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2011-08-15孙维城

天中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唐宋词词学音乐

孙维城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简评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孙维城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邓乔彬先生最近推出词学巨著《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洋洋百万言。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把词的内容与音乐联系起来探究;第二,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词学进行整体研究,而不单纯从文学角度研究;第三,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相结合,对所引文献有所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词史研究、词学研究将有所突破。

唐宋词;音乐;文化;文献

著名学者邓乔彬先生最近推出词学巨著《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洋洋百万言,令人惊叹!作者在词学与文化艺术方面,曾出版了《爱国词人辛弃疾》、《吴梅研究》、《有声画与无声诗》、《唐宋词美学》、《中国词学批评史》(合著)、《学者闻一多》(合著)、《中国绘画思想史》、《宋词与人生》、《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词学廿论》、《宋代绘画研究》等著作。《唐宋词艺术发展史》一书是在长期词学、文化学、美学研究积累后的产物,是作者一生学术的结晶。

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把词的内容与音乐联系起来探究。一般文学史以及词史著作,对于词的音乐特点,由于说不清楚,大多采取绕道而行的办法,在书的开头论论雅乐与燕乐,然后就不再提及。此书不是这样,而是力图勾勒出词体与音乐的关系,并在有关章节展开充分论述,如:唐代燕乐杂言歌辞之起,教坊曲与词调的关系,“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的创作原则;从雅乐衰而燕乐传的特定角度论五代歌词繁盛之由;柳永是慢词的创调名家,继承“倚声祖”温庭筠,在变教坊曲为词调中起了很大作用;周邦彦知音律、善制曲,创调甚多;姜夔尚雅乐而反胡乐,明俗乐而求之雅,先词后曲,回归“声依永”原则,坚持主体抒情,改变了以词就曲的定法。这样,该书在整个词史的论述过程中,同时贯彻了一条词体与音乐关系的线索。如对于柳永词的音乐特点,引沈曾植一段话,分析词乐之变以及柳永词与音乐的联系:

《卮言》谓花间犹伤促碎,至南唐李主父子而妙。殊不知促碎正是唐余本色,所谓词之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此亦一端也。五代之词促数,北宋盛时啴缓,皆缘燕乐音节蜕变而然。即其词可悬想其缠拍。花间之促碎,羯鼓之白雨点也。乐章之啴缓,玉笛之迟其声以媚之也。庆历以前词情,可以追想唐时乐句。美成不伐以后,则大晟功令,日趋平整矣。

沈曾植关于词学的论述,一般不太为人注意,可以看出作者的渊博;同时,这段话对于词的音乐变化特点论述十分准确,解释了词史变化的诸多问题,实在非常精彩!作者据此总结出以下几点:其一,五代词的“促数”,北宋盛时的“啴缓”都由燕乐音节的变化造成。其二,“促数”在于羯鼓节奏,“啴缓”在于玉笛节奏,说明了宋初音乐与五代音乐的差别。其三,柳永词与笛子的“啴缓”有关,适合于慢词,故慢词在柳永时兴盛。第四,北宋后期周邦彦词转向“平整”,勾画出从五代的“促数”到北宋初的“啴缓”再到北宋后期的“平整”音乐的变化及其对词体的影响。这样的总结在词史著作中是少见的,是把词体与音乐紧密联系起来做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当然,由于音乐材料的缺失,作者的这一工作不能做到完全彻底。所以本书作者在《自序》中说:

本书意在弥补学界对唐宋词艺术体系研究的不足,拟将其置于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流程中,作动态性的观照,力图体现出对龙榆生所下词学定义的探讨,即有意于“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在写完了百万字的书稿后,终于发现,由于词乐不存,加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调谱之学治之极难,自己对“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是难以做得令人满意的。也因此体会到,为何吴梅先生临终前将耗时十年所成的《南北词简谱》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委托得意门生卢前为之梓行,以期完成遗愿;也体会到从学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吴熊和教授所说的“词是专门之学”,是自有其特定涵义和真切感受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虽曾向音乐史、词曲史家洛地先生请教词乐、调谱等问题,却因自己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难以学好、领会先生所赠论文、材料,有负先生的美意,确实感到惭愧。

这是非常恳切的言语,既说出自己力图改变词学史不谈音乐的缺点,也表明自己做得不够之处及其原因,实事求是,而不哗众取宠。

第二,由于作者长期研究文化学,所以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词学进行整体研究,而不单纯从文学角度研究,这构成了本书的宏大结构。全书分十个章节,从敦煌曲子词开始,到宋季风雅词结束,每一章节中,文化的阐述都占了重要的位置。第一章论燕乐之起与敦煌曲子词,对燕乐之起作了文化探究,同时对敦煌曲子词梳理了它的文化内涵。第二章论唐代文人词,首先论文化之变与盛中唐文人词,分论盛唐的宫廷文化产生了盛唐词,中唐的多元文化产生中唐词以及刘白词与士大夫文化的关系;接着论晚唐的进士文化与晚唐文人词。第三章论花间词与南唐词的不同艺术走向与文化的关系,从雅乐衰而燕乐传,君主喜好文艺、善待文人,经济繁荣、热衷享乐三方面论五代歌词繁盛之由,论《花间集》的主要题材与文化成因;接着论述南唐不同于西蜀的宫廷文化。第四章论北宋前期词多元多向发展,认为士大夫文化此时形成,真正士大夫词当属于北宋,成于晏欧。此期的大词人柳永善写羁旅行役,长于讴歌太平,又具“宋玉情结”,有“唐人高处”,更以代表市井文化的青楼艳歌知名,“骫骳从俗”而长于叙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使其成为慢词的创调名家,善于融情入景,具有“上承飞卿,下开金元”的词史地位。第五章论北宋中期词与苏轼对词体的拓展,围绕士大夫对词的影响展开论述,认为士大夫文化对此期词的影响主要有三:其一是感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又努力化解思想的矛盾,体现了雅俗结合的创作思想。其二是苏轼代表了“士大夫之词”的完成,他将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吟咏情性,寓意高远;他对词坛的变革主要是“以诗为词”,题材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风格上“刚亦不吐,柔亦不茹”。其三是秦观有独到的“词心”,他受累于党争,又“情钟世味,意恋生理”,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第六章论北宋后期词的发展与集成,也就是论徽宗时期的词人。苏门外围词人渐见艺术之变,周邦彦知音律、善制曲,言情体物,穷极工巧,长于铺叙,重视法度,所作具有开阖动宕、回环往复之妙,善于以六朝小赋与唐诗入词,风格富艳精工,集北宋词艺术之大成。这一章对徽宗时期的文化对词的影响展开不够,从文化角度看,是一小小的瑕疵。第七章论南渡词及其因革变化。靖康事变促使了南渡词之变,多表现真情,感慨悲凉。待到绍兴和议签订,高宗“中兴”局面形成,则有“复雅”之倡,供奉之作亦见。第八章论辛弃疾及辛派词。辛弃疾是出将入相的人物,以词为“陶写之具”,所作抚时感事,别立一宗,入以经子百家,体现了文化集成,因综融南北、兼具情志,成为两宋最伟大的词人。第九章论风雅词派及其艺术独创。风雅词派形成的文化基础是江浙地区的“民物康阜”,士人追求寄兴适情,才子崇尚晋人风雅,因地狭人稠,为官不易,造成了江湖文化,以隐逸或游谒为生存方式。此派以姜夔的创作成就最高,姜夔尚雅乐而反胡乐,明俗乐而求之雅,自作先词后曲,回归于“声依永”原则,坚持主体抒情,改变了以词就曲的定法,其词“清空”、“骚雅”,前者得益于晚唐诗的风神与江西派的瘦硬,因其为人的襟怀洒落,故所作不涉嫣媚,境象空疏,遗貌得神;后者深得比兴之义,温柔敦厚,怨悱不乱。第十章论宋季风雅词的艺术总结与辛派嗣响。宋末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浙江词人群是风雅派的继续,以杨瓒的《作词五要》、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张炎的《词源》为代表,体现了系统的创作理论。周密是沟通此派前后期词人的领袖,咏物词家王沂孙所作多有身世之感、君国之忧,因借物言志,虽气清而妍和,却言近指远、赋情独深。张炎为白石后劲,词史上并称姜张。

这样,从文化角度,本书完成了对唐宋词史的论述,对每一时期文化,都谈出了不同的特点,并由此引申出文化对每一时期词的影响与规范,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三,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相结合。邓乔彬先生十分重视文献学、文艺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一次词学讨论会的总结时,他特地谈到这一点,可以说,这也是新时期以来词学研究的特点,而邓先生的这部著作更是贯彻了这一观点。论述词的艺术发展史,这当然是文艺学的范畴,而在整部书的论述中,处处从文化角度立论,如上段所论,可以看出文化对词的规范和影响,不仅如此,本书对文献的引用极其丰富,不仅引文献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对所引文献有所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了文献学、文艺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本书的《后记》中,作者谈到文献的搜集,有关音乐与历代评论资料将近五十万字,这打下了本书资料文献的基础。这么多的材料绝不是简单地罗列与堆积,而是为我所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我姑且举自己最熟悉的对张先的评价为例。作者评价张先词的“比之于书,钟繇之体”,首先举出刘熙载对张先词评价为“瘦硬之体”,指出这是以书法相拟。在宋初书法不振的情况下,只有李建中学欧阳询而变化,以瘦硬为主要特点,所以刘熙载这段话当作如此理解:“即宋祁词风尚为宋初守成之时,张先则如李建中书法有所创造,却未逮柳永,更难比后出的苏轼、秦观。”然后作者说,刘熙载的说法过简,相比较而言,陈廷焯所论甚详,然后引了陈廷焯一段话: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益令我思子野不置。

接着,对陈廷焯评张先词的方方面面,诸如“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含蓄”、“发越”、“犹多古意”、“声调渐变”等各举张先词为例,并进行了具体而微的论述,说明陈廷焯所论之恰当。最后举夏敬观说法:“子野在北宋诸家中,可云独树一帜,比之于书,钟繇之体。”并加说明:

钟繇由汉末入魏,魏明帝时官至宰相、太傅,世称“钟太傅”,其书师法曹喜、蔡邕等人,博采众长,兼能各体,而尤精隶、楷,形成了由隶入楷的第一代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唐张怀瓘《书断》以其书刚柔兼备,古雅有余。张先词师法五代,亦兼采同时代诸家之长,如同钟繇的由隶入楷,独树一帜。夏敬观所拟,较之陈廷焯以之为“古今一大转移”,是更为恰当的。

材料在其手中,是活的内容,可以为我所用,纵横捭阖,着手成春,真可称作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的结合。

〔责任编辑 张彦群〕

I03

:A

:1006-5261(2011)01-0001-03

2010-11-05

孙维城(1947―),男,安徽安庆人,教授。

猜你喜欢

唐宋词词学音乐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音乐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