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析
——以福建泰宁古城为例

2011-08-15郑春霞

关键词:古城镇泰宁修学

郑春霞

(漳州师范学院 管理科学系,福建 漳州363000)

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析
——以福建泰宁古城为例

郑春霞

(漳州师范学院 管理科学系,福建 漳州363000)

通过对泰宁古城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进行分析,探索古城开发与城镇保护的关系,指出古城镇旅游开发与古城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城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吸引物而言,不进行旅游开发,古城镇保护又缺少物质保证。以可持续发展旅游为其开发的目标,使泰宁古城旅游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古城镇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思路。

古城镇;泰宁;旅游开发;保护

古城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其开发利用有其独特的个性。古城镇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环境,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古城镇的利用又是特别脆弱的,在古城镇的开发过程中,遗产实体有可能遭受破坏,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1]因此,必须使古城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得到调和,从而促进古城镇现今乃至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使发展经济与古城镇保护达到“双赢”的目的。

泰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边境武夷山脉中段的东南侧,隶属三明市,与江西交界,全县现辖3镇8乡,总面积1540km2,人口12.7万。泰宁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县志和其他历史资料记载,泰宁古称“金城场”,宋明两代为泰宁鼎盛时期,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当时人文发达,物华天宝,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名人曾留隅,讲学于此,历史上泰宁曾出过2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历代“爵列王廷者相继不绝”。[2]

泰宁,又是一个新兴旅游区,境内的大金湖以其独特的“水上丹霞”自然景观扬名海内外。截至2009年12月,泰宁拥有一块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品牌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县及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7块国家级“金牌”。《泰宁县志》记载道:“观于泰邑之山川,而知天下大有奇地也。”

1.泰宁古城特色分析

1.1 融入山水的城镇环境特点

泰宁古城,位于泰宁县城,为大金湖旅游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城四周群山环抱,更有芦峰山楔入城市中心,城中绿水环流,有朱溪、北溪、黄溪在此汇流成杉溪自东向西穿城入湖。[3]古城依山环水而筑,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特点,有“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之说,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古城布局适宜,利用山地地势条件,巧妙因借山水自然环境。

1.2 浓郁山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泰宁古城传统街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梁家巷、九举巷、进士街等,均为宋明古街巷,街巷两侧多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石板为路,青石为街,极富有山地城镇特色,建筑与街巷相辅相衬,布局合理,营造出了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温馨宜人。此外,泰宁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解放泰宁,建立了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康克清等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古城内留有保存完好的红军街、红军总部、东方军司令部等旧址。同时,有地方剧种梅林戏、祭祀舞蹈傩舞等民俗戏曲文化,与古建、古街、古巷相映生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旅游文化。

1.3 留有闽西北地方风貌的建筑环境

泰宁古城内的尚书第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建筑工艺精湛,气势恢宏,不愧为中国明代民居建筑艺术中的极品。这片古建筑群含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1.27余万m2,包括尚书第、世德堂、李氏宗祠、梁家、江家、陈家及相邻辅房,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小巷于一体,布局合理。古朴厚重的青瓦屋顶、民居院落,营造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环境,同时,也赋予了泰宁古城传统民居院落重要的地方建筑学价值及旅游、观赏价值。

2.泰宁古城旅游开发方向探讨

古城有着古老的建筑,古朴的人居环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古城镇人们闲适宜人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构成了古城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价值。

2.1 观光旅游

观光旅游是一种常见的旅游项目,具有大众性。古城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古城镇与都市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景观,如古建筑、古朴的环境氛围,都为发展观光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能够吸引来自都市的旅游者前去观赏、感受,成为他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4]因此,那些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城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

泰宁古城四周群山环抱,更有芦峰山楔入城市中心,城中绿水环流,古城依山环水而筑,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特点,置身于这种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的独特景观中,的确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观赏效果,为古城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泰宁古城保存有较完整的、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景观,吸引着旅游者前去观光。泰宁古城的古建筑中,古老的民居建筑以它灰墙黛瓦坡顶和翘角马头墙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构成了浓厚的闽西北地方特色,尤以古城内的尚书第古建筑群为代表,整片古建筑群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铺房、店面以及古街小巷于一体,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工艺精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旅游者通过观赏古城镇古民居建筑群等古文化景观,与现代化建筑景观形成了对比差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感官上获取了新奇、愉悦的审美感受。同时,泰宁的地方剧种梅林戏,祭祀舞蹈傩舞等民俗戏曲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旅游文化,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利用,成为古城观光旅游开发的基础。

2.2 康体旅游

康体旅游体现了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观,趋向人与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深邃意境,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文情怀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营造出一派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康体旅游就是要使人们在游途中既大开眼界,又满足游人寻求“精神家园”,怀念传统,返朴归真,追求轻松、平静、简朴的精神需求。

泰宁古城在进一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拓展旅游方式、丰富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可以把康体旅游作为一个旅游开发的新方向。泰宁古城古朴的环境氛围,从容闲适的生活节奏,这些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为处在繁忙、喧嚣、文化浅淡的现代城市人填补了简朴、宁静、温馨的心理需求,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城朴实自然的生活场景氛围,放松心情,体会到在喧嚣都市体会不到的闲适平和之美。泰宁古城应抓住这一机遇,完善休闲、医疗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泰宁古城旅游资源的休闲价值,使游人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改变环境、调整身心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从而使泰宁古城的康体旅游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将泰宁古城建设成集休闲、健身、疗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3 修学旅游

在发达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修学旅游十分盛行,并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修学旅游要求参加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有所学、有收获,使参加者在旅游中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更易于吸收,更有所启发。因此,可以说修学旅游是最能体现旅游户外教育功能的旅游产品。

在国内,参与修学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修学旅游也逐渐由传统的观光型向学习型、知识型、文化型转变。[5]目前,游客到泰宁古城旅游,主要是以观光、游览为主,缺少参与性的活动。泰宁古城保留着一大批明清的古民居和独具特色的古街巷、古水井、古城墙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科考等价值。同时,泰宁古城的又一人文景观——金湖风情演艺馆也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馆内的梅林戏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其唱腔融合了民歌小调和道教音乐,具有浓郁的闽西北地方特色。这些都构成了泰宁古城特有的旅游价值,能够吸引众多来自考古、建筑、史学、民俗、摄影、绘画、影视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可以为旅游、考古、美术、建筑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考察提供条件。修学旅游是参与性极强的专题旅游,通过开展修学旅游,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也可以使世人进一步了解泰宁古城文化,提升泰宁古城的旅游形象,同时,开发修学旅游也可以加强泰宁古城的研究和保护。因此,修学旅游是泰宁古城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2.4 生态旅游

随着旅游者的需求层次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挑剔,对走马观光式的旅游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自我参与式的旅游活动,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高雅享受,即所谓选择性生态旅游。[6]另外,生态旅游在满足旅游者的回归自然的需求的同时,还使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得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不仅要为旅游地获得经济发展,同时更能使旅游地获得生态效益。所以生态旅游是一种有益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高级旅游。

泰宁古城地处一个充满灵性的纯生态旅游区内,碧水青山,如诗如画,自然生态,原始古朴,这一生态环境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高层次需求,符合了游客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此外,在泰宁古城旅游开发中,古城旅游资源的被破坏程度也在加剧,这更促使了生态旅游在泰宁古城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升泰宁古城旅游的品位和内涵,而且提高旅游者参与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在旅游中真正体验到生态旅游的实践意义,实现泰宁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开发中的泰宁古城保护措施

利用历史城镇发展旅游,已为各地经济发展所证实。它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人类闲暇时间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为各地的体验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促进与带动各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7]然而,历史城镇作为特别需要呵护的文化保护体,它的利用又是特别的脆弱,稍不留意,遗产实体就有可能遭受到破坏,甚至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从而影响地方旅游经济的开展。[8]因此,在古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对古城的保护,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道路,使其旅游价值能充分发挥出来。

从目前看,泰宁旅游发展才刚刚起步,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备,而且,作为旅游资源基础的古老建筑等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破损,逐渐失去了自身的观赏、审美价值。另外,在古城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很多人存在着缺乏长远目光、急功近利的思想,浪费和破坏了古城旅游资源,影响了泰宁古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可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对泰宁古城进行保护:

3.1 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的开发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负效益。

造成泰宁古城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当地居民、企业和旅游者。泰宁古城周边的山水环境是古城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随着旅游活动和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的自然和文化氛围,增加了环境污染,致使古城在开发中陷入了“不开发可惜,一开发就破坏”的僵局。此外,当地居民和管理者缺少环保意识,景区开发者与管理者环境意识的薄弱和管理水平的落后,都造成了古城生态环境的恶化。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注意提高当地领导与居民的觉悟,加强他们保护古城的意识,保证普通居民自觉地参与到改善古城卫生环境中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古城旅游开发中,加强对投资者的环保意识教育,重视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只有当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古城镇环境息息相关时,古城保护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另外,还应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和管理,提高旅游者参与古城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古城内的生态环境,实现古城旅游资源的实用价值,增强古城的生命力。

3.2 古建筑保护

作为旅游资源基础的古老建筑,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外形、艺术装饰等,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俗情趣,具有很高的观赏、科考价值。[9]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建筑日渐破损,或被自然的侵蚀,或被人为的破坏,逐渐失去了自身的观赏、审美等价值,同时,由于古城的领导、当地居民缺乏长远的目光,缺乏发展古城旅游的观念意识,致使在古城旅游开发中管理不善,一批新式建筑改变了古城的传统格局,使其生动丰富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踪迹全无,严重影响了古城的整体性和观赏性。

泰宁古城内大量的明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发生倾斜歪闪、檩折柱朽、构件脱落、墙体垮塌等现象,而且内部通风采光条件、卫生设施均不能满足现代居住要求。正因如此,近年来在古城相邻地段,新区迅速发展起来,古城内的居民大部分迁移到新区,使旧城区显得衰落。所以,古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注意提高人们热爱古城、保护古城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城的旅游价值,认识到古城旅游资源是由古老的民居建筑群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以及 “古”、“旧”的环境氛围等完整的文化生态所组成的,因此应尽量少建甚至拆掉那些影响古城总体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也不能以“开发”为名,拆了旧的建所谓的“仿古”建筑,应尽量“修旧如旧”,“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恢复古建筑的古旧特色。另外,对旧城进行改造时,杜绝“千城一面”,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吞噬以历史城镇、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特色。

3.3 综合保护

随着泰宁旅游经济高速发展,泰宁古城开始大规模城镇开发建设活动,伴随而来的是古城历史的严重破坏、城镇特色的不断丧失。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古城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历史古城镇建设中两者的矛盾日趋尖锐。[10]当城市建设中多项价值相互冲突时,有关部门往往以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尺,急功近利。这必然造成古城的更新改造以牺牲历史文化价值为代价。

对古城进行综合保护,就是全面保护泰宁古城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市场和旅游者。

首先,全面制定古镇的保护条例,对泰宁古城已有的旅游资源建立保护档案,分级保护;其次,制定古城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对古城旅游资源有保留地开发,选择开发条件较好,能产生示范效应的资源进行开发,待时机成熟再开发其它旅游资源。此外,整顿旅游市场,努力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树立泰宁古城旅游的良好形象。而且在泰宁古城的对外宣传工作中,目前尚过多偏重于旅游景观的推荐,很少关注文化资源的保护。人们虽然以极大的热情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建设中,但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具体保护、利用时却缺乏相关知识和可行之策。因而,有必要在当地群众中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保护宣传,使保护、参与意识深入人心,以主人翁的姿态来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资源。全方位的保护古城,大到旅游安全,小到增加古城的必要文字说明,不仅保护古城的自然环境,也保护社会环境,古城资源的旅游价值才能高品位地开发利用。

4.结论

古城镇旅游开发与古城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如何开发古城镇,保护古城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对古城镇今天乃至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泰宁古城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古城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潜力,根据泰宁古城的特点,可开发观光旅游、康体旅游、修学旅游和生态旅游等形式。同时,在古城的开发中,旅游资源的保护也势在必行,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环境保护、古建筑保护和综合保护。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得到调和,才能使泰宁古城现今乃至将来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使古城的发展经济与古城保护达到“双赢”的目的。

[1]刘婷,张阳生,高连海,等.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救保护与活力复兴——以山西大阳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9,107(3):97-100.

[2]肖明光,陈欣.汉唐古镇两宋明城——福建泰宁古城的保护与发展[J].城乡建设,2004,15(2):50-55.

[3]骆中钊,郑克强.融于环境营造特色——福建泰宁县建成古今时空一线牵的状元街[J].村乡建设,2003,(1):21-23.

[4]王雪梅.论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保护与利用[J].中华文化论坛,2004,(3):37-41.

[5]唐顺英.曲阜:孔子家乡文化修学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95-98.

[6]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

[7]曾原,戴世萤.疆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以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压为例[J].思想战线,2003,29(3):60-65.

[8]田喜洲.巴渝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6):17-19.

[9]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47-50.

[10]李和平.山地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3,27(12):85-88.

猜你喜欢

古城镇泰宁修学
基于消费文化的旅游古城镇酒吧现象分析
中西部古城镇旅游开发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中东部地区历史文化古城镇色彩的表现特征
“三下乡”活动进泰宁 全国妇联温暖送姐妹农家
泰宁生态旅游环保意识模糊综合评价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历史文脉在古城镇景观设计形象提升中的传承与表达
瞻仰泰宁龙安“红军崖”
《坐井观天》续写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