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人际交往困惑的中职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

2011-10-26陈礼翠范亚丹秦丽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描述性共情团体

陈礼翠,范亚丹,秦丽华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对人际交往困惑的中职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

陈礼翠,范亚丹,秦丽华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目的探讨对人际交往困惑的中职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为中职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供指导。方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辅导过程中增加共情技术及描述性表扬技术,辅导前后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组分别进行评估。结果2组学生辅导前后人际关系困扰改善得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得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的人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解决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扰问题,在辅导过程中增加共情技术与描述性表扬技术能促使成员全程参与辅导,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人际交往困惑;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共情技术;描述性表扬技术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职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中职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2006年笔者在广西4个城市6所中职学校中随机抽取50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2.5%的学生表示有人际交往困惑,需要教师辅导。对这么庞大的需要辅导的群体用个别咨询的形式进行干预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

1 对象

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对202名自愿报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筛选,将具有不同程度人际交往困惑的54名学生确定为辅导对象。这些学生是我校2009级护理、药剂专业学生,年龄在16~18岁。将54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人。

2 方法

2.1 研究工具

辅导前后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辅导对象进行测量。量表含有28个问题,分为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4个分量表,总分反映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得分范围从0(最低困扰)到24(最高困扰),4个分量表得分从0(最低困扰)到6(最高困扰)。

2.2 辅导方法

采用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心理剧及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共辅导5次,每周1次,每次辅导时间为90分钟。其中实验组增加共情技术和描述性表扬技术,描述性表扬技术主要在每次辅导前及辅导结束时运用,共情技术主要在辅导过程中使用,2项技术相互渗透。

2.3 辅导内容及目标

第一单元:敞开心扉交朋友。引导成员敞开心扉,促进成员相互认识、相互接纳,消除成员间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使成员掌握与陌生人相识的技巧。

第二单元:天生我材必有用。促使成员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悦纳自我,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第三单元:你我手牵手。促使成员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信守承诺、信任他人、真诚待人,让成员领悟到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团队意识。

第四单元:好交际源于好沟通。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成员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升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单元:疑惑共同解。鼓励成员充分说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引导其他成员出谋献策,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让成员分享经验,提升自我。

3 结果

数据均用 PEMS 3.1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a=0.05,2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改善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

3.1 2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改善情况(见表1)

表1 2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改善情况[n(%)]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辅导前后人际关系困扰改善情况得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辅导前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辅导后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有人际交往困惑的中职生的干预效果显著,其中实验组辅导效果优于对照组。

3.2 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情况(见表2)

表2 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情况[n(%)]

从表2可以看出,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人数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学生未全程参与辅导的学生只有2人,占辅导人数的7.4%,而对照组则高达10人,占辅导人数的37.0%。

4 讨论

4.1 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解决中职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一种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过程[1]。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2组成员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及与异性交往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解决中职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

4.2 描述性表扬技术及共情技术的应用能促使成员全程参与辅导,提高团体心理辅导实效

描述性表扬是行为疗法中以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咨询师将当事人身上的积极面以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描述性赞美,使当事人得到鼓励,从而强化其积极行为的一种方式。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咨询师能够正确地了解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将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当事人并对其情感作出恰当的反应[2]。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历时较长,加之中职生的自律能力不强,在既往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不全程参与辅导甚至中途放弃辅导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成为心理辅导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次研究将描述性表扬技术及共情技术应用到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没有出现中途退出现象,缺课学生的比例也非常低,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描述性表扬技术及共情技术,能强化成员的积极行为,增强团体凝聚力和成员的温暖感,促使成员全程参与辅导,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4.3 团体心理辅导应“重训练轻说教”

团体心理辅导应遵循“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原则,其目的在于帮助成员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认知和不良的应对方式,激发成员自身的心理潜能,以使其对发展变化的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心理辅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好朋友。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应以心理游戏和心理拓展训练为载体,让成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在领悟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以单纯说教的方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只能传授心理学及相关知识,无法提升学生对各种环境的应对能力。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王燕,白雪萍,张世苹.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85~88.

G526.5

B

1671-1246(2011)02-0114-02

猜你喜欢

描述性共情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