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滁州在明朝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011-08-15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滁州朱元璋

高 鉴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论滁州在明朝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高 鉴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滁州地处安徽东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兵于濠州,并在滁州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而借此一步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并最终建立了明朝。在此过程中,滁州作为他的第一个军事基地和物资储备基地,在明朝建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朝建立后,滁州也由于朱元璋的影响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安徽地区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地方。滁州当时的发展依托着明初期统治者的政策,统治者也比较重视滁州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滁州;明朝;朱元璋;重要意义

滁州,古称“涂中”,473年始设新昌郡,南朝时建州,隋文帝开皇九年始称“滁州”,此后历置州郡。滁州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其区域内的清流关更有“金陵锁钥”之称。更为重要的是,滁州在大明王朝建立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濠州县,即今天的安徽凤阳,与滁州相距甚近,“本府……东南到滁州二百二十里”[1]。1353年年底,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将势力向外扩张,第一个首选之地即是滁州。在攻打下滁州后,朱元璋开始整顿军政,安抚民心,实质上暂时脱离了郭子兴的束缚,开始成为占据一方的豪强,滁州因此也成为朱元璋开始实现自己建国霸业梦想的第一个重要根据地。在此后的15年内以及明朝建国初期,滁州在朱元璋心中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滁州在当时对明朝建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建国后受到了哪些影响。

一、滁州当时的社会背景成为革命爆发的诱因

十四世纪中叶,元朝统治进入晚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各级官僚贪污腐败,政治污浊,经济衰退,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再加之各种天灾人祸,致使民生凋敝,各地怨声四起,反抗之举接连不断。朱元璋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做佃农,以便在这块干旱和瘟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糊口的生活。朱元璋的幼年十分困苦,“岁甲申,上年十七,值四方旱蝗,民饥,疾疠大起。四月六日乙丑仁祖崩,九日戊辰皇长兄薨,二十二日辛巳太后崩。上连遭三丧,又值岁歉,与仲兄极力营葬事。”[2]正如史书记载,当时全国各地逼遭到干旱和蝗灾的侵袭,加上政府日益繁重的苛捐杂税,农民颗粒无收,还要向政府缴纳赋税,各地农民纷纷暴动。加之受到当时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宣扬的“明王在世”、“弥勒显身”的思想,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成为红巾军叛乱的摇篮。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转变。[3]

因此,以维护秩序秩序和治安为目的的自发的地方武装,已经成为对于红巾军的爆发的广泛反应。在以今天滁州所管辖内的定远、凤阳、滁州等各地纷纷涌现出大批的红巾军,他们分别由各个占据一方的豪强所掌控,彼此之间互不隶属,但却经常互相倾轧,试图借此吞并对方军马以壮大自己的地盘势力。其中又以安徽濠州(今凤阳)的地方武装最为典型。1352年春天,“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自称元帅,攻拔濠州,据其城守之。”[2]五人在得到地方精英的支持下纠集了民兵,并控制了城市。而朱元璋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一个与世无争的行僧正式加入到元末革命运动的浪潮中,关于他当时从军的细节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描写:“(壬辰春二月辛丑)乱兵焚皇觉寺,寺僧皆逃散。上亦出避兵。日暮,上归,念无所逃难,甚忧之,乃祷于神曰:‘今兵难如此,吾欲出避兵,志无所定,愿于神卜之,出与处,孰吉,明以告我!’祝已,投卜凡三,俱不吉。上曰:‘出与处既不吉,无乃欲吾从雄而后昌乎!’一头卜而吉,上自念曰:‘今豪杰纷纷,孰堪与御乱者,况从雄非易事’乃复祝曰:‘兵,凶事;从雄,吾甚恐,盍许以避兵。’复投卜,珓跃而立,上知神意必欲从雄也。……上以四境逼迫,讹言日甚,不获已,乃以闰三月甲戌朔旦,抵濠城。……”。[2]

朱元璋投靠了郭子兴后,由于其个人才干十分突出,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和依赖,成为郭子兴的忠诚部将。“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4]在当时五王并据濠州城的背景下,难免会发生争权兵变的事情。1352年和1353年,朝廷派出的元军企图肃清被叛军占领的淮河地区的中部和东部。将近1352年底他们把芝麻李从他在江苏北部徐州的根据地赶走,而到了1353年初他的两名将军投奔濠州避难,使这个小城市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资源更形拮据。[2]据《明史》记载:“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卸诸孙氏,……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这只是各王为争夺统治权而发起的一次小兵变,而朱元璋也在这次事件中体现了他忠心不二、遇事果断的性格。另外朱元璋也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与其窝在一个小小的濠州城里受人牵制,不如自己领兵向外部地区扩展。因此他选择了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元兵力量比较薄弱的滁州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扩张地:“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瓐牌寨民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4]如前所述,朱元璋在为农民和投奔起义军之初,地位低下,如沧海一勺水,太仓一粒栗,没有与众不同之感。但至正十三年夺取滁州后,骤然由一名小头领一跃而成为拥有精兵数万和独当一面的大将了。[5]夺取滁州成为朱元璋向世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有力事件,也为后来大量人才投奔于己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就这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借助当时滁州的地理、人和优势夺取了自己的第一个根据地,也为此后进攻和州(今安徽和县)及集庆(今江苏南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滁州当地的文臣儒将成为朱元璋夺天下的必要因素

一个要争夺天下的枭雄周围总会有一群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拥有一些文武兼备的谋士和将才更是取得天下,打下江山的关键因素。朱元璋在刚投奔至郭子兴麾下时还只是一个不能完全根据自己意志行事的臣子,而当他占据滁州以后,他就开始大肆招揽贤才良将,礼贤下士,以期更好地大展宏图,扩张势力。在他攻打滁州的过程中以及占据滁州后,一大批当地著名的贤才良将慕名投奔而来,我们可以称之为文臣儒将。这些文臣儒将都在后来朱元璋进一步拓展势力直至最终开创大明王朝中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谓是没有这些文臣儒将,朱元璋的天下可能不会如此顺利夺得甚至无法得到。

在朱元璋第二年攻占滁州后纷纷涌现出一大批贤人谋士,在这里面有滁州当地的,也有地域相近,比如像今天的定远、凤阳、和县以及淮北地区。而在《明史》中明确记载了有两位滁州当地的著名人物:何文辉和范常。二人在明太祖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都成为奠定明朝基业的重要开国元勋。下面是摘自《明史》中有关二人的记载:

(一)何文辉

何文辉,字德明,滁人。太祖下滁州,得文辉,年十四,抚为己子,赐姓朱氏。

文辉以天宁翼元帅守宁国,进江西行省参政。数攻江西,未下州县。讨新淦邓仲廉,斩之。……会车驾幸汴梁,召文辉扈从,因命为河南卫指挥使,定汝州余寇。从大将军取陕西,留守潼关。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都督佥事,予世袭指挥使。复以参将从傅友德等平蜀,赐金币,留守成都。

文辉号令明肃,军民皆德之。帝常称其谋略威望。迁大都督府同知。……九年六月卒,年三十六。遣官营葬滁州东沙河上,恤赉甚厚。子环,成都护卫指挥使,征迤北阵殁。

(二)范常

范常,字子权,滁人。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置幕下,有疑辄问,常悉以实对。诸将克和州,兵不戢。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责诸将,搜军中所掠妇女,还其家,民大悦。……太祖嘉其能达己意,命典文牍,授元帅府都事。取太平,命为知府,……居三年,民亲爱之。召入为侍仪。

帝宴闲,辄命儒臣列坐,赋诗为乐。常每先成,语多率。帝笑曰:“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人也。”迁起居注。常有足疾,数在告,赐以安车。寻乞归,帝赋诗四章送之,赐宅于太平。子祖,历官云南左参政,有修洁称。

何文辉、范常二人一为武将,一为文臣,从上述记载来看,二人从朱元璋打下滁州后一直跟随其后,为其出谋划策,建功立业,可谓是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劳。此外,还有明朝后来的许多开国功勋,虽不是滁州当地人,但却也是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前后闻其名投奔而来。如明朝第一丞相李善长(前文中提到)就是在朱元璋预备攻打滁州的途中相遇而相互交心,并协助其打下了滁州。另外还有胡大海、邓愈、李文忠以及冯国胜、冯国用两兄弟,他们都是明朝建立过程中著名的开国功臣,史料中分别都有他们的记载:

“大海,字通甫,泗之虹县人。上驻兵滁阳,杖策谒军门。一见语合,遂居前锋。乙未,王师取和州下太平克集庆攻京口拔昆陵皆预有功……”[6]

“愈,初名有德,后赐今名,泗之虹县人。姿貌魁伟,有大志,勇力过人。……岁乙末,上驻师滁阳,愈自盱眙率众来附,命为管军总管。……丙申,定金陵,拔溧水、溧阳、破镇江,皆有功,升元帅……”[6]

“文忠,字思本。世为泗州盱眙人。甲午冬,上驻兵滁阳,文忠父子来见,上喜甚,固养以为子。赐姓朱氏。……文忠,性沈厚,持身诚恪;有谋虑。临阵常身先士卒,至遇大敌胆气益壮。每战胜,必以功推下。及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其在上前论事,尽诚无隐,上多嘉纳之。”[6]

从《明实录》中的具体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朱元璋刚占据滁州之后,就先后有一大批的文臣儒将慕名而来,这自然与地理位置相近有着密切关系,归附之人大多来自安徽境内距滁州不远的地区,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在打下滁州时就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和超出凡人的高瞻远瞩,使得附近的一个个良将美材都愿意为之打拼。因此,打下滁州既为朱元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招揽了一大批辅助自己的文臣儒将,初步成立了自己的一个独有的军事集团和智囊团,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聚集于一身。此后朱元璋自滁州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平三王,灭元朝,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帝国。

三、明朝建立后对滁州地区的影响

朱元璋起兵于濠州(今凤阳),又以滁州为自己的第一个根据地,那么在建立明朝后势必会对这一区域加以重视。其实早在朱元璋进兵集庆后,就被当时的韩宋政权册封为“江南平章知事”,总领江南中书行省,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省的省长。定都南京后,他就开始重视家乡地区的发展:“吴元年,仍为濠州。是年,改临濠府”。[1]随即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又开始进一步为加强完善濠州的机构设置、地域管辖范围、经济建设等等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洪武三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定中都,立宗社,建宫室,……七年,知府张遇林上言以信阳道远期会之难,请易他州,遂拔滁州并来安、全椒二县隶本府……”。[1]这即说明凤、滁一带在朱元璋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可从史料中体现出来,下面笔者就从明朝建立后滁州在农业生产、灾荒赈济、赋税徭役等方面所获得的优惠政策一一加以列举:

(一)农业生产方面

(洪武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亥朔即公元1389年4月26日)命杭湖温台苏松诸郡民无田者许令往淮河迤南滁、和等处就耕,官给钞户三十锭,使备农具,免其赋役三年。[7]

(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壬寅即公元1392年12月9日)诏:凤阳、滁州、庐州、和州等处民户种桑、枣、柿各二百株。[7]

……尝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以次召见,徙其家以实京师,谓之富户。[8]

朱元璋多次下令将南方人多地狭地区的民众迁往安徽一带安居耕种,尤其在凤阳、滁州地区,这样既能使无田者有田可种,又发展了凤、滁一带的农业经济,田地不再荒芜,国家的负担也会相应减轻。

(二)灾荒赈济方面

(洪武元年闰七月癸亥即公元1368年9月7日)诏免……广德、太平、宁国三府,和、滁等州旱灾田九千六百余顷,粮七万六千七百三十余石。[7]

(洪武四年八月甲午即公元1371年9月23日)诏免扬州、淮安、临濠及泰州、滁州、无为州今年田租。[7]

(洪武二十六年夏四月癸卯即公元1393年6月7日)直隶滁州知州徐伯大言:“岁旱民饥,已发预备仓粮贷之,凡一千五百余石。”[7]

滁州地区四面环山,气候比较干燥,加之当时水利设施条件还不健全,因此时常会发生旱灾。一遇旱灾,农民便几乎颗粒无收,朱元璋体察滁州地区的民情,曾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并从中央贷粮、拨粮赈济旱区,使得滁州及附近地区经济得以延续发展。

(三)赋税徭役方面

(洪武三年三月庚寅朔即公元1370年3月28日)诏曰:“……其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滁州、和州,朕兴师渡江时资此数郡以充国用,致平定四方。朕念其勤劳,未尝忘之。仍免今年夏秋税粮。”[7]

(洪武十六年六月辛卯即公元1383年7月19日)诏免……凤阳府临淮、凤阳、定远三县,滁州来安、全椒二县,泗水天长、盱眙二县,……复以滁州民贪,特免两岁夏秋税粮。[7]

(洪武十七年七月丁巳即公元1384年8月8日)免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府及广德、滁、和州今年官民田租之半,寻又免应天等四府及广德、浙西马草。[7]

(洪武十八年三月乙亥即公元1385年4月23日)诏免应天、太平、宁国、镇江、广德、滁、和七府州今年田租。[7]

从第一则材料就可以看出建国之后为什么朱元璋会多次减免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滁州、和州等地的赋税徭役,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都曾是朱元璋实现霸业的物资储备基地,当地居民也都曾为朱元璋打天下出资出力,所以在建国后这些地区及居民必然会受到重视。另外要提及的是,以上这些政策诏令并不是仅仅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施行,直至到了永乐年间,仍然还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予以实行,这一切都源自于安徽中部一带在实际意义上已经成为朱家王朝兴起的故乡,犹如生命线一般,即使后来都城迁到了北平,这一地区的发展依然得到明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四、结束语

滁州在明朝建立前后的重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滁州对于朱元璋建立明朝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滁州距濠州最近且各项社会因素都业已成熟,朱元璋想要争夺霸业梦想早在攻占滁州后就开始慢慢形成具体的计划。有了可以为己而用的战略基地,加之从四方蜂拥而来的文臣儒将的大力辅佐,就使得朱元璋在后来的元末各派斗争中脱颖而出,直至灭三王,进取中原,驱逐元主,最终建立明朝霸业,历史的必然性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在新政权建立后,明统治者的故乡情结也开始慢慢发挥作用,滁州的发展也因此得益于统治者的各项政令,使滁州这一地区在经历北宋之后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

[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成化中都志·上[M].上海:上海书店,1990:54.

[2]明实录·太祖实录一[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3](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9.

[4]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2.

[5]黄冕堂.明史管见[M].济南:齐鲁书社,1985:27.

[6]李国祥.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7]李国祥.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8]李洵校注.明史食货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

The Important Role of Chuzhou City in Ming Dynasty

Gao Jian
(School of Historic Culture and Tourism,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Chuzhou city is located in eastern Anhui Province,which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fort in military conflicts.The founding emperor Zhu Yuanzhang,revolting in Haozhou,initially set up his own military forces in Chuzhou as his first military bases which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undation of Ming Dynasty.Later,Chuzhou gradually developed due to the emperor,and became more influential in Anhui Province.Chuzhou was clearly relying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rulers’policy,and the rulers also emphasized it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surrounding areas.

Chuzhou;Ming Dynasty;Zhu Yuanzhang;si g nificance

K06

A

1673-1794(2011)06-0009-04

高 鉴(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

2011-08-12

猜你喜欢

滁州朱元璋
《滁州西涧》(草书)
MYTH AND MECHAS
朱元璋杀牛
陆黛灵书法作品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朱元璋与叫花鸡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