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中部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

2011-08-15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问卷农民养殖

李 鑫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江苏 泰州 225300)

一、调查问卷及访谈基本情况

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北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北纬32°30′、东经120°09′,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面总面积约占15%。全市含15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AAAA风景名胜区,36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

本次调查以姜堰市5个乡镇(俞垛镇、沈高镇、兴泰镇、大伦镇、淤溪镇)的34个自然村为目标对象,采用重点调查法对6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格统一、规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问卷实际回收6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8%。经过对其中30份已执行问卷的复核表明,全部调查的访问工作符合调查程序的规范和质量要求。

样本构成情况:根据我国当前对年龄段划分标准,本次统计采取按年龄段分组(青年为18岁~40岁;中年为41~65岁;老年为66岁以上)进行。其中18岁~40岁208人,占调查样本比例32%;41岁~65岁442人,占调查样本比例68%;66岁以上0人。

调查问卷及访谈问卷格式内容:本问卷包含22个问题,其中选择题20个,开放试题2个。

二、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呈现高龄化、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农业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在本次调查中,18岁~40岁208人,占调查样本比例32%;41岁~65岁442人,占调查样本比例68%。在进一步统计中,30岁以下只有85人,且主要以非农行业为主,只占总比例的13%;受教育年限及文化水平调查显示,接受过小学教育的124人,占19.7%,接受过初中教育的258人,占41%,高中学历113人,占18%,大专学历72人,占11.5%,本科学历62人,占9.8%。

大专学历以上人员之所以在农村就业,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对口及经济效益吸引,其就业岗位主要为农村乡镇企业、村委会、种养殖三个方面,并且往往这三个岗位存在一人多岗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存在两个困境:一是高学历人才缺乏且占总人数比例低;二是即使大力开展农业培训,由于绝大部分人高学历文化水平低,也难以吸收和使用新技术。

(二)被调查群体主要收入来自种养殖业,其中“兼业化”情况普遍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重点调查法,因而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殖大户及农业相关人员进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1年以下的占9.8%,1—5年的占22.95%,6—10年的占13.1%,10年以上的占54.1%;在从事的主要工作领域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养殖业占39.3%,种植业占29.5%;在主要收入来源方面养殖业占50%,农产品经营收入占32.8%,种植业占29.5%,而农产品深加工只占5%,农业技术服务业只占6.6%。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每个调查对象的收入来源都在两个以上,除养种殖外,同时还有农产品经营收入。除此以外,种养殖大户基本还具有多重身份,如:村委会干部、信息员等。由此看出其“兼业化”情况十分普遍。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有限,种养殖面临困难突出

调查显示,农民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只有32.8%,没有参加的67.2%,可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得到发挥。

在“依靠农业赚钱面临的主要困难”方面,调查结果依次排序为成本高、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缺土地、农田水利设施不好。成本高和目前农资价格不断攀升有着直接关系,而资金方面一直是农业经营难以解决的瓶颈。主要是目前农村固定资产(如住房)缺乏一定的抵押资质,导致融资难,当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时,要再进行突破就需要经营者提升技术,这也是此项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还不存在普遍性,加之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这也成为目前种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参加培训目的明确,培训评价欠佳,培训针对性需要加强

在对“参加教育培训最主要目的”的调查中,最被关注的是“提高技能”52.5%;其次是“增加收入”42.6%;对“获得学历”和“获得证书”只有12人选择。这一明显差距说明,参加培训对于他们而言更多是为了提高生产技能,最终目标是获得经营效益。在参加培训的次数方面,参加过一次的为11.5%,两次的14.8%,三次的32.8%,四次以上19.7%,没有参加的11.5%。在培训效果方面,认为效果比较大的50%,一般的31.2%,非常大的13.1%,没有太大帮助的1.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培训效果虽有,但是选择一般这个选项的比例仍比较高(31.2%)。

(五)被调查对象对培训形式、培训内容需求指向明确

从对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影响因素来看,依次为“没有时间”60.7%、“没有合适内容”18%;同时结合对培训方式的选择依次为现场实习55.7%、多方式结合27.9%、面对面授课24.6%、电视广播占3.3%、VCD学习1.6%。

在对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上的选择依次为“短期培训”62.3%、“一事一训”24.6%、“证书培训”8.2%。在期望的培训内容中,种植业方面主要集中在粮食、特种经济作物、蔬菜和苗木花卉方面;养殖业方面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特种养殖、鸡、猪方面;在非农方面主要集中在营销、运输、机械、餐饮和家政五个方面。

(六)培训后经营技能的提升是最大关注点,对培训的组织主体、时间、地点、经费有明显倾向要求

在培训组织方面,选择政府组织的为57.4%,其次为专业培训机构占23%,再次为农业职业院校占18%,企业占1.6%。在培训时间上选择一个月左右的为42.6%,7天左右的32.8%,3—5天的29.5%,10天左右的16.4%,由此看出很多调查对象渴望获得培训,并且希望获得较为系统的培训。但是培训地点的选择则为村里占39%,乡镇占32.8%,职业学校占24.6%,选择农广校的只有8.2%。由此可见,农民渴望获得培训,但是更希望“上门”培训。

在培训费用方面,选择“全部由政府负担”为50.8%,选择“大部分由政府负担,自己承担小部分”为20.5%,选择“无所谓”占19.7%,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是否自己掏钱提升知识技能,培训费用并不是主要决定因素,最主要的是培训能否为其真正提升经营技能。

(七)经济效益是吸引调查对象成为职业农民的关键因素

在“什么原因吸引其成为职业农民问题”中,调查表明主要因素为经济效益占62.3%,其他依次为政策扶持14.8%、专业对口占11.5%、个人兴趣占9.8%、其他什么都干不了占4.9%。

在是否希望子女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方面呈现两种明显观点,选择愿意占39.3%,不愿意占60.7%。而在进一步分析中得出,往往选择愿意子女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调查对象一般具有50岁以下、种养殖规模较大、学历层次高的共性特点,而不愿意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调查对象恰恰相反,一般年龄在50岁以上、种养殖规模不大、学历层次较低。

三、结论及建议

(一)开展农业教育创新是为农村发展储备后续人才的战略需求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当前农村发展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人才缺失不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还将导致我国农村基层管理控制弱化,农村文化建设困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限,科技推广举步维艰[1]。究其原因是当前农村现有优质人才资源萎缩弱化,农村人才又单向输出。因此,从宏观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角度看就必须考虑农村储备后续人才的战略问题。而要根本解决存在的问题,农业教育的创新是必然要求。实施以培育“爱农、学农、知农”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育模式,采取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院校学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最短时间内形成“稳固提高现有人才,培育储备后续人才”的农村人才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后继无人”的窘境。

(二)改变传统农村培训模式是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在我们的农村培训中,政府往往既是“运动员”也是“教练员”,给农民培训什么技能,政府说了算。这种情况导致了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虽然政府组织了大量的培训,但还是不对农民“胃口”,一是由于政府部门参与的多角色,决定了其强势灌输的培训方式;二是由于培训主体或者培训师资受限,导致培训能力不足、内容不贴切农民需求;三是目前的培训更多是为了完成指令性文件要求,难免流于形式。解决这些问题最迅速、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发挥自己的优势力量进行组织协调,培训的具体实施则由农业职业院校进行,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科研科技资源和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只有运用新的培训模式,才能解决现有培训中政府“出力不讨好”的现状,也才能最大限度为农民服务,切实促进农业快速发展。[1]

(三)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需要与时俱进贴切实际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被调查者给出的结论都是培训效果毋庸置疑,但是内容却离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而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发现,要实现农民需要的现场授课、不间断指导等要求,可以说政府部门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是培训和指导需求群体庞大,而可以参与的政府人员数量很少。调查结果也显示,农民很期待农业院校专家对其进行指导,假若政府部门引入农业院校参与,利用其科研师资优势,那么就完全可以对需要培训群体开展培训需求导向调查,为其开展定制式培训服务,实现不间断指导。如此,培训效果将会明显提升,培训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显著提高。

[1]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207-365.

猜你喜欢

问卷农民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问卷网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