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1-11-07肖志雄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服务业武汉发展

肖志雄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肖志雄1,2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武汉城市圈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保障措施与对策: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空间布局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对策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1](p21-25)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最大特色是建设“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发展形态,是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建立的、可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性、知识性、高技术性、高增值性和集群性、创新性。[2](p86-88)现代服务业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约束瓶颈。现代服务业一般是一些高知识性与高技术性的产业,如金融业、咨询业、信息产业、物流业、教育培训等,这些产业都具有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特点,有利于节约资源。其次,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减轻“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压力。现代服务业中的另外一些产业,如商贸业、旅游业、会展业、餐饮及酒店服务业等,污染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有它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面临“两型社会”建设的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威胁。

(一)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

1.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文化、自然等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必不可少的资源(见表1),先天的资源优势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武汉城市圈应努力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提升其区域竞争力。

表1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资源列表

2.产业发展比例较大。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武汉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556.74亿元,而其中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高达57.8%,在三大产业中比例最大。其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加GDP和就业机会,同时对武汉城市圈现代都市工业和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3.核心城市的辐射力强。

“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的典型特征。在武汉城市圈的九个城市中,武汉市无论是经济总体实力还是行业发展前景,其龙头地位都十分明显。而且随着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作为城市圈核心城市的武汉市,把产业发展重点定位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必然要向城市圈内另外的8个城市进行转移。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实施总部经济的武汉市也需要其他城市的分工合作,完成产品的最终生产或服务提供。

4.空间再布局相对容易。

除武汉市外,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八市的服务业尚处于初期阶段,这种发展的空白为空间的再布局提供了机会,可以减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损失。

5.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高新技术产业、圈内旅游度假、金融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2009年1月至9月GDP达5341亿元,增长速度12.2%,占全省比重的60%。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等建设。由武汉、黄石、鄂州等市科技服务部门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大专院所为源头,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成为引领全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二)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劣势。

1.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强度不均衡。

城市在空间上存在着相互作用,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将牛顿引力模型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经济引力模型。该模型将城市的经济能量看作是城市质量,城市的经济能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经济规模,可以用城市总人口来反映;二是城市经济增量,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其公式为:

其中A和B为两个城市,E为该两城市间的经济引力,即相互作用强度,P为城市总人口,V为国内生产总值(本文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总值),r为城市之间的距离,K为能量折损系数。在交通、通讯等相关条件一定的情况下,K为常数,并可以用统计数据和数学方法求出。[3](p102-103)

表2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间现代服务业相互作用强度 单位:亿元·万人/平方千米

假设K为1,则利用公式(1)可以计算出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间现代服务业的相互作用强度,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3可以看出,作用强度最大的是黄冈与鄂州,它们之间的强度高达1395.94亿元·万人/平方千米,其次武汉与孝感、黄冈的作用强度也很高,然而在武汉城市圈的这九个城市中,作用强度的大小很不均衡,其中鄂州与潜江的作用强度最低,仅为0.16亿元·万人/平方千米。此外,鄂州与天门、咸宁与潜江的作用强度也很低。同时还可以看出,武汉的核心作用力很强,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与其他八个城市的作用强度中有6个都大于10亿元·万人/平方千米,即使最小的潜江也有4.39亿元·万人/平方千米。

2.现代服务业质量水平不高、规模偏小。

服务业的经营规模小、不规范、档次低,有的甚至被列为城市环境整治的对象,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如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等市场发育不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当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多数达到三个70%,即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7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70%,经济增长的70%来源于服务业。就是国内京沪的现代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都已在70%以上,武汉城市圈的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只占50%左右。

3.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在武汉城市圈的九个城市中,武汉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高,其龙头地位十分明显。如,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现代服务业总产值2804.66亿元,其中武汉市就占了1814.86亿元,占城市圈比重的64.7%,其他八市均在10%以下,其中天门和潜江只占2.1%。从地区产业结构来看,九城市中,仅有武汉市的服务业比重刚过50%,黄石、黄冈、孝感的比重在40%至50%之间,其他五市均在40%以下。显示出城市圈内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4.城市化水平的制约。

2008年,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化水平为37.8%。其中,武汉为63.8%,黄石47.7%,鄂州38.4%,孝感21.8%,黄冈22.8%,咸宁28.0%,仙桃27.4%,潜江30.4%,天门38.0%。九城市中,除武汉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外,其他八市城市化水平滞后,农业人口占有相当比重,而农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服务业的需求相对较小,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5.产业发展经验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业态,目前各国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更不用说存在某种固定的模式可供照搬甚至借鉴。同样,武汉城市圈目前也正处在探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和模式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所以,武汉城市圈应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武汉城市圈实际情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三、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

1.政策导向明确。

政策优势是武汉城市圈最大的优势。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没有获得中央的多少直接投资,关键是获得了一种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改革探索和部署;其次武汉城市圈的导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宏观经济增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持续稳定增长,这一方面为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设计、投资及商务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迎来了绝好的发展契机,武汉城市圈应充分抓住这个机遇,在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实力。

3.区域发展契机。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圈内相对独立的地域被紧密联系成一个优势互补的经济联合体,走上了区域发展的道路,对取得地区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是非常有利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将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迅速增长。

4.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威胁。

(1)其他城市圈的竞争。

与武汉城市圈相仿,其他一些城市圈也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武汉城市圈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城市圈在获取产业资源、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进行竞争。应该看到,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与其他城市圈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因此武汉城市圈应尽量避开与其他城市圈进行正面的、激烈的竞争,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走有武汉城市圈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之路。

(2)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

现代服务业中的不少行业,如银行、电信、保险、会展和传媒等,存在明显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各种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市场,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关机构或企业的设立和业务扩展,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入门槛极高。这种严格的进入限制使不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竞争能力很差,经营效益不佳。[4](p55-56)

四、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以“梯次发展、突出龙头、各有侧重”为基本思路,坚持资源基础原则、辐射带动原则、区域一体化原则、产业集群化原则、重点突出原则,抓住机遇,制定积极的政策与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转变发展观念。

武汉城市圈的各城市应该尽快转变发展观念,一是要树立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观念,要把城市圈当做一个整体,全面考虑每个城市的资源状况和已有的发展优势,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促进整个城市圈经济的共同发展,社会的共同繁荣,而不能单打独斗,盲目地进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二是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破那种认为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与加快经济发展难以兼顾的传统观念,突破那种先建设再治理的落后发展观。不要一味地关注短期利益,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

(二)完善协调发展机制。

统筹研究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突破体制、机制和人才等制约瓶颈,通过强化宏观引导,努力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多层次联席会议,如市长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对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建设、财税、金融、招商引资、环保、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进行统一协商,实现政府间的高效协同推进;组建具有一定行政等级和实权的武汉城市圈建设管理委员会,赋予并强化其对各城市总体方案和各种专项规划的协调权、监督权和实施权,综合解决武汉城市圈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制定符合武汉城市圈发展实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推动各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合作,实行差别化发展,优化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布局。尤其要努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5](p115-119)调整和优化商贸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发展文化旅游业。

(四)制定空间布局规划。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一核四中心”的空间布局。[6](p19-27)以武汉市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业核心区,主要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商贸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由黄石、黄冈、鄂州组成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主要产业包括冶钢、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由仙桃、天门、潜江组成的消费性服务业中心,主要产业包括教育培训、休闲游乐、商贸等;以咸宁为中心的旅游休闲服务业中心,主要产业包括旅游休闲、高科技研发等;以孝感为中心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中心,主要产业包括信息产品生产、软件开发等。

详细情况见表3和图1。

表3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思路

图1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图

(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化和智能化水平。高等学校应该紧密贴近市场,创办一批如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物流配送、物业管理、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专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素质、有实际业绩的服务人才来武汉城市圈创业,使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为吸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加盟现代服务业,政府应允许现代服务企业对发明、专利和专有技术作价入股,使拥有者取得合法权益。

(六)加强市场监管。

加快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现代服务业市场行为。对现代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价格收费、产权管理、奖惩办法、职业道德、纠纷仲裁等做出明确和合理的规定,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的监管、调查、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坚持严格执法,加大力度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全面清理无证照经营,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文明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面对现代服务业的功能作用、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断拓宽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电信、金融、商品流通、社会中介服务、旅游等领域的开放程度。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国际通行引资方式,着力吸引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总部、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提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需求和发展。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间在金融、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项目合作,全面促进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结论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优势,基于圈内各城市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地缘优势,以及现有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关联度,因势利导,统筹规划。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宏观引导,尽快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协调机制。学习国际知名城市群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核心城市的要素聚散作用和辐射作用,合理规划其他各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发展,促进产业内结构的科学调整,提高整个城市圈的竞争力。

[1]陈攀,陈浩.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4).

[2]肖志雄.武汉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9,(2).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王守法.现代服务产业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汪灏.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6]邓春玉.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优化研究[J].城市问题,2009,(7).

F127(263)

A

1003-8477(2011)11-0072-04

肖志雄(1974—),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郁之行

猜你喜欢

服务业武汉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