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主阴从观”的学术思想研究

2011-08-15刘洪君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扶阳周易阴阳

刘洪君

山东省武城县郝王庄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山东武城253000

中医的成熟是由《黄帝内经》开始。理、法、方、药的完整基于《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云:“阴者藏精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此段经文说明“阳气”在阴阳平衡协调中起主导作用。只有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从而保持阴阳的协调平和。《黄帝内经》的重阳思想,对后世医家的理论和临床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继承和发扬了《黄帝内经》重阳气的重要思想。比如在《伤寒论》中明显提到阳气损伤的条文基本上占1/2,在112个处方中,运用辛温热药的处方共85个。张仲景更加强调了扶阳和护阳在治疗当中的作用。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探讨阳主阴从观的实质价值。

1 一种学术思想产生的难点是由史而存在的

正如卢先生所说:“因为我祖父卢铸之先生1908年就在成都筹备了一个扶阳讲坛,到了辛亥革命就不断壮大了……当时我祖父为什么要力倡扶阳,为什么要搞扶阳讲坛?从1903年到1906年,他用了3年时间,走了全国二十几个省考察,考察什么呢?考察各个地方人的体质状况,各地中医的辨证思维和临床路子。通过3年时间,他走了北方、南方、东方、西方。他得到一个看法,就是基本上在整个中国,都没有明确地认识到阳气的重要性。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也是他的老师郑钦安先生的一个嘱托,说必须去看一看,了解一下。”[1]

从卢先生这段回忆里说明3个重要问题:①清朝末年一代名医郑钦安先生“扶阳”治学思想对当时中医发展的影响和它的历史意义;②卢铸之先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忠诚之心,以及对学术的认真追求,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和对中医学术的传承意志值得后人学习;③从古至今中医界存在着对“扶阳”治学思想认识不足的普遍性。所谓认识不足实际上是中医的真正理论(五运六气、天文学、物候学)的知识掌握的不足,临床经验又不丰富,从何谈起“扶阳”的理论观念呢?这也是笔者想浅谈“阳主阴从观”的理由。

2 临床实践证明阳气的重要性

从笔者40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多数患者存在着阳气不足或阳气亏虚的病理机制。从普通感冒到癌症,都有阳气虚的病例。如1例先天性早搏的男性患儿辨证为“胸阳不振,肾阳不足”为主要病机。故采用“振奋心阳,温补肾阳”为主的治疗原则而治愈。笔者的患者南到海南、上海,西南至贵阳,西到新疆的库尔勒、石家庄,西北到呼和浩特,东北伊春、佳木斯、虎林,东到黄岛等。最典型1个病例:天津血液病医院确诊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有白血病反应” 的女性成年患者,治疗多年后全身发黑,大便便水。诊脉后,患者回答以前大夫没有评过脉,看化验单开药。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笔者对此患者,从始至终都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要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现患者已治愈。有1例白血病患者是黑龙江省虎林农场的职工,2007年在哈尔滨医院就诊,医嘱是:“只要不做骨髓移植最多活3个月”。因为患者已做了4次化疗,身体虚弱。脉症合参,属阳气虚为主要病机。患者从开始治疗就使用温补脾肾之阳的药物,中后期更加重了此类药物的剂量,至今健康存活。

3 进一步阐述以阳气为主导思想的人体生命所需、社会所需的意义

3.1 易经的经典论述对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萌芽时期,“阴阳学说”的形成也不例外。对阴阳有了初步概念,是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来的,故朱子说:“盈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2]。”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上下、昼夜、寒热、动静、胜负……几乎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根据这些直感的、朴素的观察,纷纭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2大类,并且用2种符号表示:阴的物为“- -”,阳的物为“—”。为什么用这2种符号(而不是别的符号)来象征阴阳呢?这也是人们历来猜想的1个问题。认为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或以为是龟背纹所演化,或以为是古代用于占噬的两种竹节的象形,或以为是取用上古“结绳”时代“有结”“无结”的形态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可并存。这2种符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周易》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打开《周易》看到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以及与这些符号相关联的卦辞,爻辞。这就是《周易》的“经”文。还有“河图”“洛书”。据《易系辞上》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据此“河图”、“洛书”画八卦为周易来源。据“《帝王世纪载》”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3]。”朱熹在《易学启蒙》书中说:“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回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天阳以统阴,而肇基变,数之用也[4]。”朱熹的这段话是对“河图洛书”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开端,都是以阳为主导作用的阴辅助之。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法自然的规律性。与“阳主阴从观”是异曲同工。现代学者刘力红教授对“河图洛书”的论述更为透彻和详尽。形成为“阴阳术数构系体系论”的学术思想。不愧为“运气学导论。”把“河图洛书”又升华为“象数之学”总结为“数法阴阳”“数法日月星辰”“数法天地”这一观点[5],更加阐明了天体运转产生了四季。知道阴阳术数构造体系里,方位始终是与四时、数、阴阳、风寒暑湿燥火、木火土金水是密切相关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一年过程总是以阳为先,阴随后的自然规律。和阳主阴从观是和拍相应的。中医为什么要学习周易呢?要知道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是什么呢?是春、夏、秋、冬四时。河图、洛书是什么呢?上古的圣人伏羲,中古的圣人文王,下古的圣人孔子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开之前,元气混合为一体。宇宙的变化是从“太极”开始的,这个太极不是普通概念中某一具体事物的一,而是指宇宙的整体,即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它是物质世界的开始,“太极生两仪”是指浑然一体的元气分解为二。“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形成了天地物质实体。上与天是阳,下与地为阴。仪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形成了自然规律状态。两仪生四象。四象,四时也。两仪,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又生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少阳象征春,老阳象征夏,少阴象征秋,老阴象征冬,故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自然规律。体现了阳为先,阴在后的状态,春生夏长为上升,秋收冬藏为下降,又是一对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为根的消长关系。河图洛书中的数又给予了什么知识呢?刘力红教授引用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1句话来验证:“七使惊骇,八使抽风。”“七”怎么能使人惊骇,“八”怎么能使人抽风呢?显然,这里的“七”“八”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七和八,它是阴阳、六气、五行、脏腑等因素的集合。“七”是心,是火,“病机”说:“诸病腑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所以说“七使惊骇。”“八”是肝,是风“病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所以说:“八使抽风”。因此,中医的数是阴阳术数体系的数,不是现代数理逻辑体系的数,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故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上”这篇文章里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等……又须妙解……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6]。”这位隋唐时代的中医大家为什么要强调精益求精的学习周易呢?不难看出,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来源于“周易”也就是“易经”。要知道阴阳虽是互根为用,但总的是以阳为先为主导作用的,阴在后为辅助作用的。

总而言之,阳主阴从观是对“阳气”在人体中起到作用的重要性,也是对《内经》中重视阳气观点的应用和发挥。《内经》中有这么一段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段话大体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好象天体中有太阳一样,如太阳失常,则天地不明,自然界的万物就不能生存,人身的阳气失常,就会折寿而夭亡。所以说天体的运转不息,万物的生存,是由于太阳的不失其所而光明生存,而人体的健康无病,是发挥了阳气的作用,阳气向上向外的周游固密的作用。

3.2 让治疗效果说明一切

古为今用,学以至用。笔者在1972年正是随父学医的开始阶段。住在郊区,房东女儿的老师之妻身患“骨癌”。每四小时注射一次杜冷丁,仍难以控制住疼痛。约笔者诊治,脉症合参,属气血双亏、阴阳俱虚、正不胜邪。在气血双补、调整阴阳的基础上重用黑附子、肉桂,患者服用9剂后疼痛明显减轻,12 h注射1次杜冷丁针,就能控制住疼痛。1位老中医说:有两味药不适合(指黑附子、肉桂),癌症不能用热药。故去掉了上两味药,又加了生地和丹皮二味药,服了1剂后患者疼痛又恢复到原来症状。从这例晚期“骨癌”患者的治疗可以说明2点:①对任何疾病要用中医观点辨证施治用药,否则是无效的;②阳气在人体内的重要性。癌症患者只要辨证正确,用药恰当,是能够治愈的。

4 近代名医李克的论述

李克说:“这个阳虚的人十有八九,真正阴虚的人不见其一。有些中医开方子的时侯,思维也掉进了一个错误的圈子里,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雪上加霜。而笔者所见的这些病没有一例不需要扶阳的。……南方人阳气的损伤比北方要大得多。这个时侯你就应该经常保护这个阳气、不要让它释放过度[7]。一代名医李克上述这段话基本上总结了他多年来临床所见、南北方各自损伤阳气的原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走路、说话、唱歌、跑步、吃东西等,无不是阳气的动力在发挥作用,这是正常的,是阴阳的互根作用。若是常年生活习惯喝冷饮、冲冷水澡;再者夏天空调开的温度过低,室外温度又高,温差之大,损伤了卫阳。

5 引用经典理论的临床意义

《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卫气”顾名思意,卫是指防卫或保卫之义,在此是指防卫于体表的阳气[7]。卫气是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和主宰汗孔的关(开)合作用的。临床上所见到的慢性鼻炎、慢性气管炎、时常感冒的患者均是以损伤卫气为主要病机,其病因多数是人为的。经常性的洗冷水澡、春天过早的换薄衣服、秋天过晚的穿厚衣服、空调温度定的过低均是造成上述疾病的原因。1名典型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对冷空气特别敏感。同样配制的10 d中药,头5 d效果很理想。自从单位开通空调后,又阵发性的打喷嚏、流清鼻涕。对出现这种病因病机的患者,应在原来的药物基础上增加补阳气药物的品味和某些助阳药物的剂量,让卫阳之气的生理功能得到巩固和增强。

[1]卢崇汉,刘力红.扶阳论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

[3]金东辰.中国医史三字经[M].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1997:1.

[4]刘力红.开启中医之门[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5]周一谋.历代名医论医德[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6.

[6]田原,赵中月.中华中医名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3.

[7]孟景春.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术术出版式.1983:293.

猜你喜欢

扶阳周易阴阳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甜甜的“蝴蝶茧”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周易》与《孙子兵法》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