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民俗旅游发展的几点对策

2011-08-15谢政伟王怀平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皖北蚌埠

谢政伟 ,胡 飞 ,王怀平 ,王 建

(1.蚌埠学院 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皖北民俗旅游发展的几点对策

谢政伟1,胡 飞1,王怀平2,王 建1

(1.蚌埠学院 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厚重,民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发展空间广阔。要扭转皖北民俗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各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及宣传推介力度;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要扩大游客的参与性,开发适销的民俗旅游商品;皖北地区间要加强交流合作;注重民俗旅游与其它旅游资源的适度融合等。

皖北;民俗旅游;问题;对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4号),进一步明确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并提出“没有皖北旅游的兴旺,就没有安徽旅游的崛起”这一口号[1]。从安徽旅游发展格局来看,皖北地区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版块,但多年来存在的“南热、中温、北冷”的格局至今仍未打破。为扭转皖北旅游发展滞后的局面,2010年3月1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皖北旅游发展座谈会,这为皖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厚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广阔。目前民俗旅游在国内外方兴未艾,要真正实现皖北旅游突破发展,缩短与皖中、皖南的差距,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据了解,在今后五年安徽省将要实施的旅游项目“1318”行动计划中,皖北民俗旅游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皖北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挖掘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民俗旅游,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民俗旅游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要力促皖北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皖北旅游的突破发展,就应该寻求一些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是发展皖北民俗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就目前而言,皖北民俗旅游仍然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盲目重复开发的居多,且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一时都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要改变这一现状,皖北各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将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甚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本着先规划后开发建设的发展原则,在制定民俗旅游发展规划之前要开展充分调研,缜密讨论,科学论证。就国内而言,民俗旅游发展虽有“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成功范例,但不乏一些民俗旅游项目由于粗制滥造、竞相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而出现的亏损严重的现象[1]。皖北地区要深入研究国内外民俗旅游发展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既要借鉴民俗旅游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又要立足本地实际,挖掘整合本地有效资源,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为自身发展明确定位,注重差异性发展,避免同质化倾向,突出本地特色,注重挖掘内涵,力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民俗旅游资源,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最有效保护。皖北各地要吸取国内外发展民俗旅游的失败案例的教训,注重选择性、保护性开发。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加强管理,做到有制度约束、有措施落实、要严格奖惩、注重监管,使民俗旅游健康合理有序发展。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皖北民俗旅游资源尽管丰富,但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扶持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民俗旅游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要促使皖北民俗旅游大发展,就必须改变落后观念,将民俗旅游发展当作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皖北各地各级政府除了继续充分发挥组织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克服现有困难,千方百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持。各地要结合本地民俗旅游发展实际,借鉴民俗旅游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锐意创新,打破陈规,出台相关的优惠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招商引资,并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吸引外商投资民俗旅游,尤其要对引进的大的民俗旅游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做好跟踪服务,排除一切影响发展的消极因素。政府要多途径、多形式筹措发展资金,并设立一定数量的民俗旅游发展基金以扶持民俗旅游发展,同时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民俗旅游发展中。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结合皖北民俗旅游宣传推介不到位、营销意识不强等问题,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旅游企业要做好民俗旅游宣传文章,利用有利时机宣传,推介本地区的民俗旅游,为外商投资民俗旅游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各地可以选择在举办大型展会、节庆等活动期间加大民俗旅游宣传力度,重点展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各自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及特点,增强人们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例如淮南是豆腐的故乡,其传统豆腐制作工艺颇有名气,当地政府以此为契机,每年定期举办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已成为淮南一张亮丽的名片,该文化节还荣膺“2010年中国十大品牌旅游节庆”称号,值得其它城市借鉴。此外,蚌埠举行的中国花鼓灯艺术节、宿州砀山的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亳州的中国酒文化节、宿州的中国灵璧石国际文化节等均产生了不错的效应,对宣传本地的民俗旅游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京沪高铁的即将开通,也可适当扩展到京沪高铁沿线地区,以便巩固既有客源市场,挖掘潜在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皖北民俗旅游的辐射面与影响力。除了传统媒体之外,要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力量,建立皖北民俗旅游网,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荐本地区的民俗风情,并适当配以专家学者的文化解读,及时发布更新有关的民俗旅游动态,并提供在线服务,与各地游客建立交流平台,认真吸取民俗旅游发展的意见、建议等。

四、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

皖北旅游目前尚处于“一流资源、二流服务、三流开发”的起步阶段[2],民俗旅游尤其如此。皖北民俗旅游发展历来缺乏重头戏,竞争力和影响力可想而知。要使皖北民俗旅游突破发展,就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和实施精品战略[3]。比如花鼓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39个试点项目之一,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皖北要用好、用活、用足这张名片。以蚌埠而言,可以花鼓灯为龙头,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建成一个集花鼓灯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民俗旅游新景点。

皖北地区不乏一些有影响力的民俗节会活动,如淮南的中国豆腐文化节、蚌埠的中国花鼓灯艺术节等都做得有声有色;蚌埠的涂山禹王庙会、清明庙会,阜阳的界首苗湖书会、大黄庙会等在皖北都是比较大型的民俗活动,可以结合相关资源打造民俗旅游名片。此外,皖北民间手工技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阜阳界首彩陶曾被学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彩陶之一”,现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蚌埠作为全国闻名的玉器市场集散中心,建成的光彩玉器文化城日前被命名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地要继续利用这些资源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强,扩大旅游市场。总之,要选择资源较具优势、知名度较高、发展前景较广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以便带动本地区民俗旅游的发展。

五、扩大游客的参与性,开发适销的民俗旅游商品

民俗文化只有贴近民众、深入人心,才能保持强盛的生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有讲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等问题在皖北民俗旅游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皖北要发展民俗旅游,就必须提升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品位上下功夫,力戒低俗乏味。要增加游客参与的互动游乐项目,让游客适当融入到民俗活动中去,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知,获得深刻的印象。就皖北而言,可以在一些景区让游客学习演练华佗五禽戏,模仿花鼓灯、泗州戏等歌舞表演,其它诸如剪纸、绘画、石刻、盆景制作、皮影戏等民俗样式,都可以适当地积极融入到互动旅游环节中去,增强游客的参与度。

要充分挖掘民俗内涵,从民俗文化中开发具有市场发展前景、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商品。目前皖北民俗旅游商品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水平不高,大有潜力可挖。皖北传统手工技艺诸如彩陶、紫金砚、乐石砚、剪纸、农民画、石刻、微雕、珍珠等都具有不错的观赏、馈赠、居家装饰或收藏价值,可以大力开发,在开发时既要注重高端人群的购买品位,更要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同时要注重开发新品种,要注重文化内涵及科技含量,要考虑如何与现代消费习惯衔接、融合。对于其中富于地域特色的饮食,比如八公山豆制品、雪圆小吃、白根柱炒货、符离集烧鸡、临涣酱培包瓜等老字号,均可以进行产品延伸,尝试开发新品种及改变营销方式等。此外,还可以适量生产花鼓灯、泗州戏等道具,以满足民间艺术爱好者的需求。总之,开发出的民俗旅游商品要确保游客能吃得好、带得走、记得住,从而更好地推动本地区民俗旅游的发展。

六、皖北地区应加强交流合作,共谋民俗旅游大发展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皖北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似,民俗旅游资源呈现出许多共性,但皖北民俗旅游发展至今仍然各自为战,以单打独斗居多、合作共谋发展不足,未能形成皖北民俗旅游发展“一盘棋”思想,难免会出现资源内耗、恶性竞争等局面。

“皖北旅游是个整体,做好区域合作这篇文章至关重要。”[2]皖北民俗旅游尤其要树立统筹意识,做到协调发展。要积极利用有影响力的平台联合宣传推荐,提升核心竞争力,比如可以由各市轮流坐庄,举行皖北民俗文化节,借助央视等媒体集中宣传推介皖北民俗旅游精品项目。据了解,山东八个京沪高铁沿线及辐射城市已成立高铁旅游联盟。皖北各地可以利用京沪高铁、合蚌客运专线开通后给民俗旅游带来的机遇,打造类似“皖北民俗旅游三日游”的旅游模式,皖北各地只有通过交流协作,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互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皖北地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拥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景点红色景区和6个4A级旅游景区[2]。基于此,皖北在打造民俗旅游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革命旧址等旅游资源,将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红色旅游、考古游等有机结合,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皖北各地要做好各种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努力打造互相交错、集民俗旅游、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品。这样游客在领略本地区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又可欣赏到优美的自然资源及独特的人文景观。

[1]罗绍明,张震.现代性语境中民俗旅游发展道路的探索[J].广西民族研究,2009,(4):179.

[2]李跃波.皖北旅游.寻找腾飞的支点[N].安徽日报,2009-3-23(1).

[3]杨琼,陈建勤.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7,(11):78.

K928.9

A

1673-2014(2011)04-0033-03

2011—04—2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皖北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研究》(2011SK485)、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BBXYHHWH2010C05)。

谢政伟(1975—),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俗研究。胡 飞(1969—),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美术、民俗集会等研究。王怀平(1968—),男,安徽巢湖人,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及民俗文化研究。王 建(1969—),男,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俗体育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皖北蚌埠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