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满面具

2011-09-29周铁钧

椰城 2011年3期
关键词:萨满面具

□周铁钧

萨满面具

□周铁钧

萨满教曾是古代北方各民族继承通古斯人敬仰多神,共同信奉的原始宗教。当时,萨满教信众们崇尚“万物有灵”,把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万代繁衍的生物都赋予了一种主观意识,将虚拟的信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于是他们创造出了“萨满面具”,用刻意改变自我的面目和属性,以不同的服饰、舞蹈、表演、道具等,把祈望、困惑、反抗、奋争淋漓尽致地表现,调节人对大自然既恐惧又依存的矛盾心理和因果关系。

中国史前文化中,炎帝后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黄金四目、铜头铁额、鬓如剑戟等战神形象,都是最古老的面具写真,它们被崇尚为神灵、权力、地位的象征。而后中国许多民族都虔诚地信奉面具有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等作用。按地域可分为傩面具、藏面具、巫觋面具、萨满面具。

明代和清代初期,萨满教分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是侍神者,负责部族祭祀活动的安排,野萨满(大神)为神抓萨满,有仙魂附体的神通。祭祀时,他们戴上面具,着萨满服,身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鞭,在其它响器配合下,模拟动物或神怪的姿态,敲神鼓,唱神歌,跳神舞,祭祀结束后,面具都要烧掉或深埋,不能留存。神抓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道具等也必须随葬,萨满面具也就成了当今一个千年未解的悬谜。

随时代的变迁、宗教与文化的融合,面具的神圣性、权威性开始被异化,赋予了一种文化意韵。在欧洲,歌剧演员们佩戴着接近所饰演角色的面具登台;著名喜剧和悲剧人物缪斯塔莉亚和墨尔波墨涅被设置有指定的面具;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佩戴面具的“假面舞会”也极为流行。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傩面具走进了安徽的“贵池傩戏”,藏面具异化成了“藏巴舞”,萨满面具演绎成了东北的“玛虎戏”,这些戏和舞的活动规模有时相当巨大。在宋代,演出傩戏可以牵动朝野上下,从皇帝、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观看,气氛山呼海动,笑语震天。

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在辽宁宜州(义县)举办历时十余天的“玛虎戏”汇演,舞台没有幕布和背景、四周全是观众,当时每日“聚众数万,场面空前……”,人们手拿绘有各种动物图案神鼓,戴着形为天神、地神、动物神、植物神、祖先神的面具狂呼劲蹈,热闹非凡,一时间几乎分不清是人祈求神,还是神胁从人,面具后的脸孔拼命地扭动着身躯,迸发出一个近似抗争性的精神狂想:“你”是神,我是谁!

将萨满面具从虔诚的敬畏转绎成轻松热闹的演出,无疑让它走上了广阔的艺术平台,带有满族特征的面部造型艺术开始被性格化,而夸张的色彩、变幻的线条更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在辽代,“玛虎戏”已经有了按面具图形,将油彩直接勾画在演员脸上的“脸谱”,为面具外延出更深刻、广泛的形象内涵,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艺术影响。

时光流逝到二十一世纪,还能见到古老神秘的萨满面具吗?还有人能复述出当年“玛虎戏”隆重热烈的场面吗?当年的萨满祭祀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不久前有消息说,东北有学者在民间发现了萨满面具图谱。经考证,这些用早年茅头纸绘制出来的图谱,确系古时举办萨满祭祀或“玛虎戏”备用的底样,制作面具的模本。令人惊奇的是,面具图谱除了有传说的“喜福神”、“太平神”、“佛朵妈妈”、“长白山主”、“胡图鬼”、“巴拉尊妖”等形象外,尚有类乎于人的高傲、沮丧、愤怒等表情的勾勒,可见“萨满面具”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已发展成表演人物性格、心态和个性的披露。

《清史稿》101卷中记述:“乾隆八年,玛虎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虎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

辽宁省义县高台子镇文化站站长白景全,曾讲起萨满祭祀和演出玛虎戏的情景:“我爷爷年轻时曾是玛虎戏的魁首(领舞),我小时候就见过他保存的面具图谱。他也常讲演出玛虎戏的情景,演员都要戴上用草枇、高丽纸或榆树皮制成的面具,图案有日神、月神、星神、电神、水神、火神、冰神、霜神、雪神、石神、龙神、鹰神、鹿神、刺猬神、啄木鸟神、佛朵(母亲神)、那丹忽浑(七乳妈妈)、超哈占爷神代力(长白山主)、乌云明安色(九千岁神)、阿姆巴汉(大罕神)等自然神、动物神、植物神的怪脸,色彩鲜明,千姿百态。”

“玛虎戏没有剧情,以舞蹈为主,主要动作是“莽势”,那时人们叫“九折十八势”,九折是: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十八势是:手势、脚势、腰势各三种,肩势、转势、走势各两种,鼓势三种。”

“舞蹈内容有模拟虎、豹、熊、鹿、狍跑跳的五魁舞;手持铜镜上下左右移动,用镜光制造气氛的铜镜舞;身着彩衣,头戴红帽,两腿轮跳的单鼓舞;着朝冠朝服,悬朝珠朝带,佩刀的喜起舞;腰系铜铃、敲击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的腰铃舞,最为火爆热烈的要属神鼓舞,表演者一手持鼓一手挥鼓鞭,可以融江腾、挪、跳、翻等各种高难动作,鼓声、喊声和台下的欢呼声融为一体,让表演达到高潮。”

“萨满祭祀是最为神秘和神圣的,婚丧嫁娶、驱鬼逐疫、敬神祈祷时都要请野萨满戴上面具,摆上神案等祭祀法器,手拿绘有各种图案的神鼓,舞动鼓鞭(槌),唱神歌、跳神舞,鼓鞭为野萨满的奔走宇宙的坐骑,鼓点和歌声的疾缓代表神灵飞天的步履,在香烟缭绕和歌舞中显示他的神通和法力。”

历史上北方的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部族,近代的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都曾信奉萨满教,从一定程度上说,萨满文化代表着北方各民族的原始生命进程,发掘、抢救、整理、再现萨满面具这项古老的民族艺术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可以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曲等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开启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为恢复满族传统戏曲,丰富祖国北方地方戏曲也创造了契机。

萨满面具,是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它延伸出的玛虎戏、民族舞蹈、服饰、道具等,通过深入发掘整理,极有望成为能与北京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张”、陕西“芍勺李”、苏州刺绣相媲美的传统艺术,玛虎戏的团体表演也有着极强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巨大的经济底蕴和开发商机正潜藏于其中……

猜你喜欢

萨满面具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浅谈满族装饰纹样中的萨满文化元素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小议拉萨帕玛日关帝庙
南瓜面具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
萨满咒
扎伊尔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