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说文解字》中颜色词的特点

2011-08-15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青黑说文解字颜色

刘 晖

浅析《说文解字》中颜色词的特点

刘 晖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所收录的颜色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仍然具有古代的“以物呈色”的特点,无论是单纯词还是表两种及以上颜色的词都在表义上具有其颜色载体的某些特质。在表现多种颜色混在一起的词的时候由原来的简单描绘到灵活指称。在表示色彩时有了明暗度和色彩间度的区别,但所表颜色倾向于深色,总带有脱胎而来的物的相关特点。词量的增加推进了构词手段的发展,空间的名称逐渐被时间的构词顺序取代。系统的变化导致新词的增加,使原来不具有颜色意义的词进入到颜色系当中。

说文解字;颜色词:以物呈色;明暗度;色彩度

颜色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记录颜色词的一些汉字,殷商时期就形成了白、幽、赤、黄、青等颜色词,一直到汉代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五色色系[1],《说文解字》就是这种发展很好的见证。

《说文解字》中出现了不多但是很有价值的一系列颜色词 ,许嘉璐先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进行了一番梳理研究,辨析了两种“正色”以及“正色”的历史成因,指出颜词色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正色”是稳定的,间色是变化的[2]。但《说文解字》里的颜色词除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颜色词的认知情况外,由于被解释的颜色词和所解释的颜色词并非处于同一历史层次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流变的关系,我们可由此来管窥古代颜色词的历史演变,而这是许先生的文章当中所未提及的,本文试图以《说文解字》中出现的所有的颜色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其中的颜色词特点,以期有所斩获。

为了全面研究这一时期颜色词的历史叠进性,我们所选的词不仅包括现在仍在使用的词,也包括当时指色后来消失或转作他义的词,以及当时不表颜色义后来表颜色义的词。

按照这样的标准,《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经过整理共有颜色词 240个,基本上分布在红、青、黑、黄、白五个色系中,也就是所谓的“五色”当中。《说文解字》颜色词在各部的分布情况如下:玉部、艸部、木部、牛部、羊部、马部、黑部、牛部、皮部、目部、羽部、羊部、鸟部、玄部、虎部、丹部、木部、日部、冥部、禾部、宀部、穴部、市部、白部、黹部、衣部、见部、页部、色部 、马部、赤部等44个部首中,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动物、植物、器物、矿物、衣物、女子、肤色、人体、自然、房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颜色的认识是丰富多彩的,在如此广阔的认知领域中,这些颜色词都带有“以物呈色”的精神[3]。如,绿:帛青黄色;燕:玄鸟也;涅:黑土在水中也;赫:火赤皃;瑕:玉小赤也。这些词在表颜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将该颜色载体的一些特点也连带表现出来,如当我们提到绿色时不免就会有帛的光泽,这些“非颜色信息”是不得不注意的。

这种“以物呈色”的造词方式的形成,与汉民族的认知心理密不可分。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运用和分割,不仅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还有来自社会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影响。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就提道,汉字的造字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这种重视感性的民族思维不仅反映在造字上而且还反映在古人对于颜色的认知和描述上,自然就形成了这种“以物呈色”的特点。

在这种主导精神的影响下,根据所表颜色的多少,我们将《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大体分为如下几类:

(1)仅表一种颜色的词,如黑、青、红、黄、白等共有五类,130词次。

(2)表两种颜色的词,如青黑、赤白、黄白色、白而有黑 、虽皙而黑等共有27词次。

(3)表两种以上的颜色词,如三采玉、合五采鲜色、繁采色等共有14词次。

柳州市出露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基岩出露约占2/3,主要为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硅质岩及少量凝灰岩。松散的第四系堆积约占1/3,有河流冲积、溶蚀残余堆积等类型。除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外,其余各地层间均为整合接触。

(4)表示一种颜色的同时又带有光泽这一意义的,如光、鲜、浊等共有17词次。

由此可以看出,《说文解字》时期的“以物呈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据统计《说文解字》中的纯表颜色的词有48个,约占所有颜色词的23.08℅,相对甲骨文时期的比重已经大为降低。这是因为,对于颜色的划分不再停留在对单纯色的简单描绘上,而注重更加细致的描绘色彩,这在颜色词的表现方式上可以看出,新的表现手段已经出现,如表示多种颜色同时呈现的时候,甲骨文时期只有一个“物”,到了《说文解字》这一时期,人们试图通过现有的手段来表现多种颜色,描绘色彩斑斓的世界,开始用已有的词对未知的词进行描绘和指称,描绘色彩的能力。

德国的玛格努斯认为,“一种原始的语言往往缺乏抽象的颜色名称,但这并不是因为使用这一语言的人们不能区分某些颜色而是因为这些颜色的区分对发明来说并不重要,……相反,只要有必要,他们对某些事物的颜色在语言学上区分得比现代文明民族还要细致入微”[5],由此看来,当时颜色词众多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需要。《说文解字纟部》中的颜色词最多,达31个,这恰好证明了古代汉民族的印染技术之发达。同时从各色系颜色词的丰满度来看,红色系、黑色系有词最多达45词次,而青色系颜色词只有18词次,在各色系中最少,可见《说文解字》中的不同色系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的色系发展速度快一些,颜色的划分更清晰一些。而且这一时期的色彩取向是偏于深色的,通过分析黑色系的词可以发现,在12个表示黑色系的词中表深色的占到8个,占2/3,而黄色系中表深色的占到4/5,这正说明由于颜色的分化正在进行,尚没有完全脱离“物”的底色。

通过对以上三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表现多种颜色的时候,利用已有颜色来指称多种色彩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将几种颜色罗列出来,不分主次;为了表示混合色中的主次,表明其地位的不同,中间加一个“而”;可见古人对于如何更准确的表达颜色有了勇敢的尝试,这些尝试也是一个由具象而抽象的过程。从开始时的每一种颜色都作清晰的说明,到颜色的繁多无以一一说明,进而转向用数字代替具体的颜色。反映了人们由具象而抽象的认识过程,而表现在颜色表达方式正反映了汉语词汇发展中两种力量的博弈。即表义的准确性和形式简约性,“追求表义明确性使汉语词的音节尽量由简趋繁,而形式的经济简便要求又使汉语词的音节尽量避繁就简。两种要求相互制约,致使现代汉语的词在音节数量上集中于双音节。”[6]直到如今这两股力量依然影响着现代汉语的特点。

由原来甲骨文时代的只能区分单纯色到后来的对于各种颜色的仔细区分,词量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从聚合的角度来看,以黑色系为例,《说文解字》中的黑色系出现的有 :小黑、黑、幽、沃黑色、深黑 、申黑、浅青黑、青黑、赤黑也、微青黑、黄黑、坚黑等,词义的表达更为准确和具体。词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词的意义的分化和组合。表现在词义上就是明暗度和色彩间过渡的鲜明界限。先来看一组明暗度区分的例子,如赤黑、浅青黑、青黑也、微青黑、桑葚之黑、果实黭黯黑也。同是表示黑色,细微的差别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再看色彩间的细微过渡的例子,如《说文解字纟部》,中的颜色词主要有:青黑繒、青黑色、青赤、帛青黄色、帛青白色、帛青经缥纬、帛青赤、帛青色、綬紫青也、青丝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这种颜色与颜色间的区别也是更加清晰的。

随着词量的增加,词义的分合,必然会推动着构词方式的进步,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将《说文解字》中的构词方式概括为如下几种:

(1)颜色词+“色”:如赤色、黑色、白色等。

(3)物+颜色词+物的一部分:如霜雪之白、马赤鬣等。

(4)颜色+物或+颜色:如赤玉、赤石、目赤、马赤等。

(5)物+颜色词+儿:如火赤儿、面色顚顚儿等。

(6)物+类比物+颜色词:如帛苍艾色、帛雀头色等。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表义的深入,汉语为了清晰地表达意义,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那就是,不再局限在空间的增加新的未知物,而是倾向于利用线性的时间概念和现有的创作材料表达新的意义。例如,对于马、玉、丝绸的各种称呼,不再一物一名,而是利用简单易懂现有材料描绘新鲜事物,只要是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就用同一个词语表达,表达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的小类,用词语的组合来实现。如,骊:马深黑色。瑳:玉色鲜白。缇:帛丹黄色等。正是有了这样的发展,“以物呈色”的造词方式在《说文解字》的时代开始褪色。

在这种制约下,每个颜色系统的词都可满足人们对于该系统的认知和了解,认知心理研究表明,“语言可以在一系列颜色词范围里选取颜色词,组成自身的颜色词系统”[7]。表现在颜色词的内部就是词量的不均衡。由于认知领域的局限,《说文解字》中每个色系中的颜色词数量是不一样的,如,红色系有颜色词45词次,青色系有词15词次,黑色系有词45词次,白色系有词40词次,黄色系有词18词次。而另一个很好的证明就是在《说文解字糸部》中有表示颜色的大量词但唯独没有蓝色,这是因为,在这一颜色系统中,已经有足够的词来分担蓝这一意义,就不需要再有这样一个词出现。

词量和词义的双重力量推动颜色词不断剔除一些旧词的同时,又促使系统不断吸收一些新词进入,一些原来并不表示颜色的词,随着人们的认识经验的扩大必然要求打破这种局限,后来也进入到了颜色词的行列当中。《说文解字》中还有一部分词,它在当时并不指称颜色意义,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才开始有了颜色的意义,这样的词如:乌,孝鸟也。蓝,染青草也。青,东方色也。这是因为《说文解字》中的每一个色系都是一个颜色的系统,徐通锵将这种词义系统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处在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一个成员乙,那么甲与丙的意义搭配范围也就会有相应的改变。”[8]新词的引进必然会导致意义的重新分配,引发新一轮的颜色系统的内部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仍然具有古代的“以物呈色”的特点,表现在造词上就是无论是单纯词还是表两种及以上颜色的词都在表义上具有其颜色载体的某些特质。

2.为了精确地表达颜色,新的表现手段已经出现,在表现多种颜色混在一起的词时由原来的简单描绘到灵活指称。在表示色彩时已经有了明暗度和色彩间度的区别,但所表颜色倾向于深色,总带有脱胎而来的物的相关特点。

3.词量的增加推进了构词手段的发展,空间的名称逐渐被时间的构词顺序取代。系统的变化导致新词的增加,使原来不具有颜色意义的词进入到颜色系当中。

[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01):25-26.

[2]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4(51):5-7.

[3]马 芳.《说文解字》颜色词文化阐释[J].兰州学刊, 2009(12):176.

[4]许 慎 .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56:314.

[5]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

[6]刘中富.现代汉语词汇特点初探[J].东岳论丛,2002 (06):139.

[7]罗天华.关于颜色词的分布[J].民族语文,2009(04): 50.

[8]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6.

Interpretation of Characters of Color Words inArticles and Words

LIU Hui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This thesis states the characters of color words in Articles and Words from the view of lexics,and finds that color words are clearly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 of that time.Except that,color word of this time is becoming mature,not only in shading value,but also in chroma.The whole color system is dynamic,the change is continous from the disappearing of the old words and the coming of the new words.

A rticles and Words;color words;substance coloration;shading value;chroma

H03

A

1008-4738(2011)01-0088-03

2010-09-10

刘 晖(1986-),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义文字研究。

猜你喜欢

青黑说文解字颜色
天砚
种莲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特殊颜色的水
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