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及应对策略

2011-08-15邹丽娟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院校高职

张 伟 邹丽娟

(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累积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负性情绪,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退缩,如不想去学校上班、不想走进教室、不想见到学生、不负责任、情感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教师职业倦怠包括情感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工作冷淡、没有情感反应)、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等三个层面[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要求越来越高的科研任务,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压力、同行之间的竞争、生活上的压力,教师多重角色的转换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它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会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影响教师知识、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降低教学效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消除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分析

职业倦怠是高职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一个典型问题,也是承受压力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压力是指个体对某一重要情景,没有足够能力应对时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定性情绪与生理紧张反应,它对职业倦怠的三个构面皆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在管理学中压力的来源被分为组织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三个方面,在此,我们探讨这三个因素对产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影响。

1.环境因素

(1)外部环境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结构调整,教育资源的市场化和职业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职业院校生源出现萎缩,学校规模缩小,导致教师资源剩余,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缺乏稳定性,给教师工作的安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另外,随着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处于低职称状态的青年教师可能会成为学校首当其冲要解聘的对象,处于经济不景气的大前景下,青年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更是增加不少。

(2)社会地位不高。一方面,国家希望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各行业急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另一方面,社会的用人制度又不规范,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或者不能学以致用,或者待遇偏低,或者发展前景不乐观。从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看,重点保证“211工程”高校和中小学,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2.组织因素

(1)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学校内部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方法和手段较简单,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缺乏人性化管理,很多管理办法都是临时和过渡性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短期性,存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现象,缺乏自由和民主氛围,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途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

(2)学生方面的问题。由于社会竞争加剧,高等教育扩招,使学生和家长片面追求高学历。由此带来大部分文化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愿意进高职院校学习,导致学生素质明显降低。学校课程设置依旧参考高校课程设置,使学校理论课教学难度增大,教师教学过程中感到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教学难度增加。此外,学生中旷课、作弊、打架等违纪行为大幅增多,班主任老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这类事情,做学生思想工作,导致教师疲倦不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更需要投入大部分精力去维持课堂纪律,而班级中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不断影响课堂纪律,对教师的管理还不能服从,甚至导致对抗行为发生,从而使部分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这因此会使一些教师产生消极和失落的心理。

(3)教学任务繁重。繁重的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方面,尤其与情绪衰竭相关度最强。教师岗位不同于其他,工作时间并不能简单以正常上课时间计算,它往往需要占用大量课外时间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所以,教师上下班时间界定不明显,为备好课、准时批好作业,很多教师都会把工作带到休息时间。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多,课程门类多,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分担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此外,还要搞科研、带领学生实习、指导论文等,教师担负大量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给自己充电,不能经常更新知识,教师的职业安全感较差。在身心双重疲惫时,如果没有得到适时地缓解和释放,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内部竞争的压力。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相对过剩,教师职业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展开了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人事制度的改革,而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随着学校内部各种竞争现象的出现,如评优、晋级、排序等等,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3.个体因素

(1)角色转换压力。教师作为社会人要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当教师不能同时兼顾多种角色,或对某一特定角色的期望不一致时产生矛盾或紧张心理,就造成角色冲突。教师需要扮演知识传播者、知识学习者、班级管理者、社会代表者、家长代理人、模范公民、心理调节治疗者、研究者、朋友等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的差异很大,角色期望越高,角色冲突也越大。高校教师的多重角色是教师职业特性所决定的,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与艰巨性[3]。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要求严、限制多、难度大的角色转换,而他们往往因为时间、精力或资源的限制,无力在短期内实现角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

(2)自身方面的心理素质。教师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社交能力与社交活动需要不相适应,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式[4]。某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心理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差,对自己缺乏正确定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

(3)职业准备能力不足。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对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教育挑战准备不足,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棱角磨平,干劲消减,自甘平庸。还有的教师,教同一门学科久了,往往觉得每天在做重复性的工作,觉得工作没有新鲜感和挑战性,因而,产生倦怠情绪,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5]。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应对策略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成因分析,我们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来应对这个问题。

1.加大投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

首先是国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6]。提高教师地位并不是靠空洞的口头赞扬,应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关心、支持、理解教师,加大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关怀,进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

2.科学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

学校要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提供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充分尊重教师人格,创建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使教师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7]。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效面对压力源

在相同的情景下,个人对自己所持的看法和信念不同,行为效果就不一样。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获取成功所具有的信念,亦即对个人能力的判断,对自己的信心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相信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应付面对的问题,当遇到棘手的事件时,会将其视为“挑战”、“锻炼机会”,而不是“威胁”、“麻烦”。

4.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缓解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重要保证。职业院校教师要找准目标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从合格教师——校内学科教学骨干——更高层面的教学能手。教师可在职业生涯的规律性理论指导下,从目前的任务、未来的发展及社会情绪需求方面制定发展计划,不断实现各阶段的任务,减少工作中的挫折感,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另外,学校可提供校外进修、职业培训的机会,让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及时弥补不足,调整心态,让工作时间长的教师吸收新鲜的知识,开阔眼界,同时可以增强职业安全感。只有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才能得到增强,职业倦怠才能得到较好地改善。

5.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应对压力的外在资源,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手段。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师生关系,让自己在学生的发展中成长;妥善处理好师师关系,让自己在教师群体的发展中成长;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密切合作,纯洁不染;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服从管理,善于沟通。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预防职业倦怠的基础,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制约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为了事业、自身、家庭,教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地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不良心态的能力,又可以在难得的“休闲”中,使人得以冷静的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结 语

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事业兴旺发达,我们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危害,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对策,以达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1]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张艳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50-51.

[3]曹雨平,李怀祖.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J].江苏高教,2005,(5):76-77.

[4]王峰,徐冬爱.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职业压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17-19.

[5]马凤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缓解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87-88.

[6]焦其文.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5,(5):49-50.

[7]祁延慧.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159-161.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