彼此之间相差较大。如果把四位英语发音人的调域半音值进行平均,平均值为11.2,而汉语语句调域平均为17.1,这与前面3.1分析英汉陈述句句调的差异一致,即汉语声调对语调的影响较大。

4.2 英汉疑问句分调域对比

表6 英汉疑问句分调域对比

表6说明英语和汉语八位发音人的句末调域均明显大于句首和句中调域。八位发音人各自句首调群和句中调群的调域相差不大,但是八位发音人不论是首调群还是中调群都与各自句末调群的调域相差较大,这说明在英语和汉语疑问句中,句末调群对语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无论是英语还是普通话发音人的句中调域都小于句首和句末调域(其中普通话女性发音人乙的句首调域和句中调域相同),这说明在两种语言中,句中调群为了句末调域的疑问语气达到最大化,形成音高上的差距从而形成听觉上的更为强烈,进行了收敛。

4.3 英汉疑问句语调格局对比

按照3.3.1的计算方法,我们获得了英汉疑问句起伏度Q值的对比,见表7.

表7 英语疑问句语句调群起伏度Q值表(%)

同时得到了英汉疑问句语调格局,见下图。

图3 自然焦点下英语疑问句语句调群格局图

根据表7,同时把图3和图4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知,汉语疑问句和英语疑问句的相似之处在于最大调域均出现在句末调群;句中调群的调域小于句首和句末调群。句首和句中的调群调域相差并不大,约1~2个半音。这说明发音人在发疑问语气的时候,句首和句中(尤其是句中)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以便能完全地发出句末的疑问。从信息论角度来看,在无焦点的情况下,句子前面的信息均是旧信息,而句末信息是新信息,成为发音人的发音重点。这可以看成是语调的普遍性规律。

图4 自然焦点下汉语疑问句语句调群格局图

汉语疑问句除了发音人丁的句首调域和句中调域低于10个半音以外,其他四位发音人的所有调域的半音值均大于10.而英语疑问句中,除了句末调域均大于10个半音外,其他调域的半音值均低于10.汉语疑问句的句末调域均大于英语疑问句的句末调域。这与4.1中关于两种语言的语句调域的差异保持一致,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声调语言和重音节奏语言类型学方面的不同。而从百分比来看,汉语除了甲的最大百分比出现在第二调群(原文同时也指出了该发音人的发音异常),其他三位发音人的最大百分比均出现在第三调群。英语四位发音人的最大百分比均出现在句末调群。

4.4 英汉疑问句自然焦点下语调格局Q值对比

我们进一步探讨英语和汉语自然焦点下疑问句上、中、下线在全句的横向起伏情况,即Q值的对比分析。

表8 英汉疑问句自然焦点下Q值对比

从上线来看,英语疑问句与汉语疑问句上线起伏相差并不大,八位发音人的中线起伏暂无规律,四位英语发音人的疑问句下线略大于汉语疑问句下线(丁除外)。说明整体而言,英语疑问句的起伏略大于汉语疑问句。同时与前面英语陈述句和汉语陈述句的比较进行对照,可以看到相比于英语陈述句Q值起伏明显大于汉语陈述句,疑问句Q值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当言语中出现了明显的语音凸显(本文是疑问句的最后一个调群)以及情感体现时(本文是表示质疑),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其起伏除了受到自身语言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语言外的因素的限制,即作为主要语气表达方式之一的疑问句,相对于语气中性的陈述句,其语调的表现和音高的起伏均有其独特的表现,其内在的原因将在继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5.结论

本研究采用“语调格局”的方法,对英汉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调起伏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语调格局不仅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也表现出不同语气语调各自的个性。

首先,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其陈述句句首调群起点Q0的上线多为全句调域上限,句末调域的下线全是全句调域的下限。两种语言Q1、Q2多为正值,表明英语和汉语陈述语句中音高下倾占主流,属于无标记。英汉的全句起伏度下线的Q值均为最大,说明下线在自然焦点下陈述句的音高走势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英汉陈述句也表现出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受声调的影响,汉语的语句调域大于英语的语句调域;由于自身轻重交替,加上音高起伏的影响,英语的起伏度大于汉语起伏度。

同时英语疑问句和汉语疑问句体现了很多语调格局的相似性,如句末调域上线的最高化、句末调域下线的最低化,句末调域跨度的最大化和句中调域的进一步收敛。与陈述句一样,通常情况下英语疑问句的语句调域小于汉语疑问句的语句调域,各调群的调域也小于汉语各调群的调域。

语调格局不仅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以及陈述和疑问两种语气的共性,也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如在陈述句中英语的起伏明显大于汉语,但在疑问句中表现并没有那么明显,这说明不同的语气情感对语调的影响各有不同。

语调格局不仅可以定量分析发音人的语调表现,实现不同发音人之间的可比性与可统计性,也可用于不同语气以及不同语言类型的语调对比研究,从而探究语调格局的普遍意义。

Cruttenden, Alan.2002.Intonation[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A.K.1967.IntonationandGrammarinBritishEnglish[M].The Hague: Mouton.

Halliday, M.A.K.& S.G.Williams.2008.IntonationintheGrammarofEnglish[M].London: Equinox Publishing Ltd.

Roach, Peter.2007.EnglishPhoneticsandPhonology:APracticalCourse(2ndedi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陈虎.2008.语调音系学与AM理论综论[J].当代语言学(4):347-354.

李爱军.2005.语调研究中心理和声学等价单位[J].声学技术(3):13-17.

沈炯.1985.北京话声调的音域和语调[J].北京语音实验录:73-130.

石锋.2008.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

石锋、王萍、梁磊.2009.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J].南开语音学年报(2):4-13.

王萍、石锋.2010.汉语北京话疑问句语调的起伏度[J].南开语言学刊(2):14-22.

猜你喜欢

句末陈述句语调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谈谈诗歌的语调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现代哈萨克语命令语气单句语调对比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