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2011-08-15王玉文

关键词:挫折毕业生大学

王玉文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辽宁 新民 110300)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王玉文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辽宁 新民 110300)

就业压力严重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顺利就业造成一定的障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经济复苏背景下大学生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关的调适策略。

经济复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同时也会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目前中国国内经济虽已稳步回升,但前所未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仍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帮助其成功就业,仍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其心理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我国高校在1999年以后的持续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6万增加到630多万,约是扩招前的6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远远多于社会上所需就业岗位数量。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1]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因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就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人员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尽管从2010年起,我国的经济明显回暖,呈现了复苏的迹象,并且“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千方百计地“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但是,市场提供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仍然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据有关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2]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增大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大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加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大学毕业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通俗地说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在近期发生的、反应不太强烈的某种不协调的心态。这种心态主要是由特定事件影响造成的,有的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就会有加重发展的趋势进而影响身心健康。[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焦虑与自信

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心理压力较过去明显增大,担心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表现出过度焦虑、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甚至恐惧等心理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及择业。还有些大学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中过分自负,期望过高,缺乏自知之明,就业目标远远脱离现实,结果往往遭遇挫折,坐失良机,影响自己的及时就业。

2.自卑与依赖

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心理准备,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缺乏自信。由于担心找不到工作,招聘时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展示自我,进而影响成功择业。还有的大学生在毕业阶段自己不去主动选择、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而是依赖父母、学校或其他社会关系,以致贻误择业时机,造成就业进程滞后。

3.偏执与从众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缺乏变通,保守偏执,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去寻找理想中的职业。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据调查,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基层岗位,特别是急需人才的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岗位工作。尽管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在2010年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时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趋于务实”,“近两年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但很多毕业生仍是关注和向往占企业总数不到0.13%的大型企业,而对于占企业总数99.17%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全国75%的城镇就业岗位却很少问津。[4]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与之相反,有些毕业生则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顾自己的能力、专长等特点和情况,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盲目追逐热门但并不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结果导致在择业中频遭挫折。

4.嫉妒与抱怨

有些毕业生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盲目攀比身边同学,总想找一份超过别人的理想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地位既羡慕又敌视,甚至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不惜以贬低、诽谤等手段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实际上这已演变成一种变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心理状态,不但无助于自己的择业,而且有可能对自己或特定的心理指向对象产生一定的伤害。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看到有些自认为不如自己优秀的同学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而自己仍在到处奔波,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特别是耳闻目睹了个别有门路的同学顺利找到好工作,心理上的不适感更加强烈,往往容易走向偏激而抱怨社会的公平性,甚至抱怨自己的家庭背景。

5.过度功利

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特别突出,只追求自我利益而缺乏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考虑。有研究表明:59%的学生认为,当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应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首选,只有3.18%的学生认为选择职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12%的学生选择“尽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5]这种过度功利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品质和长远发展。

6.抑郁与逃避

个别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因为屡遭挫折,求职无门,导致情绪低落,陷于择业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感到对市场无能为力,对就业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从而人为地将就业过程大大滞后直至中断。也有些大学生由于在择业时经历了几次挫折和失败,就不敢正视严峻的就业现实,缺乏锲而不舍的竞争勇气,不能理智地对待就业现实,进而造成失去就业机会。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客观因素是指非人为的环境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自我认知不准确,择业目标定位出现偏差

有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各方面特点缺乏清晰的判断,在就业过程中始终以“社会精英”的心态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定位。在选择工作时过分重视物质条件、经济待遇而忽视自身的特点和长远发展目标,结果由于择业目标与自身条件差距过大而遭到挫折,且难以及时有效地调整消极心态,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异常沮丧,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判断,择业目标脱离现实

有些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客观准确的判断,以为我国经济已经逐渐回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可以马上好转,因而出现目标定位的盲目性。择业时缺乏理性思考,抱有侥幸心理,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目标往往脱离现实,择业时仍然过分重视大中城市而轻视小城镇及农村;重视大单位、大企业而轻视小单位、小企业,对于急需人才的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岗位工作不屑一顾。这就易于导致就业遭遇挫折和失败,进而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3.存在一定的人格问题

有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人格特点密切相关。人格特点是个体多年来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及其个人特质有机结合的产物。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的诸如缺乏信心、过度依赖、自卑怯懦、怀疑偏执等心理状态,是其多年来形成的人格特点在特定的就业事件中的具体体现。当这些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生活等活动时,这些人格特点表现得还不十分清晰,但遇到就业这个几乎决定人的一生命运的重大特定事件产生的压力时,他们的人格特点就以放大的形式在这个事件中夸张地表现出来,导致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出现。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

(1)供需矛盾不断扩大,就业竞争仍然激烈

如前文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国的经济复苏会为毕业生多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但是这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仍然不成比例。因此,就业的供需矛盾仍在不断扩大,就业竞争仍然激烈,毕业生自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的用人机制虽然正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背后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3)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各个高校在化解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矛盾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矛盾仍然存在。如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西部生源不足和东部生源过剩矛盾仍没有得到有效化解。这些自然会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进而导致其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

2.高校因素

(1)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盲目性

高校专业的设置及课程设置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因而在时间上往往会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而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调整往往还带有“随风而动”的盲目性,这样,学生“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就业中就必然会凸显出来,遭遇就业挫折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没有经过深入周密的社会调查和论证而进行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应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必然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6]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往往偏重于思想和政策教育,很少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效地关注、分析和解决毕业生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虽然有些学校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其无法实现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紧密结合和有效指导,仍然无法及时发现和疏导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这样就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能积极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断的增加。

(3)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受家庭影响较大。家庭就业观念不正确易于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从而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在子女择业时过分强调工作的高收入、高稳定性和无风险性,往往没有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7]等,让其偏离自己所喜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这无形中让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大学毕业生不健康就业心理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其就业进程,而且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工作,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一)引导大学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

“十二·五”期间,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毕业生的增长还是高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增长,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因此,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打消盲目乐观的念头。

要使大学毕业生在认真研究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转变传统守旧的就业观念,确定大众化的就业观,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需求。在选择职业时不单关注眼前的报酬和待遇,更应注重长远的发展,关注自我价值和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主动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珍惜每个工作机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就业规划,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就业现实,进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以提高就业率。

(二)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不少大学毕业生错失就业良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吃尽苦头。大学生只有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自我定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易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要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状况和特点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当今的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使其在思想上实现角色转变,合理自我定位,降低就业期望标准。要引导大学生将就业的目光由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转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落后地区;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或农村;由稳定的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转向充满挑战性的企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由稳定的大中型企业转向充满变数的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国家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举措的发展目标,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就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到西部地区、基层、农村或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因此,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看重长远发展前景,寻求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工作,将服务社会和自我提升联系起来,不仅能减少就业心理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三)引导大学毕业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耐挫折能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在活动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当然,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对就业形势科学分析、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的。

同时,要指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挫折感的产生并不取决于挫折事件本身而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挫折事件及其产生后果的认知。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过程中的挫折有利其降低由于挫折带来的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情感障碍的发生概率。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求职应聘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在竞聘中被拒绝甚至是数次拒绝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出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继续面对挫折,因此,提高自身的耐挫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求职应聘遭遇挫折失败后,应认真分析遭遇挫折和失败的原因。除了个人不能掌控的客观原因之外,遭遇挫折的主观原因无外乎:就业目标选择不当;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自身就业能力不强等。理清具体原因之后,应立即调整求职应聘策略,正视当前社会就业的严峻性,端正就业态度,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和职位去重新应聘。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把就业过程视为对自己的磨砺过程,促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增强信心,鼓足勇气,敢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耐挫折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最终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四)引导大学毕业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水平的综合素养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形成必要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学习方法,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人际协调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率。

由于当代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节奏,一些传统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明显超过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强的技术类专业则出现人才短缺现象。加之高校在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完善性,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导致结构性供需失衡状况的出现,从而造成了岗位空缺与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局面。因此,指导毕业生系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就业知识,特别是根据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能力(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其提高综合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减少心理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引导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人格特质进行自我调节,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多种人格特征。一些良好的人格特征诸如乐观、自信、进取、谦虚、克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自立自强等有利于大学生的成功就业,而不良的人格特征诸如焦虑、冲动、自卑、孤僻、偏执、依赖、嫉妒、悲观等则妨碍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就业过程中尽量减少不良人格特征产生的消极影响。

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特征。如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冷静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控制心境,冷静对待挫折,防止冲动和急躁,或者把失败和挫折说给亲朋好友,让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自己心理获得平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个人不能单独解决问题时,要及时寻求师长或朋友的帮助,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消除疑虑,增强信心。

当然,求助于心理专家,掌握一些简单可行、符合自身需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更是必要的,如积极暗示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松弛训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调适,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始终保持进取、乐观、自信、坚强的良好心态,这无疑会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陈佳贵.经济蓝皮书:2009年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 [EB/OL].(2011-02-23)[2011-04-08].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2-23/2861464.shtml.

[3]王玉文,孙梅.大学生心理健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6.

[4]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81-84.

[5]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2-117.

[6]李德福.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5):97-98.

[7]刘晶,张素芬,颜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2):54-55.

The Adjust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 about Employment under the Current New Situation

WANG Yu-wen
(Xinmin Normal College,Shenyang University,Xinmin 110300,China)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fierce employment competitions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greatest factor influencing graduates'sou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This text aims at analyz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 which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 because of employment press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recovery and exploring cause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angle.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levant tactics for adjustment.

economic recovery;university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 about employment;adjustment

B844.2

A

1008-8318(2011)03-0078-06

2011-03-21

王玉文(1955-),男,辽宁新民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挫折毕业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Holism in Education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挫折使我更坚强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