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防治对策——基于网络心理需求视角的研究

2011-08-15刘莹莹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同学

刘莹莹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给他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沉溺网游正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交际甚至身心健康。国内几家大型网游公司都认为,大学生已成为网游的骨干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从多方面查找成因,制定对策。

1 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现状及危害

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危害甚大。2009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刊载了《一位大学教师的刻骨体验 不良网络游戏就是精神鸦片》,提出网络在便于学习、联络的同时,也可能消磨人的意志和人格,腐蚀人的健康情趣,消耗宝贵的学习时光。笔者所在地区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2009、2010年两年共有19名学生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而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导致学业荒废。

为准确了解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针对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笔者开展了一次调研。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240份调查问卷涵盖笔者所在地区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经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法学院、会计学院、计电学院等6个学院,大二、大三、大四3个年级(大一年级不允许携带电脑)。

1.1 现状分析

1.1.1 在网络的广泛用途中,该校学生以查看资料、聊天交友、玩网络游戏等为主要目的,各占比例分别为41.6%、29.4%、23%。统计结果中,41.6%的同学选择了查看资料,一方面可以看到该校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主流是好的,但另一方面还有约1/4的同学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网络游戏,这是一个不小的数据,值得重视。

1.1.2 部分学生将相当比重的上网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在“你上网的时间里,玩网络游戏占多大比重?”调查中,约50%的学生花费三分之一以上的上网时间在网络游戏上。

1.1.3 学生对于网游地点也有一定的偏好性。约60%的同学喜欢在寝室玩网游,27%的同学选择在网吧。60%这个数字说明有大一个群体在寝室玩网游,这自然会有形无形地影响到寝室其他同学的生活、学习,不利于良好寝风的形成,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寝室网游成风,集体丧失学习意志。

1.1.4 网络游戏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通过对男女生调查结果的比较发现,10%左右的女生一天花费2小时以上在网络游戏上,男生的数据为2.5倍,约为25%;有过因网络游戏而逃课经历的同学中,女生仅为12.3%,而男生为45.2%;约50%的学生花费三分之一以上的上网时间在网络游戏上,其中男生有77.8%花费三分之一以上。

1.1.5 网络游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年级差异。通过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年级玩网络游戏的要多于低年级同学,其沉溺网游程度和因网游而逃课的比重都较大。

1.2 危害

1.2.1 网络游戏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调查显示,认为网络游戏对自己学业有影响的占67.6%,其中选择“影响很大,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成绩受到明显影响”的占9.4%,选择“有影响,已经开始担心”的占20.2%,选择“有一点,但能自我调节”的占38.0%。为了玩网络游戏而经常逃课、彻夜通宵的同学大有人在。部分学生由于长时间玩网络游戏成绩大幅下降,以前能拿到的奖学金现在却已是遥不可及的事了;以前考试不挂科的同学也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一个学期挂两三科,这些都对其能否顺利毕业造成很大威胁,更不要说对其成才的影响了。

1.2.2 网络游戏会影响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一旦沉溺于游戏之中,学生往往会接连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坐在电脑跟前,甚至放弃吃饭和睡觉的时间。这就将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使他们的视力下降、体质减弱,严重者甚至虚脱。

英语对于广大中国学生而言是一门与汉语差异很大的外语,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英语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在课堂上少练习一种能力都会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不利因素。

而网络游戏给大学生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更甚于对身体的影响。很多网络游戏中充满血腥与暴力色彩,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这些毒瘤的腐蚀作用下,必然会出现偏向,走向异化。

1.2.3 沉溺网络游戏会造成人情的冷漠,引起学生意志的消沉和责任感的缺失。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有19.7%的同学认为网瘾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在“网络游戏是否引起你意志消沉”这一问题上,有27.8%的同学选择了“有一点”,4.9%的选择了“有,影响大”。

长期迷恋网络游戏的同学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同学、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一旦真正需要彼此交流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去交流,或者不屑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尴尬。特别是有部分男同学长期在寝室玩游戏,甚至与同班同学都是一连半个月不见面,自然谈不上营造良好和谐的同学关系。

另外,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会丧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他们一旦深陷其中,就失去了做其他事情的兴趣与动力,完全把父母的谆谆教诲抛于脑后,把自己对社会责任置于九霄云外。

1.2.4 网络游戏还会造成金钱的浪费。由于某些网络游戏需要投入一定的金钱,尤其是对于网游新手而言,技术不熟练会导致他们要花费较多的钱来提高自己的装备。而大学生的花费一般是靠家庭供给,额外的网游花销势必给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家庭增加了更多的负担。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背着父母将学费用于购置电脑、购买网络游戏装备。

2 需要动机与网络心理需求

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研究需要动机与网络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来探究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对策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人们上网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价值观等,其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需要。需要理论告诉我们,需要不仅影响着人们上网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对网络受众的心理活动和网络行为方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网络受众心理和行为的源泉。心理需要推动着人们进入互联网进行交流,在人们上网过程中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起着主导或者支配的作用,积极引导人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方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人们的网络心理需求也可以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分类。

生理需要是人类进行生存繁衍的最基本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方面,网络中生理需要的表现就是网络生存信息的生理需求,具体来讲就是人们在网络中对与自身生存方面信息的关注,主要表现行为是关注网页中衣、食、住、行等关系生计方面的信息,与生存方面相关的网页通常浏览量都比较高。例如:人们会通过互联网关注查询各个地方米、面粉、鸡蛋、菜、肉、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了解房价的涨跌资讯,关注国家对房价的宏观调控政策等,此外,对外出需要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路线和价格等咨询的关注。根据这些资讯信息,人们能对关心的生存方面的问题做出调节,采取对应的措施来应对。

安全需要是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提出的新的需求,主要包括生命安全、生活稳定、自然灾害、战争、身体健康等方面。在网络里对安全信息的心理需求表现为人们对国计民生方面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比如对“非典”、“禽流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五一二地震”以及恶性刑事案件、飙车案件等在网页上的点击率都保持着很高的记录。

人们上网的爱与归属的心理需求表现在网上交友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大量属于各类群体的网站和各类QQ群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网民们希望和现实世界的同学、同事以及虚拟世界的网友保持友谊,得到信任和友爱,渴望有所归属,成为某一群体中的成员。

人们上网渴望被别人尊重认可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明显。表现为在浏览新闻信息时,发现新闻所持的观点或新闻事件中某重要人物 (例如自己喜爱的明星或名人)的言论观点与自己一致时,被认可的满足感会会使人产生自尊,也容易产生共鸣。在消费这些新闻信息的同时,评论、收藏、转载等心理行为也会比平时更活跃。而遇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时,自尊受到伤害,也表现出平常鲜见的心理行为反映。

自我实现的需要则表现为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在网上发表作品、组织活动,做个人网页、blog等。

人们的网络心理需求是多元的,并非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某些行为是多种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网民所关注的网络性话题体现的正是对马洛斯需求理论中生理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以及自尊需求的综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可以将上述人们的网络心理需求分为生存的需求、享受的需求、发展的需求等三个层次。还可以依据这些心理需求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分为积极的心理需求与消极的心理需求。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都属于积极的心理需求。而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发现欲求、逃避现实、急功近利和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就属于消极的心理需求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上网动机和网络心理需求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其实效性。

3 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防治对策

3.1 注重先进性和一般性相结合

从网络心理需求的个体差异出发,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组织不同的防治沉溺网络游戏教育内容,采取其适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1.1 对于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实施先进性要求,通过引导其制定好生涯规划产出内在成才动力,自觉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大学生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能力给自己的未来作一个很好的规划。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要帮助他们确定大学期间的短期学习目标以及未来的长远目标,让他们朝着规划的方向努力。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定学习目的。刚经历完高考进入大学校,在学习上难免有所懈怠,应该从大一刚进校就开始就帮助他们确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包括计算机、英语、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等,以及确定未来的学习方向和研究方向。其次,帮助大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通过2年的学习,学生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大体的把握,大三开始就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制定一个大概的框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制度、市场导向、以及政府政策等,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择业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些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就业压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讲座、课堂以及单独谈话,使学生在主观上把握住游戏的诱惑,拒绝迷恋网络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生发展中来。

3.1.2 对一般学生,尤其是已经不同程度地“陷入”网络游戏的学生,则通过加强其“感恩”、“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其远离沉溺网络游戏。对待这些自我进步动力不强的一般学生来说,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与学生进行谈心的方式用“爱”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可给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算一笔经济账:国家每年给每个学生投资大概6000元人民币用在学校的教学设施投入中,学生家长每年差不多要缴纳学费5000—10000元人民币,生活费每年3000—6000元,这些费用加在一起,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每天的费用是60元甚至更多,对于一般家庭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更不用说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了。换而言之,一个学生在学校浪费一天的时间就至少浪费了60元钱,如果是玩网络游戏则浪费得更多,网络费用、电费、投入在游戏中的费用等等,加起来就是一笔不菲的金钱了。直观的经济账清晰明了,能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其实等于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进而培养学生自身的责任感,能够意识到父母和国家培养他的恩情。

还可给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算一笔亲情账:从出生到上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工作,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引导能让学生了解的、最直接的情感投入。通过这些教育,唤醒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的责任感,为远离网络游戏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3.2 注重教育和管理相结合

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依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行之有效的管理。在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伴之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3.2.1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受教育者。应深入到受教育者中去,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情绪、困惑和烦恼,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认真分析受教育者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及其特有的社会关系,从而了解每个群体的需要,把握不同群体的主导需要,掌握群体间需要的差异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开展针对性抢的沉溺网络游戏疏导工作。

3.2.2 网络管理要加强。促使大学生能合理的使用网络,对游戏时间要加以限制。目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不断增加,所以对大学生上网进行干涉和管理势在必行。由于学生的自制力不高,高等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对电信、网通等商业网定时“断网”,构建一道最为直接有效的“防火墙”。同时严格执行学生电脑使用审批制度。规定在学习成绩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可以通过审核,成绩在哪个范围的学生不能使用电脑;如果通过审核的学生出现了考试成绩不及格,或者大幅度成绩下降的情况,要暂时取消其电脑使用资格,并与家长沟通、要求带回电脑;成绩优秀,获得电脑使用资格的同学须设置好密码,管理好自己的电脑,不能让无电脑使用资格的同学使用其电脑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3.3 注重事前预防和事后干预相结合

预防教育法和思想转化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项重要的特殊教育方法,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产生防治沉溺网络游戏的纵向体系。

3.3.1 事前预防能够实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一方面,可以适当宣传反面典型。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被喻为“吸食精神鸦片”,通过适当宣传反面典型让大家看到沉溺网络游戏的同学触目惊心的严重后果,达到警示广大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网络载体,整合各类讲座、报告资源。一般高校每年都会组织大量的学术讲座、报告,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可以将各种学术讲座现场摄录制作挂到校园网上,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这些网络载体,来扩大教育的宣传面和影响力,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和生活。

3.3.2 事后干预得当能够使消极转化为积极,后进能够转化为先进。按照思想转化法的要求,学生面对现实的时候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寻求成功,增加自信心。但是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有时候会猛然醒悟,这时候会发现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多功课考试都没有通过,懊悔之余不是面对现实通过努力来寻求自信,而是继续在网络中逃避现实。这样的恶性循环会让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对网络游戏的沉迷越来越深。此时就需要老师的帮助,通过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来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通过正面的成功的案例来说服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找到个人努力的方向。

[1]明宗峰.一位大学教师的刻骨体验 不良网络游戏就是精神鸦片[N].光明日报,2009-12.

[2]佐斌,马红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

[3]张红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4]李淑敏.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010,(12).

[5]刘哲.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探析[J]. 科技信息,2008,(32).

[6]于经宇.浅谈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及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12).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同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