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循环管理法在临床用药安全强化管理中的应用

2011-08-15徐小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护士长医嘱护士

徐小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浙江 杭州 310003

PDCA循环管理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其特点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笔者依据PDCA循环管理原理,结合本病区备用及常用药物,制定出PDCA药物安全强化管理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下。

1 临床用药常见的护理缺陷及原因分析

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①病区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不细致;②低年资护士临床用药知识相当缺乏;③市场药品种类多,一药多名,一品多规及给药方式逐渐出现多样化,导致临床护士对药理知识掌握水平滞后的现象;④医嘱处理时的问题,包括医嘱疏漏、处方错误或者核对医嘱错误;⑤药物保管和配制时的问题,包括药物保管方法不恰当或药物过期未及时发现、药物配制时药物污染、药物剂量不足等;⑥给药时的问题,包括未正确做到核对制度,给药途径、方法、速度不正确、用药时间不合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和处理不当;⑦出院患者的宣教不到位,未做到药疗跟踪监测[2]。

2 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办法

2.1 计划阶段(P)

①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CQI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由护理骨干担任分管组员,小组成员包括本科在岗护士共12名,人人参与;②质控小组每年有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药物管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静脉配置及使用制度,实行质量目标管理;③结合护理部、药剂科、安全质量管理科的质控要点制订具体的质量检查标准;④分管组员做好护理质量一级质控,并且收集与临床用药相关的护理质量资料,护士长随机抽查结合每月考核,与绩效相挂钩。

2.2 实施阶段(D)

①注重护士法律意识的培养,强化工作责任心;②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各种药物的说明书,高危药物、精神麻醉性药物、特殊药物的管理、使用方法,各种输液反应等;③由组长或分管组员参加医院层面组织的各种药物安全使用的学习班,然后组织科内学习并签字考核;④针对药物不断更新的情况,医院有药剂科出版的药物处方集,医嘱系统有电子的药物说明书,及本科装订成册的常用及重点药物说明表可供查询;⑤严格按查对制度、医嘱处理制度、药物配置及使用制度执行,正确操作;⑥采取无惩罚制度,鼓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建立药物安全检查台帐,自查安全隐患,发现药物安全使用的差错苗头,及时整改;⑦医院高危药品均有红色醒目标记,外用药、内服药分开放置,精神麻醉性药品上锁,由专人负责包管;⑧在巡视时加强护患沟通,并对患者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宣教;⑨科室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及时做好药疗监测;⑩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护士长排班做到新、老护士搭配,,责任组长负责本组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护士长全面负责。

2.3 检查阶段(C)

病区的CQI小组分管组员质量自查,分随机查和每月定期查,方式有书面和临床考核两种;护士长随机抽查,每周行政查房,每月定期查;护理部协同药剂科、安全质量管理科每季度查。

2.4 处理阶段(A)

病区的CQI小组将检查情况汇总,成功的经验保持,作为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对于检查中的不足,在质量分析会上重点提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作为下一轮循环的根据。

3 结果

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笔者所在科室共收住患者4500例,发现护理不良缺陷165例,其中与药物相关的护理隐患缺陷55例,占33.3%;2011年1月1日~11月1日,笔者所在科室共收住患者4820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51例,其中与药物相关的护理隐患缺陷43例,占28.4%,较去年下降明显。

4 讨论

依据PDCA循环的完整性、连续性,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等特点,每次循环都制定新的目标,提出重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护理的整体质量,然后又制定新的计划,使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结果改进管理措施后,药物过期失效、药物混放、存储不当、基数不符及毒麻限制药品管理失误等发生逐渐减少。运用科学管理法,医师参与管理之中,同时建立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标准,从而实现对药师行为的引导、激励和控制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风险意识,增进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用药失误的概率下降明显。

[1]杨安宇,沈天洁,吴莉莉,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促进门诊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6):536-537.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7.

猜你喜欢

护士长医嘱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等 你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长轮岗意愿质性研究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探讨开展护理行政查房对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实际临床意义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