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研究

2011-09-07河北省建设信息中心蒋学红吴玉玲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1年19期
关键词:保障性河北省住房

◎ 河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蒋学红 吴玉玲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同时,将信息化作为落实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自2007年开始,河北省正式启动数字住房保障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实践,实现了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住房保障管理手段单一、基础数据不清、统计分析不准等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7~2009年)是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是以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业务系统应用为主,第一个在国内建成了省级廉租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传统业务工作的复制。

第二阶段(2010年)是拓展阶段,主要特点是以各类住房保障项目、房源、保障家庭、保障资金应用集成为主,实现了业务表单的统一、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和面向业务的应用整合。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是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展示住房保障现状与规划,将原来的抽象数据变为了直观图形,为规划的科学“落地”、项目的科学布局提供参考。

(二)现状

为实现全方位掌握河北省住房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动态监管有关保障“人”、“房”信息,河北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的原则,搭建“1136”数字住房保障框架,即一套保障体系,一个信息资源库,空间信息、综合办公、网站管理三大平台,保障对象、保障房源、保障项目、审批管理、公共服务、决策分析六大应用。

通过系统建设和应用,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四个覆盖”、“两个连通”、“一张图”展示,从而达到辅助决策、服务公众的目的。

——“四个覆盖”,即:覆盖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保障对象,实现了随时调查、随时入库;覆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各类保障性房源,全面掌握了房源信息;覆盖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退出等管理过程,全流程实现了网上操作;覆盖项目规划、立项、施工、竣工等建设过程,实现了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两个连通”,即:实现省域住房保障管理系统连通,做到了省市县各类数据分类入库、自动汇总统计;实现与公安、人社等协作部门信息连通,健全了对申请家庭有关情况审查机制。

——“一张图”展示,即:充分利用数字规划成果,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展示住房保障现状与规划,通过与城市基础地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空间信息的叠加,做到了住房保障规划落实到项目、项目落实到地块、地块落实到地图,实现了综合展示。

二、主要做法

为实现数字住房保障建设目标,河北省采取了有效措施,稳步推进系统建设。

(一)顶层设计,实现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入分析了住房保障项目、房源、保障家庭、保障资金等业务特点,充分调查住房保障空间数据展示的需求及其现状。二是借鉴江苏、吉林、湖南及上海、天津等省、市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经验,为建设、规划、公安、人社等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基础数据的做法与经验。三是围绕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系统建设的目标,并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将系统建设分为三个任务阶段。

(二)统一数据标准,实现规划成果电子化管理。一是规范表单、流程。根据住房保障工作的业务需要,编制了3大类30余套基层业务表单,整理汇总各类统计报表20余套,确保“数据有来源,来源有保证”。二是编制住房保障空间数据标准。专题研究了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综合展示所需空间数据内容和技术要求,确定了住房保障空间数据范围和标准。三是开展住房保障空间数据入库。组织编制了全省住房保障基础地图、规划布局图、现状图共13类150余个图层空间数据,实现了规划成果由图纸到电子数据的转变。

(三)完成项目入库定位,实现房源和项目建设动态监管。一是开展项目分类入库。按照项目的规划、在建、建成、入住等不同阶段进行了分类入库,现已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和各类棚户区建设项目,以及12万余套保障性房源等信息数据录入。二是实现项目精确定位。所有住房保障各类项目均在住房保障基础地图上用不同符号进行标识,准确展示各类项目的位置、布局、面积、套数等信息,为分析保障项目现状、制定下步工作计划提供了数据。三是完善项目旬报制度。各设区市、县(区)按旬上报项目建设计划、建设进度和形象进度图片,系统自动统计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督导调度各地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整合数字规划空间信息资源,直观展示住房保障规划和现状。一是与城市规划叠加分析。将保障房规划与当地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叠加,准确判断保障房规划项目用地性质,全面分析规划的合理性。二是按年度细化展示规划成果。将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分解到各年度,省级规划按套数和面积分解到各设区市,市级规划在现状图的基础上逐年叠加,综合展示保障性住房的分布情况。三是按市、县(区)、街道逐级分析保障对象。开展全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建立30余万住房困难家庭和20余万户保障家庭档案,实现了“一户一表”。

(五)跨部门核查保障家庭信息,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了《住房保障数据交换比对技术方案》,明确了核实信息的内容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二是搭建硬件环境。购置了数据核查前置机,安装配置了前置机数据库,实现了与公安、民政、计划生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系统的网络联通。三是核查家庭信息。与上述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实时监测、核实保障家庭成员、家庭资产等信息,为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提供了信息化手段。

三、几点体会

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北省形成了一定的住房保障信息化应用规模,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是数字住房保障的关键。数字住房保障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涉及观念、认识、工作习惯改变,没有各级领导的决心和组织推动,是不可能成功的。另一方面,数字住房保障是一项耗资、耗物、耗人、耗时的庞大工程,没有领导的认可,信息化将无法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河北省实现“住有所居”的一号民生工程,从省长到厅长都高度重视,并作为每次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的内容进行督导,要求通过系统应用,实现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

(二)数据是数字住房保障的核心。数据是住房保障业务管理的记录留痕,也是决策分析的基础。各地住房保障业务管理模式千差万别,但数据却大同小异。河北在推进数字住房保障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数据是核心,系统是展现”的思想,将住房保障数据分为保障对象、建设项目、保障性房源、保障性住房规划等,通过省、市、县(区)各级住房保障部门日常业务管理工作采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在地图上进行展示,做到了“一张图”综合展示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

(三)集中是数字住房保障的必然要求。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的集中是住房保障数据的大集中,应用的大集中和管理过程的大集中。这种集中给各级住房保障部门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保障措施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促使住房保障业务管理工作更加集约化、规范化,各级住房保障部门配套制度更加完善,住房保障数据的深度分析与利用能力不断提升。

(四)机制是数字住房保障的保障。到2015年底,河北省将为220万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保障房类型十余种,日常工作涉及保障房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障对象的准入、退出,保障房项目的立项、建设、分配、管理等。数字住房保障建设和管理机制,是这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稳步推进的关键。河北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形成了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上下一盘棋的局面,使各种管理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各个管理环节实现了“闭合式”管理,快捷高效运转。

四、发展规划

下一步,河北省将继续深化数字住房保障应用,加快跨部门信息核查、信息公开、保障房项目全生命周期网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拓展,使工作更加有序规范,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分配更加公平公正,使之真正成为全省住房保障业务管理的好工具、宏观决策的好帮手、公共服务的好平台。

猜你喜欢

保障性河北省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