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研究

2011-08-15刘云霄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黑色素瘤色素消化道

刘云霄

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研究

刘云霄

目的探讨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和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起源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文选取了部分诊断为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病例,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化学等方法进行有效观察和分析。结果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瘤细胞有梭形、瘤巨细胞和小痣细胞样等多种类型,呈巢状、束状、编织状和腺泡状等分布。结论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消化道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于高龄患者,应早诊早治。

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研究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类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百分之九十原发于皮肤,也好发于接近皮肤的黏膜、脉络膜、软脑膜和眼睛等处[1]。恶性黑色素瘤通常发病隐匿,极易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道进行转移。通常情况下,无色素、非皮肤原发、具有转移性的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则相对比较困难,尤其是罕见的一些部位,如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其来源于局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复杂,病理特征多样,若考虑不周全,极易造成误诊,导致治疗延误,造成死亡[2]。因此,为加深对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研究,提高诊断水平,本文就对其进行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进行临床病理的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例1,男,54岁,因进食梗噎4个月余入院。不规则肿块1.0 cm×1.0 cm×0.5 cm,呈灰黑色,表面粗糙,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活检病例报告证实。例2,女,52岁,吞咽不适胸痛6个月伴呕血2 d入院。菜花状黏膜凸起,1.2 cm ×2.0 cm×0.5 cm,呈灰色。活检病理报告证实:恶性黑色素瘤。例3,男,60岁,因腹压痛7个月急性胆囊炎1 d入院。息肉状肿块2.0 cm×2.0 cm×2.5 cm,呈黑褐色。经病理报告证实:恶性黑色素瘤。例4,女,72岁,因便血3个月入院。不规则肿块1.8 cm×2.0 cm×1.5 cm,杂色。病理报告:恶性黑色素瘤。

1.2 方法肿块常规切取,采用4%甲醛固定,重新切片石蜡包埋组织,分别作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免疫组化抗体采用S-100、CK、HMB-45、Vimentin和EMA等产品,阳性结果判定标准:DAB显色,胞膜和胞浆有色颗粒沉着。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2.1.1 查体轻微贫血,皮肤无黑色素痣,口腔面膜未见沉着色素,心肺未见异常。钡餐造影:食管黏膜损坏,管壁僵硬,中段充盈缺失,十二指肠未发现异常。胃镜示:食管黏膜溃疡,后壁可见黑色不规则肿物。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边缘不规则,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病理诊断为:食管中段癌。手术切除标本:灰黑色组织两块,0.3 cm×0.2 cm×0.2 cm,切面灰黑色,实性、质中等,向腔内腔外生长。

2.1.2 查体心肺未见异常,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胃镜示:贲门弯侧可见菜花状黏膜凸起,呈灰色。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连接松散,大都呈圆形,胞质丰富,含有些许色素颗粒,核仁可见。病理诊断为:贲门腺癌。手术切除标本:灰色组织两块,0.4 cm×0.4 cm×0.4 cm,周围黏膜面呈米粒大隆起,切面呈灰色,实性,质脆。

2.1.3 查体伴有黄疸、体重减轻,腹压痛。胃镜示:呈孤立性息肉状,2.0 cm×2.0 cm×2.5 cm,胆囊壁增厚,黑褐色。病理诊断为:胆囊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切除标本:黑褐色组织,0.3 cm×0.4 cm×0.5 cm,可见息肉状肿物,表面粗糙,与深部组织境界不清,切面黑褐色,实性,质中等。

2.1.4 查体腹痛、贫血,心肺无异常。胃镜示:不规则肿块1.8 cm×2.0 cm×1.5 cm,杂色,表面覆血痂。镜下细胞边缘不规则,胞质丰富,色素颗粒沉着。病理诊断为:结肠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切除标本:杂色组织两块,0.6 cm×0.3 cm× 0.1 cm,切面杂色,实性,质中等。

2.2 免疫组化HMB-45、S-100、Vimentin、P53(+)、EMA (-)、CK(-)。

2.3 病理诊断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3 讨论

3.1 临床诊断[3]恶性黑色素瘤的直径通常都超过5 mm;恶性黑色素瘤常表现为不规则性和不对称性;恶性黑色素瘤通常在棕黄色和棕褐色的基础上表现多粉红色、白色和蓝黑色等多种颜色,其颜色呈现杂色则通常为病变信号;恶性黑色素瘤的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时,多为肿瘤四周蔓延所致。

3.2 病理诊断有色素的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不难诊断,难点在于无色素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要多做组织切片取材,利用免疫组化HMB-45、S-100、Vimentin、P53(+)、EMA(-)、CK(-)等,提高诊断水平。

3.3 治疗与预后当前,国内外都主张对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实行手术治疗加术前、术后放疗、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等,并以毫米测量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病变的厚度,已成为衡量转移危险度以及判断预后的准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1]郑中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浙江大学,2010.

[2]樊建平,刘素丽,杜美林.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研究进展.河北医药,2010.

[3]周军,徐夕亭.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3例.武警医学,2002.

030012山西省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黑色素瘤色素消化道
色素热舞
云南省肿瘤医院1 203 例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听话”的色素
SOX2/GLI1-ST3GAL1-AXL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的转移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甜油的生产及色素控制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新型水溶性卟啉类光敏剂A1光动力治疗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