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英语”弥补外语教学中大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

2011-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外语教学母语

张 曦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用“中国英语”弥补外语教学中大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

张 曦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目的语文化是大学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过分强调目的语文化却造成了外语学习者在现实交际场景中母语文化的缺失。这种母语文化的缺失不单单源于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外语教学中缺少了母语文化元素。“Glocal English”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把全球语言(Global English)与中国本土文化(Chinese local culture)相结合的英语,即“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在现实教学中的“材”、“教”、“学”、“用”四方面为解决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缺失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中国英语;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文化缺失

长久以来,中国大学外语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和传授以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使用的基本技能为主。随着交际法的普及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视,并在教学中加强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近年来,学者们又意识到了在外语文化教学中只过分强调目的语文化会造成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缺失的不足,指出了增强母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1],[2]95,[3]50,[4]87。本文由在“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中发现的现实问题引发对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缺失的思考,并探讨在现实教学中用“中国英语”在“材”、“教”、“学”、“用”四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一、在演讲比赛中暴露出的母语文化缺失及其原因

2010“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黑龙江赛区决赛在东北石油大学举行。在比赛的过程中,一个奇怪的现象格外引人注意:很多选手在演讲举例时引用的都是西方国家的名人名言、历史典故,而当提问嘉宾让选手举出一个中国的例子时,参赛者却语塞了。学生从出生到上大学一直在接受本国文化和历史的教育,却举不出相应的例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英语的学习影响到了广大学生的文化身份。

语言是一个人文化身份最明显的外在表征[5],是表现其文化身份的重要手段[6]。接受外语教育的学生都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即母语文化身份和目的语文化身份,而学生对其所具有的双重文化身份在认同程度上并不相同。当学生更认同自己的母语文化时,所具有母语文化身份意识就会优于目的与文化身份。然而随着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度也随之升高,其目的语文化身份也就越发明显[7]。换句话说,英语学得越好的同学,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就越关注,了解的也就越多。当学生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上时,势必会忽视自身的文化身份。所以,发生提到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时一时答不上来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方面,参赛选手在中英文互译方面遇到了困难。

选手们并不见得是不知道相应的中国的例子,而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一味强调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为例,在教学要求上对二、四、六、八级的听力规定是: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所作的难度不超过所学语言知识的讲座;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文化素养要求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对英美等国家的地理历史和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教学大纲》中“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知识课程5门必修课是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论文写作和英语国家概况。同样的“英语国家”的标准也出现在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中。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例,较高要求为: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翻译能力——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更高要求是要求学生达到: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由于对“英语国家”的过分强调,我国现行教学材料大都是来自于“英语国家”的“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而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基本上找不到和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同时,教师在应试的压力下还是大多偏重目的语的知识文化,忽略或偏废交际文化[8]。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在实践(如比赛)中无法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

二、英语学习应以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标

英语作为全球语言(Global language),充当着世界各国沟通的桥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台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实现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9]。交际的双方只有相互了解、互通有无才能使交流顺利进行。要想实现成功、有效地跨文化交际语言学习者必须同时掌握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及母语、母语文化,只有对本国的优秀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修养,才能谈得上跨文化交流[4]87。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还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双向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目的语的应用能力和文化知识,还要求其培养跨文化意识,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吸收和借鉴,进而传播本国文化[2]96。因此,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

三、“中国英语”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英语作为一门全球语言,它的发展就要求它既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又应该具有本土性和身份性。胡晓琼[10]19在《全球化环境下“Global English”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引用了Okushi Ma(转引自 Yano)[11]创造的一个新词叫做“Glocal”(混成词:来自global和local),从而衍生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的概念。“中国英语”即把英语这门全球语言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Glocal English。在全球化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母语文化身份和目的语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的方法,也使中国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国际化社会中与他人交流。

要用“中国英语”改变现在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首先要从重新编制英语教材入手。“中国英语”的教材内容不应只反映英语国家的概况和文化,还应具有本土风格即反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Glocal”的教材才能既适合中国学生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又满足学生在国际环境下交流需要[10]22。

其次,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树立对英语的正确认识,引入中国文化。要想树立“全球英语”的概念,就要尽量摆脱“标准英语”和“地道英语”(native English)思想的束缚,充分利用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参照作用[2]96,通过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互动、理解、评价和归纳促进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12]。

由于我国现行教材中还没有加入相关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的渗透和对中英文化对比和比较。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课文“Five Fa Mous Sy Mbols of A Merican Culture”为例,教师在介绍美国的五个文化象征(The Statue of Liberty,Barbie,A Merican Gothic,The Buffalo Nickel,Uncle Sa M)时,就可相应地导入中国的文化象征,如:长城(Great Wall),兵马俑(Terra-Cotta Warriors),四大发明火药、造纸、罗盘和印刷术(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Gunpowder,Paper,The Co Mpass,The Printing Press),铁人和铁人精神(Iron- Man and Iron- Man Spirit)等。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补目前相关教材不足的缺陷。如:中国文化中文网[13],TRAVELCHINA.NET[14]等。

最后,鼓励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大胆的尝试“中国英语”。不要害怕因为“中国英语”和“标准英语”之间存在文化的差异就不愿、不敢交流。要勇于用英语这个媒介传递本土的文化信息,提高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课前演讲就是植入中国文化并鼓励学生使用“中国英语”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在准备课堂演讲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其熟悉的、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母语文化知识,找出相关的表达方式,学为己用,并在课堂演讲中表演出来。这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大背景特征,又充分地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是在自然的母语语境下进行的真实的交际活动。通过这样的演讲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在真实语境中为学生们创造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

四、结语

“中国英语”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从理论和实际教学中解决了母语文化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冲突。但面对现在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思想和相关教材缺失的问题,要使“中国英语”更为广泛地发挥其作用还需要相应教育政策的改革和扶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用自己的英语走向全世界。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光明日报,2000,10(19).

[2]宋葵.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申沁.母语文化导人大学英语课堂的多维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50 -51.

[4]周晓荣.“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考试周刊,2010,(33).

[5]Joseph,J.E.Language and Identity:National,Ethnic,Religious[ M].New York:Palgrave Mac Millan,2004:1.

[6]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1):87-91.

[7]任育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8,(1):46 -52.

[8]何莜莉.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J].国外外语教学,2001,(3):40 -42.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10]胡晓琼.全球化环境下“Global English”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7,(2).

[11]Yano,Y.2001.World Englishes in 2000 and Beyond[J].World Englishes 2001,20(2):119 -132.

[12]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27(5):70 -97.

[13]中国文化中文网[EB/OL].http://www.cultural-china.co M/.

[14]TRAVELCHINA.NEThttp://www.chinatravel.net/ho Me/.

Apply“China English”to Cure the Mother Tongue Culture Loss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X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Petroleu MUniversity,Daqing 163000,China)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ele Ment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However,being overe Mphasized,it causes the Mother tongue culture lo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authentic co M Munication.The reasons for this culture loss are not only the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o cultures but also the lack of Mother tongue culture Materials.The concept of“Glocal English”inspires people to create a new English,which integrates the“Global English”with“Chinese local culture”,called“Chinese English”.While applying“Chinese English”to four aspects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 Materials”,“Teaching”,“Learning”,“I Mple Menting”provide an efficient re Medy to the Mother tongue culture loss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English;target language culture; Mother tongue culture;culture loss

H319

A

1001-7836(2011)07-0134-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58

2010-12-20

张曦(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外语教学母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母语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