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外商撤资动态分析

2011-09-29潘双脂上海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3期
关键词:撤资外资银行外商

潘双脂 上海大学

后危机时代外商撤资动态分析

潘双脂 上海大学

所谓外商撤资,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定义是指跨国公司从东道国原有的直接投资项目中撤出资本,部分或全部地终止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行为。受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资领域不断涌现外商“规模性撤资”及“非正常撤离”等现象,给各地区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在我国经济即将迎来再次腾飞的关键时刻,对外商撤资的动态进行研究,则显得尤为必要。

一、背景分析

自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承受了严重的打击,企业家信心指数在2008年中旬前后全面直线下降,全球FDI的流入量也告别了2003年到2007年的不间断增长时期,在2008年和2009年初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2007年的全球FDI流入量为19788.38亿美元,而2008年却降为16973.53亿美元,跌比达到了14.2%;2009年FDI流入量的跌势也持续扩大,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的FDI流入量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4%,2009年上半年FDI流入则较同期减少了49%。

伴随着FDI流量的减少,许多国家外商撤资额在2008年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季度数据显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各国撤资占FDI流出额的比重一直在攀升,比如2009年第一季度法国撤资占其FDI流出额的比重就从2008年的16%上升到19%;而日本从39%上升到64%;更有甚者,巴西从40%跃到116%,撤资额超过了当期FDI的流出额。

在此轮经济危机波的冲击下,2008年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了大幅缩水。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10月,我国月度吸收FDI的同比增长百分比首次出现负数,为负2.02%。而11月再次受挫,同比增长百分比达到了负36.52%。此后,一直持续到2009年7月,我国吸收的FDI同比增长都为负数,无一例外。据报道,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韩资企业从我国非正常撤离;2008年春节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出现大批台资和中小型港资企业结业,同时还面临上万家港资企业撤离的局面。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月到11月,共有4652家外商减资,4564家外资企业终止了营业。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褪去,2009年全球经济逐渐向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在政府投资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整体经济复苏形式良好,从2009年8月开始,我国月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首次出现了正的同比增长;从2009年11月开始,我国新批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开始呈现正的同比增长趋势。根据《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0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为66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9%;而撤资清算等流出则为105亿美元,下降了45%。

但是,虽然2010年上半年外商撤资清算资金同比是下降的,但若剔除由于金融行业中境外银行减持我国境内银行的股权投资导致去年外商撤资清算金额较高的因素,今年外资撤资清算等流出额却有97%的增长率,不能忽视。而在这些撤资中,其中主要表现为的是非金融部门撤资清算资金的大幅增长,由此可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外商撤资还是危机四伏,撤资现象仍需予以高度关注。

二、撤资动态分析

跨国公司撤资其实是伴随着投资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外商与东道国相互选择的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撤资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较为多见;而对我国来说,撤资的发生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如1998年法国标致撤资广州汽车公司,美国惠而浦公司从北京雪花电冰箱厂撤资等等,在当时也都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外商在华撤资额更是呈现出明显地增加趋势,如表1所示,2009年外商在华撤资清算等流出额更是同比增长了143%,掀起了后危机时代的撤资浪潮。

除了从国家层面了解外商在我国的撤资动态,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具体从行业角度研究外商的撤资动态,因为实际上,不同的行业外商撤资的动态轨迹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一)制造业撤资动态

制造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行业,对外资的引进力度也是最大的,占全国FDI中的比重历年都超过了50%。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吸收FDI在呈下降趋势,而同时我国山东、长三角及珠三角等地区涌现的“撤资潮”现象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外商撤资压力。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到11月,制造业减资和全额撤资比重分别占全国减资和撤资总额的70.4%和60.3%。据2009年报道统计数据显示,在日资企业从我国撤资的案例中,有72%是集中于制造业。

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撤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撤资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2003到2007年,非法撤离青岛的206家韩商企业中,50%以上就是中小企业,其中22%是服装、制鞋企业,31%是工艺品企业,而从事皮革、箱包生产的企业也占到了31%,大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二是新型的高风险产业形式凸现,俗称“便携式产业”,例如撤资中国的日企就主要以该产业形式为主。它具有产业竞争激烈、产业流动性强、退出成本低等特点,撤资速度极快,这对地方经济来说,冲击力量不容小觑。

(二)商业领域撤资动态

所谓商业领域,一般指商品经营(批发、零售等)、佣金代理和特许经营行业,目前来说,该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业。走过2001年底到2004年底的逐步开放阶段,我国的商业领域从2004年12月11日起全面对外资开放,取消了外商投资零售领域在股权、地域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2005年以后,外资企业在我国商业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许多全球零售业大腕来华投资,且投资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商业领域外商撤资倾向不是很大,但最近全球3C连锁零售巨头百思买中国上海公司突然宣传停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百思买全球总部网站宣称,将关闭中国地区全部9家门店及上海零售总部。这是否意味着百思买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还待观察。至于家乐福在2010年3月,宣布大连新华绿洲店正式关闭,7月西安小寨店也停业,笔者认为对我国经济而言,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亦不会出现制造业等其他行业显现出的撤资“羊群效应”。

(三)金融业撤资动态

除了上述两大行业,在2008年以来多家境外银行先后从我国内资银行撤资的背景下,后危机时期我国银行业的撤资动态也不得不引起关注。其中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金融机构,有相当一部分未能真正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到了三年的“锁定期”就选择了撤资。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自2005年10月27日首次公开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前,就与多家外资银行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根据《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年度报告》披露,2005年6月17日,该行和美国银行正式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7月1日与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主要在零售业务、信息技术和电子银行、全球资金服务、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为建行提供技术协助。而亚洲金融控股的战略协助范围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资金交易、业务、中小企业和国际融资等领域。其中,他们购买的建设银行股票存在三年的限售期。但是,2007年底在限售期解除后,淡马锡就出售了2.8亿股的建设银行H股。紧接着其他陆续到期的外资银行也都纷纷解除了和中方银行的合作,如表2所示,顿时外资银行的撤资旋风刮起。

除了扮演合作伙伴身份的外银在2008年大规模撤资以外,以独资形式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由于设立分行所要求达到的资本过高,且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多数银行现都准备放弃外商身份,转而欲选择设立境内法人机构以作代替。据普化永道5月份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已经有30多家外银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虽说设立境内法人机构可以使外资银行更有机会深入市场进行产品开发,但在2011年需满足75%的存贷比也是他们认为比较困难的地方。

表1 2006年以来外商在华撤资清算等流出额

和商业领域的全面开放政策不同,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业务还是存在一定限制的,而且由于中方银行业的强劲发展态势,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前景还是比较堪忧的。但目前而言,未出现集体性的大规模撤资现象,这也说明外商对我国的未来市场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

表2 外资银行(战略投资者身份)减持中方银行股一览表

三、撤资动因分析

第一,金融危机对投资母国经济的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上主要的FDI输出国经济环境恶化,使得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资金链断裂,为了支持本国经济及保全母公司的正常运行,许多外商不得不选择关闭部分国外子公司。例如金融危机下韩币贬值,导致许多韩企在我国经营困难,选择撤资。再如当前日本企业的撤资,主要诱因还是日本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严重衰退,许多日企就通过减少国外子公司的投资或撤资以支持母公司,以此响应日本政府号召的自我救赎行动。

第二,运行成本的相对上升引发撤资。随着我国引进外资重心逐渐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移,我国对外商的部分优惠政策也逐步取消。比如2008年,我国就对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统一调整为25%,结束了外资企业在所得税上的成本优惠时代。另一方面,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完善,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升,使得部分主要倚重我国廉价劳动力而生存的外企,因无法继续承受成本压力而选择从我国撤资,并易址到我国周边如越南等仍然还处于廉价劳动力优势阶段的国家。比如德国阿迪达斯公司就由于我国工资水平的持续上涨,有消息称会逐步从我国撤资,将部分生产转移到更有竞争力的国家,目前该公司已在印度建厂,并会陆续拓展到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家。同时,耐克、彪马等制鞋化工企业也在着手类似的撤资计划。

第三,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引发撤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国内许多行业本着化“危机”为“转机”的企业精神,实现了在危机中的战略发展。比如,我国的内资银行就在这场危机中,信贷资产突飞猛进的增长,而相对来说,外资银行却未能抓住时机取得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的1.71%,同比下降了0.45%。面临中国内资银行的强劲发展态势,在华外资银行所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剧增,再加上由于后危机时期外银自身的财务压力还未解除,使得如英国皇家银行等多家外银从我国撤资。

第四,企业本身内部管理问题引发撤资。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企业本身内部的管理问题也是引起跨国公司做出撤资决策的重要原因。例如上文提及的法国家乐福集团,就由于其在企业管理机制(如供应链管理、扩张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其国际阵线纷纷溃堤,2009年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今年3月和4月先后离开日本和葡萄牙市场等,就连在市场前景看好的我国,也呈现出了撤资迹象。

综上所述,进入后危机时代,虽说外商撤资清算金额同期相比出现大幅度提高,但从行业分析来看,在华外商撤资还是主要集中在制造行业,且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银行业撤资风波未呈扩大趋势,商业领域外企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个别撤资现象主要也是由于企业本身管理问题所致,属于正常范围。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商业领域,特别是零售批发行业,政府还是要注意加强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和发展,以防范外资企业存在的行业垄断风险。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3.027

猜你喜欢

撤资外资银行外商
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在众议院的尝试撤资中保留下来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理性看待李嘉诚的“撤资”
谁是冒牌外商
对外资银行撤资问题的研究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少数股权还是独立发展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
外资银行适合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