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讨

2011-08-15赵丽萍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寒食节寒食秋千

赵丽萍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讨

赵丽萍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秋千意象是唐诗宋词中众多意象中并不耀眼的一种。秋千意象源于中国古代清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生命的复苏时分对于自我生命的体认;之后,秋千意象脱离了民俗背景,成为深闺女子感受生命快乐、抒发生命忧伤的载体。

秋千意象;女性生活;生命意识;清明习俗

意象的形成与积淀构成了唐诗宋词中五彩斑斓的世界。有山川意象如青天、山岳、黄河、长江,有天象意象如明月、寒雨、塞风、星云,有花草意象如柳、梅、芙蓉、竹、莲,有动物意象如飞鸟、离兽、胡马、寒鸦等,意象的物象特征与中国士人的精神寄寓相结合,形成了典型的意象寓意,成为中国士人表达精神情感世界、人生价值追求的一种不可规避的独特方式。在琳琅满目的意象世界里,本文拟选取区别于自然物象的活动意象——秋千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意象特征及其蕴涵的中国士人精神中潜在的集体无意识。

秋千,本来是北方少数民族在狩猎、劳动之外的一种嬉戏活动,传说起于山戎,《艺文类聚》卷四引《古今艺术图》:“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骄者。”[1]到了汉武帝时期,成为后宫之戏,“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2](《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高天际)到了唐代,秋千成为清明节、寒食节人们游玩、嬉戏时的一种运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3]从此,清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作为清明寒食节日的一项重要活动,秋千走入文学世界,成为了唐诗宋词中的诗歌意象,其中尤以宋词居多。据笔者统计,在唐诗中写到秋千的诗有三十多首,宋词中写到秋千意象的作品增至三百多首。在众多的诗词作品中,秋千或与清明、寒食习俗生活联系,或成为女性生活背景,在不同的时代,秋千意象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一、生命力量的张扬——秋千意象的民俗意蕴

秋千意象在文学中的出现与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清明、寒食、上巳尤其是清明、寒食有关。因为秋千活动在唐宋时代往往是在清明、寒食节日进行,所以秋千意象常常与清明节、寒食节联系在一起。如杜甫在大历四年漂泊至潭州,作《清明二首》,其中有“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4]之句,描写了清明、寒食节处处蹴踘,家家竖秋千的情形。再如元稹的《寒食夜》:“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5]柳中庸《寒食戏赠》“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6]李商隐《向晚》:“当风横去幰,临水卷空帷。北土秋千罢,南朝祓禊归。”[7]都描写了清明、寒食节日人们与秋千相伴的情形。

秋千作为清明、寒食的一项重要活动,体现了这两个节日中所渗透的文化意蕴。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在寒食节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在两个节日中,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包括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活动。

作为寒食清明节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秋千成为诗词尤其是唐诗的表现对象,作为和节日结合在一起的表现的秋千,只是节日的一种陪衬,或是人们游乐放松的一种方式,表现了人们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意识。因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所以清明节要祭祀祖先。另外,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自然界的生命竞相绽放,人的生命力量也要随着大自然生命的复苏一起高扬,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一方面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另一方面,则表现对祖先给予生命的感恩,而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活动则是对生命力量的张扬和回护,对生命快乐的感受与抒发,所以,秋千的轻扬,正象生命的舒缓的流淌,是与自然规律合拍的自然生命的苏醒,是以娱乐的方式完成的对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快乐的守护。秋千意象承载了生命的快乐,也蕴涵着人们生命力量的张扬。

二、女性生命形态的表达——秋千意象的庭院意蕴

秋千意象在民俗的层面上表明了对于生命力量的讴歌,在文学的层面上,秋千意象则多与女性联系,多表现女子荡秋千的情形,成为女性题材中典型的话语体系和意象体系的一部分。在部分唐诗作品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倾向,即清明寒食诗歌中描写秋千意象时已经与女性相联系,如韩偓《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8]郑谷《旅寓洛南村舍》:“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9]到了宋词中,这种倾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秋千渐渐地与寒食清明疏离,脱去了其民俗色彩,完全成为描写女性生活、女性心理时常用的意象。

首先,受文学惯性的影响,宋词中的一些作品在描写秋千意象时依然与寒食、清明等民间传统节日相联系,但在这些词作中,秋千意象已经表现出了与节日的疏离,向着主要表达女性情感的方向转化。如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归来晚,况是踏青来处远。犹不倦,秋千别闭深庭院。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醿压架清香散。花底一尊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10]深院的秋千延续了清明祓禊归来后的愉快,秋千意象虽然依然出现在清明节,但是,场景已经挪移到了庭院之中,向女性生活场景靠拢。

其次,秋千意象成为表示女子活动的背景,有些词多描写女子荡秋千时的种种情态,表现了女子青春生命的快乐。当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之际,她们换上美丽的春装,外出郊游踏青,惬意舒适,而打秋千更是吸引着她们的注意力。如洪觉范的《秋千》:“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皮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神仙。”[11]一位身穿鲜红石榴裙的美丽女子在小楼前玩秋千,她荡得真高,仿佛直入云天,可她毫不害怕,从容镇定地从秋千上下来,仿佛是从月宫上下来的神仙。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虽然受到韩偓《偶见》(一作《秋千》)诗:“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12]的影响,但把荡罢秋千的女子的情态摹写得惟妙惟肖,“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13]一句“薄汗轻衣透”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少女荡秋千时的快乐与轻松。如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4]秋千,成为生活于深院之中的少女生活中一种放松的方式,深闭的庭院,好似深严的封建制度,成为处于青春期的女子和外面绚烂的世界交流的阻隔,荡漾的秋千,正是少女荡漾的生命情怀的象征,在这首词中,深院的高墙没有阻挡生命中对于美丽的追寻,而秋千,恰恰是女子绚丽生命的比衬与象征。

第三,秋千意象与清明寒食疏离,退却了民俗色彩,有的与庭院意象紧密联系,成为女性生活背景的比衬,有的挪移了清明寒食的气候特点,成了诗人们或者抒情女主人公在暮春时分伤春叹逝的意象。如写佳人倚秋千,表达了某种相约的期待以及等待无望而思情无法诉说的忧伤与烦闷。“佳期应有在,试倚秋千待”[15](晏几道《菩萨蛮》),“梨花庭院雪玲珑,微吟独倚秋千架”[16](贺铸《踏莎行》),“赤阑桥畔,暗约琴心,傍秋千影下”[17](陈允平《渡江云》),这是约会后的期盼,“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18](周紫芝《生查子》),“淡日秋千闲倚,宝筝弹向谁听”[19](李彭老《清平乐》)等,则是相思无法诉说的忧伤。“睡起折花无意绪,斜倚秋千立”[20](周密《解语花》),“小园人静,独自倚秋千”[21](吴潜《满庭芳》),都通过倚秋千表现出女子烦闷、悲伤、孤独的心境。杜安世《浪淘沙》“又是春暮。落花飞絮。子规啼尽断肠声,秋千庭院,红旗彩索,淡烟疏雨。念念相思苦。黛眉长聚。碧池惊散睡鸳鸯,当初容易分飞去。”[22]表现了暮春时分女子的相思之苦。再如欧阳修《生查子》:“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23]通过花瓣飘零于秋千之上表明了女子青春不在美好生命的流逝但爱情不得的忧伤。

综上所述,秋千意象伴随着清明寒食而来,之后走到了女子的深院之中,完成了审美背景的华丽转身,在秋千意象的背景转换背后,蕴藏的是广阔的文化内蕴以及不同时期的深厚的士人的精神世界。首先,唐诗多表现游苑之秋千,多从大处着眼,而宋人则喜欢把秋千放置在深深的庭院之中,成为庭院一景,这恰恰反映了唐宋士人精神风貌的变化。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唐代,士人的生活爽朗外向,或读书山林,或漫游天下,或求功边塞,他们对于外在世界的关怀要远远多于宋人,而到了宋代,士人更趋向于内敛,其个体意识不再如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他们笔下的女性也被锁在了深闺院落之中,秋千也就成了庭院一景。其次,秋千意象由表现民俗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意识的自觉向着女子生命意识的自觉转化,向着单角色转化,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生命快乐的执著眷恋,对青春生命的眷恋,是在“三从四德”的压制的缝隙中对自由生命渴望的象征。

秋千意象是中国古典意象海洋中一朵小浪花,从与中国传统节日结缘呈现出民俗色彩,到褪却民俗色彩向单纯表现女性生活靠拢,完成了由表现大众生命的意识到表现女性对生命的眷恋的转化,秋千意象从诗到词的跨越,这是逼近更为细腻的心灵的表达过程。

[1][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5][6][7][8][9][12]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I207.22

A

1673-2014(2011)04-0036-03

2011—04—18

赵丽萍(1977—),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史素芬)

猜你喜欢

寒食节寒食秋千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荡秋千”的由来
为什么秋千能越荡越高
迷你秋千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荡起秋千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