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企业员工需要心理健康干预和救助

2011-11-04何世念

中国石化 2011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工作

□本刊记者 何世念

现代企业员工需要心理健康干预和救助

□本刊记者 何世念

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会场。潇河 供图

华为“自残门”、富士康“13连跳”……近年来的一系列企业员工自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如何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热议。这些事件警示人们,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和及时疏导,不仅会给员工及其家人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也会给企业的声誉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其程度不低于“刹车门”对丰田汽车的影响和“漏油门”对英国石油的影响。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救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而严峻的管理课题。

心理健康事关安全生产

在进行安全事故的分析中,最常见的是查找员工个人违章违纪的因素,却很少提及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其实,每一个因违章造成的安全事故的背后,往往有着违章者个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在工作中情绪波动,心情不佳,思想开小差,使他们或对设备检修不彻底,或简化标准化作业程序,或采取非正常手段处理设备故障等,从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员工的心情不愉快和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比如,员工因收入分配不公、受到不公平待遇、提干无望、感到没有前途、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排解,久而久之,心理就会扭曲变形,演变为不健康的职业心理。而不健康的心理总会找一个宣泄的渠道,性格外向的人会直接向上级发火发牢骚,故意对着干,不服从指挥;性格内向的人则可能情绪低沉,借酒浇愁,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甚至产生自杀和报复心理。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可想而知。员工心理问题会影响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层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决策失误等严重后果,特殊行业员工的心理问题甚至会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灾难。

在分析安全事故原因时,人们通常只认为是由于认识问题导致了员工的违章违纪,所以强调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其实,在产生员工违章违纪的因素中,有一个比员工的认识因素更深层的因素,就是员工的心理和精神因素。我们常说安全生产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中也应该包括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否则,这个系统就是一个有缺陷的工程,是一个不完整、不科学的体系。解决员工心理问题是保证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根本之一,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位置,列入管理日程中。

企业应以员工心理健康为本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更包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心理健康与否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整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等,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进入了一个情绪多变的时代,这客观上需要每一个人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新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当前的时代,员工的压力管理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曾在报告中指出,工作压力已经变成了“21世纪的流感”。压力问题在个体和组织层面全面暴露。职业压力与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工作满意度等息息相关,而且对企业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我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损失数以亿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组织的《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员工的心理问题在国内企业很少被关注。在今天这个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应明白:企业应以员工心理健康为本,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就是关心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媒体聚焦富士康公司员工13连跳事件。潇河 供图

在损害员工身心健康、导致员工身心疾病的职业因素中,有企业制度不合理、不科学对员工的严重束缚,有企业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不顺对员工的严重伤害,有不健康的或过时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严重困扰,有劳资关系对立、干群关系紧张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对员工的严重打击,有违法悖德、丧失人性、巧取豪夺对员工身心的严重摧残,有组织局限、报酬不公和模式落后对员工的严重压制,等等。这些因素,既是损害员工身心健康的职业压力,也是阻碍企业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强大阻力。国内外的大量调查研究都显示,由这些因素形成的过重的不当的职业压力,不仅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损害企业组织的健康。因此,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帮助员工克服或减轻职业压力,就能消除企业或组织前进的阻力,解开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

实施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可以使员工有更高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减少人才流失,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预防员工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以人为本,在企业首先应该以员工的身心健康为本,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在当今时代,不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不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这样的管理者与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危害员工心理健康的两大“杀手”

据国内研究机构的相关调查显示,“工作压力”、“办公室人际关系”、“工作生活平衡”、“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工作缺乏激情”等已成为现代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目前危害我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职场抑郁和职业倦怠。

目前国内职场最常见的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项就是抑郁倾向,这是职场中十分常见也最为严重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水利系统某单位近期对员工心理和谐状况专门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33.85%的人认为自己经常处于郁闷情绪之中,10.59%的人认为自己经常处于无聊情绪当中,7.49%的人认为自己常常处于烦躁情绪之中。这就是说,有超过50%的员工存在心理抑郁和烦躁不安问题。

员工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主要有职场压力、社会压力和个体压力三个方面。养家糊口的压力、工资报酬不合理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工作繁忙的压力以及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等等,属于职业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个人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等等,属于个体压力。加上社会压力,三种压力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于企业员工,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首先是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是情绪、记忆思维方面的变化。焦虑、烦躁、紧张、郁闷、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抑郁倾向,最后发展成抑郁症,或是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国内职场员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抑郁倾向。

其次是身体变化,可能出现头痛、高血压、心脏病、肠胃溃疡、失眠、癌症等一系列心身疾病。来自美国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人类90%的健康问题与压力状况密切相关。

最后是行为上的变化,表现为吸烟次数增多、喝酒解愁、无端地发脾气、不关心子女和家人、工作效率低、离职、缺勤、迟到、旷工、总去卫生间、过食、吸毒、自杀等。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近期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当最初的新鲜感和挑战刺激过去后,工作渐渐进入常态,每一个职场人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职场倦怠心理,这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对于工作倦怠的定义是:工作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征。

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执行主任王伟说,目前员工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作为条件来换取工作稳定性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一些员工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工作,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精神委靡。这些心理健康的死角,却普遍被我们很多标榜“以人为本”、“员工第一”的企业忽略了。

现代企业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员工心理健康,就是企业员工有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减轻员工的心理和精神压力,通常被称为压力管理。员工的压力和健康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减轻员工过重的心理压力,保持适度的压力,从而能预防压力对员工健康所造成的毁灭性损害,使员工提高工作行为效率,促进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通过缓解职业压力,能化解潜在风险,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据专家介绍,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让员工学会有效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二是消除造成员工出现心理问题的组织因素;三是通过组织干预,解决或缓解员工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加强员工的沟通。各级管理者应经常与下属积极沟通,倾听员工对自己能力、需要、价值观的述说,全方位了解下属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尽可能的安慰、帮助。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平行沟通,增进员工间的理解与合作,减少矛盾和冲突,防止发生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建立员工与经理、员工与人力资源部的沟通制度与渠道。建立员工申述制度,设置意见箱或网上论坛等,主动引导员工公开谈论工作问题,使员工情绪得到及时释放。

扩大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推行真正的民主管理,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特别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决策,参与企业制度制定,组织员工的头脑风暴会议,建立与管理者对话的制度。

提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包括工作时间的自主程度、工作操作的自主程度和工作地点的自主程度,减少工作的枯燥度,增加工作的创造性。例如,改变机械的传送带式生产,让员工不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在同一位置组装完成一件完全的产品,使员工不再是一个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让员工可以选择操作的顺序、流程,并将操作的体会和经验反馈到研发和管理部门。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减轻或消除恶劣工作条件给员工带来的伤害。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给员工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指明员工的发展方向。如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悦目、爽心、舒适的工作空间,使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普遍采用一揽子解决方案——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简称EAP)来帮助员工维护心理健康。EAP在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60至70年代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EAP是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旨在通过心理专业人员对企事业单位的诊断、建议,并对员工的婚恋情感、子女教育、情绪调适、压力管理、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心理危机、不良行为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单位的工作绩效和单位的整体效能。目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0%以上建立了EAP。目前美国有近1/4企业的员工在接受EAP服务。一项研究表明,企业为EAP每投入1美元,就可节省运营成本10~16美元。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EAP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直至2001年3月,国内第一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电脑客户服务部引入了员工援助计划。2009年10月,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正式启动。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是以国外成熟的EAP为基础,结合正在兴起的EEP(员工提升计划)制定的一个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该工程实际上是一项由心理学专家团队深入企事业单位,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提供心理帮助、解决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工程。如今,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已有签约心理机构600多个,签约心理工作者数千人,近百家企业成为签约客户。

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10年,国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会参与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具有更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速,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个人发展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所有这一切,将促使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者把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工作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