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分析
——以福建本科院校为例

2011-08-15周岚峰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道德同学大学生

周岚峰

(莆田学院医学院,福建莆田 351100)

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分析
——以福建本科院校为例

周岚峰

(莆田学院医学院,福建莆田 351100)

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师生座谈法对传媒环境下,福建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9所本科院校大学生道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模糊化、道德情感强烈、道德实践知行脱节等现象。并提出传媒公司及在业人员、高校学生本身、家庭应形成合力等相应对策,充分发挥传媒优势,趋利避害,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传媒;信息资讯;大学生道德

传媒是一种权力资源,一种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是塑造社会生活意象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传播各种信息资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播信息的一切形式的媒质工具。它的内容不仅涵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以信息网、无线通信网、卫星为平台,以有线和无线为传递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它具有检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等功能,具有信息量多、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等特点。进入新世纪,传媒已经从传统的报纸占主流,发展为纸媒、广电、互联网三分天下的局面。

《201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5808亿元,比2009年增长17.7%,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将达到6882.4亿元,预计比2009、2010年增长约18.5%[1]。进入新世纪,传媒正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开放的信息传送体系,无处不在的传播渠道和惊人的传播速度,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影响大学生道德的各个方面。政治家伯纳德.柯恩在《报纸与高校政策》书中明确指出:“传媒在使人们‘怎么想’这点上很难凑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大学生道德是大学生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大学生作为拥有较多科学知识、富有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道德意识好坏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对象有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莆田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泉州华侨大学、漳州师范学院、武夷学院等9所高校,涵盖文、理、工、体、艺等专业,具体年级分别为大一至大四。共发出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0份,有效率为99.33%,其中大一占25%、大二占36%,大三占29%,大四占10%。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座谈走访法。

二、结果与分析

传媒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营养;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了道德生活的迷茫和行为准则的混乱。大学生道德失范和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

(一)传媒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大学生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总称。调查显示,大学生是传媒的主力军和受益群体,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时常接触到传媒排在前三位的是互联网占67.4%,报纸杂志占12.9%,课内外书籍占6.5%。96.8%的同学知道国家提倡八荣八耻思想,对于2001年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82.6%的同学回答完全了解,97.8%的同学认为见义勇为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92.7%的同学认为应讲究公共卫生,86.5%的同学认为应爱护公共财物,93.6%的同学认为应有节能和环保意识。94.5%同学认为应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公共秩序。98.5%同学认为同学应互敬互爱。89.6%同学认为做人应讲诚信。由此可见,传媒的时效性、规模性、开放性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传媒接触面广,有利于强化大学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大学生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调查表明,传媒的多样化,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大学生接触传媒的动机仍然较为集中:休闲娱乐(占42%)、了解国内外资讯(占31.5%)、结交朋友交流情感(占22.7%)三个方面。在道德情感上,学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发展不平衡性,在问及请你给下列道德情感因子打分(1-10表示由低到高)时,情况如下:爱国感(9)、关爱感(7)、道德自豪感(7)、道德尊严感(8)、羞愧感(6)、内疚感(7)、感恩感(8)、信任感(6)、合作感(6)、亲密感(7)、义务感(7)、责任感(8)。由此可见,学生道德情感由于受传媒影响,内心体验较为强烈。

(三)传媒接触载体丰富多彩,有利于扩大学生道德实践

大学生由于自身身心发展不平衡及个人偏好原因,传媒接触内容不一,主要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化。在问及“你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了解资讯”时,互联网仍然是首选,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78.7%同学选择手机上网;在问及“你是否曾经在上课接听电话或用手机上网时?”62.8%同学持肯定态度;在问及“你是否有过作弊行为?”时,13.5%同学持肯定态度;当问及“当乘坐公交车时,你是否会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92.5%同学回答是;值得一提的是在问及“有陌生人在马路摔倒,你是否会主动去帮忙,”37.9%同学持否定态度;对于“异性同学在公共场所的亲密行为”32.7%同学认为可以理解;10.7%的同学曾经有乱扔垃圾的“行为”;12.5%同学的有闯红灯“行为”。因此可见,传媒传递的资讯对大学生的道德塑造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我省部分本科院校大学生道德出现知行脱节现象。

三、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道德的危机是道德教育环境所致

1.国内外传媒企业及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化、追逐利益已成为国内外传媒企业生存的必经之路。由于利益驱使,受到生存压力,国内外传媒企业呈不断扩张之势,竞争无序直接影响了传媒信息的真实性和理性。部分传媒企业不顾及社会责任感,部分传媒从业人员抛弃职业人员基本道德素质和职业要求,为了迎合部分大学生的口味,刻意追求新、奇、艳的内容,将假、恶、丑行为粉饰为时尚追求,“泛娱乐化和低俗化加剧”[2],甚至肆意散播西方的金钱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越来越模糊,道德底线不断遭到突破。

2.国家有关部门对传媒监督失位,错位

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国家对传媒的管理也由计划走向市场。但是,中国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监管的职责,传媒是政府的“喉舌”,传媒的责任范围与政府的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在现实传媒环境下,国家有关部门对传媒监督出现较多漏洞,比如,对国内外影视剧情方向的审查不力、对传媒中出现的暴力、色情、迷信等不良资讯过滤不细、对传媒企业的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惩罚不到位等。

3.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

大学生由于在智力上处于发育高峰期,观察力强,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创意意识强,情感上起伏不定,思想上崇尚民主、自由、开放,竞争意识强,价值取向多元化,同时由于学生自身还存在青年气孤独感与强烈的向往需要的矛盾,求知能力与识别力的矛盾,幻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对全球化传媒环境下超大信息容量,呈现出迷茫性、多样性、从众性、务实性等特征,导致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源于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动机不纯”[3]。

(二)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传媒氛围

1.传媒企业及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由于生存及发展的压力,国外传媒采用了步步紧逼,整个社会出现浮躁情绪,为了满足大学生对当下刺激的需求,传媒资讯出现的一个怪圈:“愈来愈少的新闻价值,内容日益暴力,日益煽情,日益有味,节奏快,上书快,日益即食,观念日增。逐渐麻木,注意力日益渐趋短暂,很快对这种不久前还很着迷的内容感到厌烦。为了留住听众,暴力加码,煽情加码,节奏加码。”由此而引发大学生对道德法则的蔑视。从利益角度考虑,无可非议,但也应承担起起码的社会责任,媒体责任也体现在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上,应发挥其独特优势,全面了解,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弘扬主旋律,宣扬主文化、扶持亚文化,打击反文化。应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坚决杜绝反动、迷信、暴力、淫秽等不良资讯。应通过各种资讯帮助大学生塑造各种良好的品德,用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国家应加强对传媒的监管

李长春同志说过:“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世界”,“我们必须戳穿其实质,更有力的开展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从政府方面来说,作为权威传媒资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要依法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各种庸俗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暴力、淫秽的各种非法出版物及作品,要利用传媒优势,积极出版传媒企业出版一些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作品,还有一个是大力宣传现代发展的中国的新道德风尚。要利用传媒加大对“八荣八耻”思想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中去。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尊重大学生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

3.高校应构筑道德教育主阵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里应该充满鲜明的、有道德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使人相信: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成为主流,在有许多鲜明的道德行为的地方,善才会作为消灭恶的一种力量”[5],高校德育的缺失,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与之相吻合的环境支持的缺位,“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科学与杂乱、无序相对立,精致与粗放、空疏相对立”[6],高校应克服在大学生德育方面:“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要将真、善、美的道德取向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去,贯穿到校园文化、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情感、就业中去,利用新兴传媒,积极宣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十大美德,要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术好、服务佳、责任高的德育队伍。努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4.家庭应发挥道德的感化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课堂”,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每个人从童年就在道德财富世界里吸收营养。它为大学生一生良好道德的塑造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大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适应社会生存,走向集体,与人团结、互助、合作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其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7]家庭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塑造具有十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的作用。

四、结论

由于受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传媒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呈现了功利化、多元化、世俗化趋势,道德认识上出现一些偏差,道德判断有待提高,道德抉择出现一些混乱,道德实践上存在知行脱节。“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8],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他们就愈是给我们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传媒的工具性、消遣性、导向性、评价性的独特功能,注重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国家、社会传媒企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1]2010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5808亿新媒体占半壁江山(2011-04-23)[2011-10-12][EB/OL].http://news.163.com/11/0423/16/72BBDD7200014JB6.html

[2]罗艳妮,贺争平.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探究[J].思想政治,2011(2):32-33.

[3]李 戬.道德学习:高校德育的理性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30-131.

[4]黄红发,刘雅珍.全球化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新进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1-32.

[5]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16-117.

[6]楼晓英.谈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精致化[J].北京教育,2011(1):56-57.

[7]郑传芳,潘玉腾.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5-36.

[8]毕国明.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道德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49.

G641

A

1673-1794(2011)06-0108-03

周岚峰(1980-),男,讲师,在职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FJCGG11-121)

2011-09-14

猜你喜欢

道德同学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