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1-08-15高同彪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高同彪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系,吉林 长春 13002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中国2010年度、201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剖析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创业教育的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给个人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压力,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鼓励自主创业,实现民富国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方向。新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努力成为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因此,在全民创业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人口和就业的巨大压力要求高校必须以创业教育为载体,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中国未来的人口与就业压力将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的就业政策也是趋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给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理应成为未来的创业者,从而为其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都成为国家的包袱,势必会影响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高校作为精英聚集的社会机构,为大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创业教育服务应该是应尽的重要职责。

二、正确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会议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后enterprise education即被译为“创业教育”。[1]

针对目前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形势,我们要冷静思考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首先,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业教育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应该是侧重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指导或帮助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开始创业。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实践证明,在大学期间或大学毕业后马上创业的成功概率是很低的。成功的创业实践应该建立在对社会和行业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在熟悉并了解创业环境的前提下,发现有商业价值的创业机会或项目,并在自身创业资源的预算约束下理性论证并艰苦拼搏的结果。而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条件基本是不具备的。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重点应该是首先向学生灌输创业的理念,让学生带着这种使命去有意识地设计和规划大学的学习,然后围绕未来的创业理想有意识地做好创业准备,并将这种创业和终生学习结合起来,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进行简单的创业技巧指导。

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是贯穿大学生活始终的系统教育。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创业理念、创业精神的培养是一种认知教育,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灌输,使学生从人生价值的高度去认识创业的价值;从人的“先进性”和“一般性”差异的高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教育,在学生产生了创业的问题认知后,会自然地对比自身的现状和那些创业成功者之间的差距,从而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创业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经济社会的运行,尤其是行业的信息。而此时高校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学生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社会和行业的认知。因此,在整个大学期间,创业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通过几次创业教育讲座、校园模拟创业大赛或毕业前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来完成。

最后,高校应该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依托进行创业教育。高校这一社会机构,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应该是第一位的。创业者首先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其受教育过程和成长过程又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的。因此,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中应该体现对创业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地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

三、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是:理念已普及,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已形成,创业型人才已从大学中源源产生,并取得了显著的创业效果。我国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在研究中正处于由概念解析、渊源探讨、重要性阐述向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路径和模式探讨的过渡之中。因此,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高校领导机构对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只是响应号召,流于形式。由于我国高校传统的知识本位价值观的局限,使得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还处在零星的意识或者感性的直觉层面,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的理念与理论高度上。这就导致高校对创业学和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进行系统的安排。同时,由于高校领导机构没能真正重视,致使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很难开展,学校内部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很难协调,甚至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的混乱情况。

二是由于缺乏对国情的理解,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如在美国的高校中已经探索出创业教育的丰富经验,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还不能完全照搬。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学科定位、目标定位和课程定位不够准确的现象,比如在目标定位中,有的高校将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作为侧重点;有的高校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并将为学生提供创办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咨询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从而偏离了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的目标。

三是创业教育组织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和实施机构通常设在学生管理部门,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视为单纯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部分高校将该机构作为就业指导部门的附属机构,通过单纯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短期内强化学生的应聘技巧。这些定位和机构设置,通常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创业大赛等形式,唤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但由于不能依托专业,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实训平台,缺乏全面系统的创业能力培养从而具有短期性,且影响范围小,不能真正做到从一而终,最后往往流于形式。

四、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并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中达成共识。其中高校管理者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管理者是否重视决定着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在对美国创业教育开展最好的9所大学的调查中均显示了“院长的支持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在教育面向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高校领导者应当具有百森商学院那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清醒认识到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只有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2.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和课程定位。从创业教育在国外的实施途径来看,主要有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所谓专业教育是将创业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来讲授,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即是这种模式。所谓拓展教育是以某一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此为依托增加一些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讲授。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创业教育不能是专业教育,而应该是依托相关专业进行拓展教育。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有两种具体做法,一是在原专业课中渗透创业思想;二是增设创业学课程,同时注意区分面向商学院学生的创业教育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3.依托相关专业设置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和实施机构,并努力将该机构打造成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首先,作为教学平台,该机构成员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与参与程度,了解青年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梳理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并跟踪调研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案例,总结研究特定创业群体的规律,为进一步组织和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创业指导教师包括校内的专业教师和校外的行业专家。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形势分析、专业知识和行业信息分析。作为科研平台,该机构可以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课题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价值、目标、方向等提供导向性的咨询和指导,从而为学校和所属区域内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试点突破。围绕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的创业文化,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社会服务平台,该机构可以通过办辅导班的形式面对社会提供创业、创新培训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4.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数据库,动态跟踪大学生创业的过程,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这项工作应该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对毕业生创业情况的追踪,一方面可以积累创业研究案例,激励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创业企业的联系,交流创业的经验和教训。

[1]彭继华.论创业教育——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领域.[D].华中师范大学,2007,(5):7.

[2]张竹筠.把创业课程纳入核心课程教学计划[C].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讨会会议资料,20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