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

2011-08-15秦福双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局灶性病变信号强度

秦福双

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

秦福双

目的评价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表现。结果不同的肝脏局灶性病变MRI具有特征性的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客观反映不同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结论动态增强MRI检查能够准确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供特点,清晰显示病变形态、边缘及强化表现,从而准确判定其组织学性质。

MRI;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

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能很好的反映肝脏局灶性病变组织病理及血供特点,能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证据[1]。肝脏局灶性病变的MRI信号强度是其本身不同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的结果,对病变MRI信号的仔细分析是正确诊断局灶性病变的关键所在[2]。本文搜集我科2007年3月至2010年11月行MRI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结合文献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MRI征象对肝脏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37例,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19例,肝血管瘤6例,肝囊肿5例,转移瘤5例(其中原发灶来自肺癌2例,胃癌1例,胰腺癌1例,乳腺癌1例),胆管癌2例。1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例胆管癌均经病理证实,1例肝血管瘤经手术证实,其余6例肝细胞癌及5例肝血管瘤病例均经临床和B超、CT、DSA等综合影像分析确诊。

1.2 方法

1.2.1 设备、仪器采用GE Hde 1.5 T超导全身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TORSIBA相控阵列线圈。美国MEDRAK双筒高压注射器。

1.2.2 检查方法

1.2.2.1 常规平扫采用FSPGRDual T1加权和FRFSE呼吸触发T2加权脂肪抑制横轴位扫描。

1.2.2.2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Propeller LAVA序列进行3 d横轴位扫描。扫描参数:TR 3.3~3.8 ms,TE 1.5~1.8 ms,TI 7.0 ms,带宽62.5 hz,翻转角10°,FOV 40 cm 38 cm,矩阵512×512,NEX 0.72~0.75,层厚5 mm,层间重叠2.5 mm,因使用零填充插入算法(zero fill interpola-tion processing,ZIP 2),故重组容积数据层厚为2.5 mm。使用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rray 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ASSET),相位加速因子为2.0 Ph。每期获得124幅图像。经肘前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马根维显(Gd-DTPA)20 ml(0.2 mmol/kg体重),流速2.5 ml/s,完毕后用20 ml生理盐水冲洗。扫描范围:膈顶到十二指肠水平部。数据采集时间:对比剂注射后分别于14 s、45 s、240 s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每个时相持续约16 s。

1.3 图像分析将容积数据传送至ADW4.2工作站中的function 2动态强化自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将感兴趣区(ROI)置于病灶最大直径层面的病灶区,自动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曲线类型。

2 结果

2.1 原发性肝细胞癌动态增强曲线形态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速升速降。②Ⅱ型:速升缓降。③Ⅲ型:缓升缓降。本组1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12例(63.2%)表现为Ⅰ型曲线类型,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迅速退出,信号明显减低,平衡期及多次延迟后信号始终低于肝实质;5例(26.3%)表现为Ⅱ型曲线类型,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信号与肝实质信号接近,平衡期及多次延迟后低于肝实质。2例(10.5%)表现为Ⅲ型曲线类型,肝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仍有强化,但低于肝实质的强化程度,平衡期及延迟各期造影剂逐渐退出,信号仍低于肝实质。

2.2 肝血管瘤动态增强曲线分为2种类型:①Ⅰ型:缓升平坦型。②Ⅱ型:速升平坦型。本组肝血管瘤6例,其中4例(66.7%)表现为Ⅰ型曲线类型,肝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其他2例(33.3%)表现为Ⅱ型曲线类型,肝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各期病灶信号始终高于正常肝组织。

2.3 转移瘤转移瘤8例,均为多发病灶。动态增强后2例(25.0%)肝动脉期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以后各期仍然表现为环状强化,略高于肝实质。其余6例(75.0%)转移瘤在动态增强各期均表现为轻度强化,低于肝实质,尤其在门静脉期更易于显示。肝囊肿11例,动态增强扫描的各个时相均未见强化。

2.4 胆管癌本组胆管癌2例,肝动脉期仅见周边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多次延迟均表现为轻度渐进性充填,信号始终低于肝实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上升型。

2.5 肝囊肿本组肝囊肿5例,动态增强扫描的各个时相均未见强化。

3 讨论

正常肝组织具有双重供血即肝动脉及门静脉。动态增强扫描时依据对比剂的循环时间分为多期扫描,依次为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不同的病变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动态增强扫描时表现为不同的增强方式,依此可对肝内诸多不同的病变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1]。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磁共振信号强度主要取决于其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3]。多细胞和富血管供应的病变往往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而间质成分T2WI表现为低信号。液化性坏死在T1WI上表现为非常低的信号,T2WI为高信号;凝固性坏死T2WI表现为低信号。细胞内糖原和脂肪的积聚可缩短病变的T1弛豫时间,从而导致其T1WI信号强度增加。肿瘤内含有的铜元素对肝脏病变的磁共振信号强度通常影响不大,而沉积的铁元素往往会导致信号,尤其是T2WI信号的显著减低[4]。黑色素内含有的顺磁性物质同样可增加T1WI的信号强度。在肝细胞病变中给予如网状内皮细胞系统靶试剂和肝胆管MR组织特殊对比剂之后,得到的MR图像的信号强度通常要受到Kupffer's细胞和类肝细胞功能程度的影响。

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大多数肝脏局灶性病变而言,准确的肝动脉、门静脉期相采集对病变检出和定性至关重要[3]。对比剂团注试验研究表明[4],从肘前静脉注射后,肝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在8~32s,门静脉强化峰值则是在20~55s,因此,个性化的采集方案对于准确诊断是十分重要的。3 d薄层无间隔容积采集获得了近似各向同性的图像(层厚2.5 mm,矩阵512×512),提供了更多的血管信息,有效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避免了原2 d GRE序列的层间距大和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等缺点,有助于显示各种小病灶及解剖细节[5]。本组显示的最小病灶直径约为0.5 cm。由于肝内胆管细胞癌和炎性假瘤肿瘤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成分较多,故在肝动脉期强化程度远低于肝癌,而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可见病灶部分轻度强化,信号稍高于或等于邻近肝实质。

总之,对肝脏局灶病变患者进行增强MRI诊断,检出率较高,准确性较好,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朱志嫦.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0,7(7):59-60.

[2]杨振汉.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检查规范.临床策略及新技术应用.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93-120.

[3]秦海燕.三维多期动态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2):1823-1824.

[4]Silva AC.MR imaging of hyper-vascular liver masses:a review of current techniques.Radio-Graphics,2009,29(2)385-402.

[5]郭卫华.3.0T磁共振3 d FAME动态增强序列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6):438-439.

455000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

猜你喜欢

局灶性病变信号强度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同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RNFL厚度分析的影响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60Co-γ射线辐照中药材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室内定位信号强度—距离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WiFi信号强度空间分辨率的研究分析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线粒体SOD和MDA水平影响实验研究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