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不良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011-11-18凌懿文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凌懿文

(浙江工商大学 体育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不良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凌懿文

(浙江工商大学 体育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18)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

不良心理;成因;心理健康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市的统计,在该市8.5万名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3 500名中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那么处于学校教育末端的大学生,在走出校园踏上社会之前,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或放纵自我、逃避自我的主要原因。据杭州市10所高校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17.3%和32%。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锻炼者获得快乐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体育课是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知识最全面、最直接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重要的体育锻炼时间。因此,在指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的各项考试并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不良心理的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影响了心理正常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效能。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完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故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还应掌握学生不良心理的类型、特点、以及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这是体育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在我校随机抽取男女学生共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平均年龄20岁。调查时间2009年3月-2010年3月。共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回收有效率达到了98%,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根据。

2.2研究方法

2.2.1 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走访法。

2.2.2 问卷调查情况。根据大学生体育课中的某些心理特征制定问卷表。每一调查项目按“经常”“有时”“未表态”及“没有”等4种情况分类统计,把具有代表大学生的不良心理作列表(表1)处理。

表1 造成大学生不良心理调查统计表

3 结果与分析

从心理调查资料统计说明:因学习体育动机不太明确有119人占61%,学习任务非常明确有70人占36%,未表态7人占3%。因体育课内容乏味经常无兴趣的有63人占32%,有些内容无兴趣有80人占41%,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的有45人占23%。中长跑耐力差,经常焦虑心理有77人占39%,有时出现焦虑心理有84人占43%,对中长跑无所谓有35人占18%。因竞技性强常有害怕心理25人占13%,有时害怕66人占34%,喜欢竞技性强87人占44%。因基础差常有自卑心理53人占27%,有时出现自卑心理67人占34%,不自卑70人占36%。因中学生人际关系不够协调的占54%。学生对教师职业要求有135人占69%。场地器械差而表现出兴趣不高的有100人占56%。嫉妒他人经常有或有时有的人占56%。据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上体育课时表现的态度不认真, 有不良的心理,长此以往心理上严重失衡,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低下。他们适应不了当今竞争激烈、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

3.1轻视体育课

在调查中有过半学生对学习体育动机不明确。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可有可无,不必认真,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心理,即使来到运动场情绪也不高,练习偷懒。

3.2厌倦体育课

在调查中有许多学生厌倦体育课.体育课教材内容老套,或在选项课中没有选上喜欢的课程。感到单调枯燥、没有意义,上课打不起精神。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风吹日晒、严寒酷暑,很多女大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怕苦,怕累,怕晒,缺乏身体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自制性和顽强性。有些学生遇到稍有难度的动作,就会过分担忧,害怕练不好,掌握不了动作,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鄙视,产生对体育课厌倦的不良心理。

3.3自卑的不良心理

在调查中有61%的学生或多或少有自卑心理。在身体上,如体弱多病、体型过胖,或者过于矮小等,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运动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上课的为难、感到沮丧、萎靡不振;更甚者破罐破摔,厌烦甚至不上体育课。

3.4害怕中长跑耐力素质的不良心理

从调查中有82%的学生有害怕耐力素质的现象。耐力素质的训练都需要经过与疲劳作斗争的过程。现在学生对吃苦耐劳的体会很少,所以造成意志不坚强,面对体育活动中的困难经常畏缩逃避,遇到耐力素质课便会有害怕心理。

3.5对体育课无所谓不良心理

从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有无所谓不良心理现象。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课堂听讲不认真,练习偷懒,我行我素,纪律涣散,行动自由。

3.6嫉妒心理

从调查中有56%的学生有经常或有时有嫉妒他人的现象。有的学生心胸狭窄、喜欢猜疑、贬低他人、排斥他人抬高自我、与同学关系紧张,心理处于压抑状态。

3.7体育教师自身修养不到位造成学生的不良心理

在调查中有69%的学生希望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文化素质、工作态度、语言艺术、组织才能及思想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的体育教师上课以放羊式的教学,学生学不到东西,不关心指导,内容安排乏味,或对体育较差的学生另眼相待,恶语伤人……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大减,严重的还造成学生心灵创伤。

3.8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的不良心理

在调查中有54%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太协调。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经常出现退缩、回避、固执己见等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别人表示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这主要是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与自己观点、信念不一致时,不能求大同存小异地加以解决,甚至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引起矛盾和冲突,这些学生陷入了自我编织的想象的桎梏中,用幻想来代替现实。

3.9场地器械差引起的不良心理

在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差或场地环境不好(室外场地)引起了他对体育课的不感兴趣,使他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状态。

4 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对策

4.1不良心理学生方面的工作

4.1.1 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是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隐藏意图,针对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幅度、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不仅使学生能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也能增强不良心理学生对体育的信心。

4.1.2 培养不良心理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体育对人的生物潜能和精神潜力的开发与拓展,因其完整性和谐性而显得很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力。明确学习目的,制定个人目标,树立成功的信念。

4.1.3 体育教学中交往互助性。体育活动能给人创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机会,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切感。体育活动中,不必用语言亦可相互交流,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为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交往的学生提供了交往场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在活动中提倡互帮互学,特别是在有一定难度动作的教学中,鼓励互相帮助与保护,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4.1.4 调适学生在体育活动的竞争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便会产生。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时,就会使个体产生厌倦感。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活动形式,让活动的竞争性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心理需要。

4. 2教师方面的工作

4.2.1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由于学生气质类型的特殊和兴趣爱好的不一致,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搭配一些动作难度小,学生兴趣高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尽量为不良心理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运动才能的机会,从而达到激励其学习的信心。

4.2.2 重视体育教学中娱乐性的教学手段。研究表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在活动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是不可能的。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欢乐。

4.2.3 强调体育教学中形式的集体性。集体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责任。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使人产生自信、自尊、自强。对有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症状的大学生,无疑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

4.2.4 教师应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师德修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树立教师的人格榜样,用自己的崇高思想、精深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行为感化学生。教师面对心理不良的学生要充满信心并把这种信心迁移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身心素质。

5 结 论

把不良心理视为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特殊构成,是新的研究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要遵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要抓好互相联系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

大学生不良心理的诱发是多方面,不良心理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思想教育与不良心理的消除方法的优化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在思想教育方面应从消除不良心理入手引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崇高的积极的理想结合起来。

教学对象是大学生,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产生不良心理也带有倾向性。要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感情为纽带,以内在动因激发为重点,引导学生心理机制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体育教学来说,就具有特殊的责任。尤其是对由于各种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不良心理而言,关注他们的心理,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师的责任更为重要。

[1]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李树荫.成功心理[M].北京: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3] 陈阿期.高校学生体育心理与教育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0(3).

[4] 王荣.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 刘永祥.高校学生厌学体育的心理诊断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2(2).

[6] 刘江毅,严蔷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须加强和改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2).

[7] 吴福新.浅谈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7(3).

[8] 张中豹.女大学生体育现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

[9] 俞林.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TheCauseandCountermesaureofUnhealthyPsychologyofUniversityStudentsintheCourseofPE

LING Yi-wen

(Sport working Department,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body and psychology. Without a sound body, one can not have a healthy psychology.And unhealthy psychology will lead to disorder or even illness of body. Therefore we should find out the problem and solve it in time by implementing the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t school. We should conduct the proper psychological therapy for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specific problems so as to ensure their all-round healthy development.

unhealthy psychology;cause of formation;psychological health

2011-05-27

凌懿文(1979-),男,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武术考证与大学体育教育研究.

1004-3624(2011)05-0079-03

G807.4

A

猜你喜欢

体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