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谈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与变迁

2011-08-15王雅琦赵媛媛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瓷业瓷器陶瓷

王雅琦,赵媛媛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0016)

基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谈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与变迁

王雅琦,赵媛媛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0016)

中国古代很早发展对外贸易,丝绸、瓷器、漆器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主要的商品。文章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入手,通过有关对外贸易及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技术变迁。

中国古代;陶瓷器;对外贸易;技术史

中国是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外贸易很早开始。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和港口的开发、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天文、地理、航海、海洋等学科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秦汉开始,中国处在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上升期,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手工业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品以手工业为主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对象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笔者拟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探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技术变迁。

一、唐代以前的对外贸易与陶瓷技术

瓷器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到两汉时期的瓷器称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生产的较高水平的青瓷器成为“成熟的瓷器”。此期间是瓷器的过渡时期,我国古代社会前期的出口手工业产品,以丝绸、铁器、漆器为主,瓷器不占太大比例。

根据我国目前的考古资料,原始瓷器大约出现在商朝中期。夏商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白陶器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改进原材料,提高窑温,并在器表面施釉,创造出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含铁量较高,呈青绿色;没有经过精细的加工,因此表面较粗糙;窑炉技术不发达,导致烧制不均匀,有些地方能剥落下粉末;釉质很薄,颜色有时不均匀。

成熟瓷器出现在东汉晚期。成熟瓷器比原始瓷器的含铁量降低,烧成温度提高,工艺较为精细,釉质厚薄均匀,釉胎结合较好,无剥落现象。东汉晚期的瓷器已基本摆脱了原始瓷器的原始性,具备成熟条件。但在造型、装饰和艺术性上仍有原始瓷器的影子。在这个时期的瓷器有一项重要贡献是黑釉瓷器的出现。黑釉瓷器选料不精,工艺也不复杂,制作成本低廉,经济实惠,很快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的重要来源。无论青瓷还是黑瓷,都是浸釉法施釉。

三国时期,安息、大宛、康居等西域国家同中国有贸易往来。中国输出的商品有丝绸、铜铁器、陶器、毛皮等。输入的商品为玻璃器、药品、马匹、染料、五金及珠宝。中国的陶瓷技术尚未成熟,瓷器没有在对外贸易占据主要地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烧瓷技术大为提高,通过改造窑炉内部构造、完善窑具、发明匣钵,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产量。瓷器的成熟和制瓷业的快速发展,使瓷器在社会上的影响逐渐增大。南方的瓷器为青瓷,北方有青瓷、黑瓷、黄瓷、白瓷。其中白瓷的出现在瓷器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过这一时期,瓷器的工艺技术日臻成熟,南北方两大瓷器体系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为隋唐以后的瓷器繁荣时代做好准备。

二、唐、宋时期的陶瓷技术

(一)唐代的贸易与陶瓷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上升和繁荣时期。唐代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唐代对外贸易的线路有陆路与海路两条。陆路以长安为中心,通往西域、中亚、印度等地区;海路多从广州或河内出发,到达南洋群岛、波斯湾、阿拉伯海岸、红海等地;还有从山东出发经过朝鲜半岛,或由扬州、宁波出发,到达日本。通商口岸以广州为主,后来长江流域及沿海城市扬州、杭州、泉州逐渐兴起。中国出口商品的种类有所增加,除了丝绸以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都成为大宗贸易。这个时期,陶瓷出口具备较成熟的条件。首先,中国的陶瓷发展到唐代,种类繁多,造型优美,色泽莹润,胎体轻薄坚硬,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高档商品去换回中国所需的珠宝。其次,中国陶瓷作为皇帝赏赐的少量赐品传往世界各地已有数百年时间,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同和喜爱,海外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第三,陶瓷易碎,运输比较困难。在唐代航海技术日臻成熟,海上贸易线路也打开。以上条件的成熟很快使陶瓷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瓷盛产于唐,发展于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制瓷成就的基础上,唐代陶瓷业蓬勃发展起来。瓷器在唐代已经成为社会的普及用品,当然并不排斥社会上还大量使用着陶器,特别是农村和城镇贫苦民户。陶瓷器作为大规模出口的商品大约在公元9世纪。

在生产技术史上,瓷器可以说是古代社会上升、繁荣的象征。唐瓷普遍用高火候烧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越窑、邢窑两大系统。除越、邢二系外,江西和四川地区也出现了瓷器的生产基地。

唐、五代时期,北方地区以烧制白瓷为主。烧瓷的瓷场有所增加,烧瓷的品种也有所增加。除了烧白瓷之外,同时还生产一些青釉瓷器、茶叶末釉瓷器、黑釉瓷器、黄釉瓷器,但就总体来说,以烧白瓷为主。唐代北方有一个重大发明就是唐三彩。北方自汉代以来一直保持低温烧制釉陶的传统,均以单色釉为主。到了唐代,终于演变为以黄、绿、蓝、褐、黑、白等多种颜色为一体的唐三彩,大显釉陶艺术的魅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胎体所用的原料是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粘土,或全部都用高岭土。釉质是用含金属元素的矿物质制成,烧成后呈多种颜色。唐三彩工艺精细,釉色稳定,由于烧制过程中使用铅作助熔剂,烧成后釉面光良,色彩鲜艳。唐三彩不但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海外也深受欢迎。在陆路和海路贸易线路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三彩出土器皿。唐三彩同时还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制陶技艺,烧制出类似唐三彩的陶制品,如日本的“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等。唐代以后烧制的三彩器,如宋三彩、辽三彩,艺术成就远不如唐三彩,且烧成温度大大提高,成为三彩瓷器。

(二)宋代陶瓷艺术与贸易

宋代是我国瓷器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继往开来,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水平,产销地区扩大,花色品种增多。晚唐以来,瓷器在寻常百姓家普及开来,需求量大大增加,刺激宋代的制瓷业迅速发展。宋代的农业和冶矿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全行业的发展,其中制瓷业发展最快。

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制瓷工场普遍增加,烧瓷的范围和地域大大增加;第二,为了竞争的目的,各地纷纷发明和采用新技术,形成各自独有的特点;第三,宋代商品的发展促进陶瓷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为出口而做的专门窑场,形成新的工艺特色。

宋代制瓷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还得利于众多的工艺技术的革新和发明。其中诸如窑炉的不断完善,装饰技术的极大丰富,都是宋代制瓷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中,有三项重大技术革新,在宋代制瓷业的繁荣发展中功不可没,并对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北宋中后期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开始采用煤作为烧瓷的燃料。这项发明十分重要,因为北方多产煤,北方瓷土多与煤层分布在一起,在选择窑场地址上,燃料易获取是发展制瓷业的一个便利条件。另外,使用媒为染料,炉温提高,延长保温时间,也提高了烧成瓷器的质量。

第二,是装烧技术的改进,使用支圈覆烧法烧瓷。这种方法被认为首先在河北定窑采用,然后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从中原到南方制瓷中心的江西景德镇,一直到岭南的沿海地区都迅速而广泛地接受了这一方法。覆烧技术的采用是与用煤烧瓷的技术密切相关的。这一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满足了迅速增长的对瓷器的需求量。

第三,在钧窑首创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高温彩釉,开辟了后来广泛烧造的高温颜色釉之先河,为我国陶瓷美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三、元、明时期的陶瓷对外贸易与制瓷技术

(一)元代的陶瓷对外贸易与制瓷业

“元代瓷器运销到全世界”,这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对元代瓷器出口的评价。元代统一中国之后,幅员辽阔,交通畅达,对外贸易继续扩大,陶瓷自身发展改良,质量上乘,出口势头更为好。自元代开始,尤其到了明清,中国瓷器传遍世界。

元代的政治、经济和交通方面的种种背景,对制瓷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景德镇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产业中心,新工艺的创造、最精美瓷器的生产都主要集中在这里,在各地窑场中一枝独秀。南方地区的各主要窑场都在南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北方地区的制瓷业全面衰落,产品转型,向粗大笨重和不精美的民间用瓷方向发展。

元代的瓷器比起宋代有许多不同。宋代发明的覆烧法到了元代仅用于烧粗瓷上,没有广泛应用到细瓷。元代瓷器精粗并存,精细的白瓷比宋瓷质量还好,粗瓷比宋瓷粗制滥造,质量悬殊。这与当时统治阶级的政策有关,贫富等级森严。元代细瓷的花样题材比宋代丰富许多。在元代,北方窑场相继没落,南方的景德镇窑场发展最为突出。

(二)明代的陶瓷技术与远洋贸易

在明代,陶瓷业是第二大手工业。有了唐宋的基础、元代的培育,明代的瓷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元代的瓷业里,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手工业者的再生产和生活,完全依赖于市场和商品流通。而海外正是销路最广、获利最多的市场。因此,进行海外贸易,并进一步使其发展,就成为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现实提出的要求。但朱元璋执政后,出于对异族的排外情绪,一再下令实行海禁。尽管如此,沿海商人私下出海交易还不在少数。

明朝有项重要的大规模的远洋贸易和外交活动——郑和下西洋,这是瓷器大量输出的良好契机,瓷器作为郑和交换或赏赐的主要物品。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瓷器遍销阿拉伯和印度诸岛。欧洲新航线发现以后,西欧一些国家到亚洲寻找“黄金”,他们以通商的名义打探中国这个东方神秘的国度,瓷器贩卖在此时最盛,中国瓷器远销欧洲。

明代民间窑场发展很快,甚至超过官窑,其中首推景德镇窑场,革新了技术并创造出许多新瓷器。

首先是青花瓷。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较少,由于元末战乱,青料来源受阻,使用国产料,导致青料不纯,颜色不佳,色泽暗哑。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烧制的最好时期。这时期的青花瓷器,胎质釉料精细,一般用的是进口料。这种进口料含铁量较高,往往在青花上有黑色斑点,造型多样,装饰典雅。到了明代中期,国产料与进口料并用于青花瓷制造,呈现青色淡雅的风格。到了明代中后期及晚期,青花的颜色又发生变化,呈靛蓝色,这是因为用料采用“回青”料着色。由于统治阶级重道教,当时的瓷器也出现与道教有关的仙鹤、八卦等题材。

其次是釉里红瓷器的成熟与发展。以往的铜红釉器,要入窑焙烧两次才能烧成,成品紫红色;而明代的铜红釉器,采用生坯挂釉,只需在还原火焰下入窑烧一次便成,色泽纯红,十分惹人喜爱。

第三是斗彩瓷的成功烧制。斗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瓷相结合的一种彩色瓷器。它的制作方法是:在胚体上用青料画出花纹或轮廓线,施以透明釉,入炉高温焙烧,拿出来再绘上各种彩色,再次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焙烧。这样出炉的瓷器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瓷相映成趣,称为斗彩瓷。

第四种是五彩瓷的广泛生产。五彩瓷与斗彩瓷所不同的是,五彩瓷的釉下青花不作为瓷器的主要图案,而是瓷器的基本底色,不影响瓷器的整体色彩。五彩瓷也是二次焙烧。

此外,还有各种单色釉瓷器,如甜白釉瓷器,淡黄釉瓷器。

明代的瓷器不仅创造出许多新品,还在造型、装饰上推陈出新,增添了许多异国情调。在设计上一改以前的浑厚凝重变得精细巧妙,色彩也转浓为淡。

四、清代的陶瓷艺术与制瓷技术

清代瓷器不仅在技术上秉承历代的优良传统,还在绘画、装饰上达到艺术高峰。清代瓷器的对外销路空前的扩大,除亚洲和非洲外,欧洲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对象。十七世纪初,中国瓷器经西班牙商人之手大批海运至欧洲,还辗转运至美洲。英国的制瓷业发展较晚,所以大量吸收中国瓷器。此后,不仅欧洲人,连美洲人和澳洲人也来中国大批购买瓷器。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胎质坚致细腻,有丝绸样的光泽,釉光莹润,色彩绚丽。瓷器上的装饰题材较之明朝更为广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山水画、花鸟画的出现频频应用,艺术上更胜明代一筹。

清代景德镇瓷器的成就体现在彩瓷上。清代彩瓷的色彩种类比明代更多,还创造出柔和淡雅的粉彩。粉彩是康熙时代制瓷业的重大贡献。

珐琅彩瓷器是康熙时期的新产品,又名瓷胎画珐琅。这种瓷器接受了欧洲装饰技巧的某些影响。根据清官档案记载,先从景德镇官窑场里烧制的白瓷中,挑选质量最好的送到皇宫造办处,由御用画师,或聘请欧洲画师,用油画技法作画,然后再次人窑焙烧,艺术效果极佳。清代内瓷的高度成就和西洋绘画艺术的结合,使这种瓷器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珐琅彩瓷器装饰内容有花鸟、人物等中国传统题材,还有西方的天使、美人、婴儿等。珐琅彩瓷器精美异常,表现了制瓷工匠高超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灿烂的鲜花。

此外,清代的颜色釉瓷器有许多新创造与新发明。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到乾隆时期是个重要的关键。这时的制瓷业非常繁荣,瓷器品种繁多,争奇斗妍,是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登峰造极的时期。乾隆以后,由盛转衰。

五、结语

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不仅增加国内收入,还能激励行业内技术进步,也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学习先进事物的好机会。自从瓷器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大放异彩以来,瓷器技术的外传不可避免。世界上各个国家从仿制中国瓷器开始,研究瓷器制造方法,纷纷建厂烧瓷,在开创阶段,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制瓷技术的影响。随着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今天世界制瓷场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瓷器也不再作为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但中国永远是世界瓷器的故乡。

[1]秦大树.石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李广宁.陶瓷器[M].合肥:黄山书社,1995.

[3]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4]刘达权.瓷器,精陶与彩陶[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5]孙进己.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拙见[A].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6]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

K203

A

1673-2014(2011)04-0081-04

2011—04—28

王雅琦(1987— ),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赵媛媛(1979— ),女,辽宁人,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管理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猜你喜欢

瓷业瓷器陶瓷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陶瓷艺术作品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