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规范化护理干预的应用与效果

2011-11-11张瑞吕凌云付春霞

河北医药 2011年18期
关键词:手术室心率频率

张瑞 吕凌云 付春霞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方法,它被看作是人生中负性生活事件和不幸而成为困扰外科患者的主要应激源[1]。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过程中风险较大,特别是在手术即将实施之前,短短时间内患者的这种恐惧达到极点,有的患者对手术预后感到焦虑、忧伤甚至绝望。本文选择100例颅内动脉瘤择期手术患者,对其中50例进行术前规范化护理干预,结果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从而维持心律、血压和呼吸的稳定,取得很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择期手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既往无精神疾病,无心血管及内分泌紊乱,均采用全麻气管内插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8~79 岁,平均年龄48.5 岁;手术时间 2.5 ~8 h,平均255 min。

1.2 方法 患者随机将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术前准备外进行规范的护理干预,努力降低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术前1 d由担任本次手术的高年资专科巡回护士,去病房对患者进行访视,并利用患者监护仪测量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可以从患者监护仪上直接读取(mean artery pressure,MAP),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正常成年人平均动脉压通常>6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确保重要脏器的血供。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2×舒张压)/3。也有人认为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护士到病区访视患者,首先查阅病历,评估患者情况。然后自我介绍、问候患者,说明访视的目的,向患者说明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过程[2],向患者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良好的心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在访视过程中给予激励性语言,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应对手术。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布局和仪器、设备,为患者适应手术环境做好心理准备[3]。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同时,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术前晚保证充足的睡眠、手术日晨禁食禁水、摘下假牙、手表及不许携带贵重物品等,不能涂口红、指甲油,穿病号服进入手术室等[4]。另外,可以根据手术室实际情况,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小册发给患者,起到宣教、指引和提醒作用;麻醉体位和特殊手术体位应给予示范和练习指导,访视结束时应评价患者能否按正确要求进行体位的适应性训练。还可以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有:音乐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自我松弛疗法等。自我松弛疗法主要采取松弛反应训练的方式,松弛反应训练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根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松弛反应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改善手术室环境。手术晨由本台巡回护士亲自接患者进手术间,并提醒医护人员在谈话、走路、操作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心电监护、呼吸机、输液泵警报对患者的影响。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入室后护士密切注意患者的任何行为和面部表情,多么微小的行为都可以是寻求帮助的呐喊。同时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尽量减少裸露,使患者感到被尊重。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1 d(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干预后入手术室初及麻醉后5 min,对照组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1),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后入手术室初及麻醉后5 min的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明显高于术前1 d的水平(P<0.01)。见表1。频率固定,未比较

表1各时间点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频率比较±s

表1各时间点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频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与术前1 d比较,#P <0.01;麻醉后机控呼吸,

组别 心率(次/min) 平均动脉压(mm Hg) 呼吸(次/min)对照组术前1 d 82 ±10 101.5 ±7.6 17.6 ±3.4干预后入室初 96 ±7# 114.8 ±1.8# 18.8 ±1.8麻醉后5 min 94 ±7# 112.6 ±8.6# 12.5 ±0.5#干预组术前1 d 82 ±7 100.6 ±9.1 16.1 ±2.6干预后入室初 84 ±5* 100.2 ±7.4* 16.2 ±2.3*麻醉后5 min 84 ±5* 102.2 ±7.2* 11.5 ±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机体是一种严重创伤,对精神也是剧烈打击,过度刺激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生理反应。手术创伤、手术室陌生环境、孤独等都会成为应激源,引起患者精神紧张,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反应[5]。人对外界刺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人的应对能力,受个性特征的影响[6]。因而必须针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性格特征、文化素质等特点给于相应的术前规范化的护理干预。

本结果显示:在术前给予规范护理干预的患者中,其焦虑、恐惧等情况的发生少于对照组,入室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频率的改变不明显,与术前水平变化不大,而麻醉后以上指标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在未给予护理干预的患者中入室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频率的改变与术前水平相比较明显,麻醉后以上指标与术前水平相比仍未有改善。表明术前规范护理干预效果是显著的。护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主要是指预见性护理、术前访视、模拟手术环境、了解麻醉过程、进行松弛训练疗法。心理干预是了解患者一般自然情况: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入手术室术前关怀包括:调整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保护患者隐私、术前等待放轻音乐、避免室内噪音、营造温馨氛围。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基本达到术中无痛,极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是,人们仍认为手术恐惧[7]。对手术患者来说,麻醉诱导前,在手术室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却是一生中较为特殊的一段经历,忧虑、恐惧达到极点。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护理干预,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能减轻由于焦虑、恐惧带来的生理变化,提高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手术室的工作质量。通过规范化的术前访视,手术室护士可掌握患者病情和手术方案,从而避免接错患者、摆错体位、输错血等严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以使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可为消瘦体弱者准备好软垫,保护受压骨突部位,避免压疮的发生。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服务,手术医师体会到默契的手术配合缩短了手术时间。

1 何花.手术室实行整体护理的体会.河北医药,2010,32:2124-2125.

2 吴爱丽.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4:50.

3 文素芳.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3-104.

4 高杰.术前访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5:15-16.

5 王玉琴.术前访视对择期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871-2872.

6 范红华.术前访视患者缓解应激焦虑心理的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004,39:287.

7 戴红霞,高超,张石红.109所医院手术室术前访视现状调查.护理学杂志,2005,20:58-60.

猜你喜欢

手术室心率频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振动与频率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极限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