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借鉴

2011-08-15朱小虎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朱小虎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 550025)

本科生导师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借鉴

朱小虎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 550025)

介入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配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科生导师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实效性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导师制一直是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而且,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基本上也是专业学习上的导师,并不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更少。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是指导师(组)与一定数量的学生之间建立联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的制度。导师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通过个别谈心、座谈交流等方式,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特点,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成才发展方向,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排除心理障碍,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模式的实施是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配置。逐渐形成以全体教师为基础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齐抓共管的育人网络。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组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可见,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义务和职责。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来完成,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但这种“单兵作战”的教育模式与扩招后日益增加的大学生数相比,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生比由过去的1:7增加到1:18,甚至达到1:25,[1]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可以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配置。导师制通过构建合理的导师队伍,吸收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高校各部门的领导、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等。拓宽导师来源渠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组成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其他人员为辅的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组,导师组成员既各司其职、又相互交流情况,互换教育信息,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高校全员育人与全职育人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的教育方针。同时佐以导师挂牌制度,形成导师与学生选择的互动机制,有利于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从整体上反映出来,就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持续优化。这样既有利于应对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另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物力资源配置。由于合理的导师组吸纳了高校各方面的人员,构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纵横交叉的立体结构,这使得高校各种教育力量之间能相互协调,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各方面的物力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二、全程指导,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过程,大学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正适应了这一要求,有利于形成贯穿始终、方位全面的长效教育体制。

(一)纵向延伸,填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

目前,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这些课程大都在大学第二年结束,这就突显出在大学的后半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空白,缺乏一致的,贯穿始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科生的导师是大学四年的导师,强调对大学全过程的指导。因此,可以有效弥补在大三、大四阶段,由于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束,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问题。如导师可以结合大学后半期的形势与政策课、选修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以及同时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实施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并由此,实现全过程指导,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

(二)横向联系,填补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

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内时间少,课外时间多。尤其是在大三、大四时期,包括专业课在内的课堂教学时间日益减少。而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们此时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社会和生活经验不足,他们思想的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物质、娱乐刺激的诱惑。这必然导致课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课下学生的行为选择之间的错位。从而影响到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此,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与大学生建立经常性的联络机制,如定期或不定期的座谈、电话和E-mail等多样性的沟通联系方式等,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到班级、寝室里,这使得导师能动态的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变动情况,最终促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影响机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

三、因材施教,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是当代高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和目标。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兼顾大学不同阶段不同的主要任务,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因人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和不同的思想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而由于教师队伍数量的不足,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大班教授的方式,100人甚至150人以上学生的班级时有出现,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大面积的说教,这种“一对多”的教育模式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基于“多对一”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和实施,要求导师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状况、个性特点等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同时,导师因人而异地指导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修读课程,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选课,并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引导其不断改进。这种不断调整、及时引导的指导培养机制,可以转化为对学生的不断激励,也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导师指导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潜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二)因时施教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突出的表现在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呈现出差异性。如大一阶段,主要为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环境,培养独立意识和能力,发掘兴趣爱好,迅速的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大二和大三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阶段。大四是总结阶段,在专业学习上,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等;在个人发展上,要准备攻读硕士学位或准备就业。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大学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本科生导师制中,作为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教师,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对稳定,导师可以因时实教。在大学初期,结合适应教育,鼓励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大学中期,结合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的后期,结合择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提高和完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互相促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介入本科生导师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的理想目标,做到教学相长。第一,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促进。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来完成,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则由专业课教师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就象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其实,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培养目标本身就要求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职业规划以及个性培养都与专业教育有着很大关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由于导师组成员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包含专业课教师,因而一方面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将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第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高校德育本身就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情感是道德的血和肉,如果抽掉了情感,再好的德育都是干瘪的。”[2]突破了自上而下灌输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施面对面教育的本科生导师制,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识上的统一、思想上的沟通、心理上的融洽、人格上的平等和步调上的一致,可以以人为本、更好地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导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职业道德。同时,导师制要求导师要经常地与被指导的学生进行思想、专业上的交流、沟通与指导。在师生的交往中,导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他们还是学习者。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李达轩.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

[2]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王 伟,辛 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与发展思路[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04):191.

[4]邵春声.初探本科生导师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01).

[5]刘蓓蕾.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再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9).

[6]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7]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8]史仕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构建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G641

A

1673-1794(2011)06-0103-03

朱小虎(1984-),男,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1-06-06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