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的结构性问题探讨

2011-08-15游家胜

关键词:涉海浙江海洋

游家胜

(浙江海洋学院发展规划处,浙江 舟山 316000)

浙江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的结构性问题探讨

游家胜

(浙江海洋学院发展规划处,浙江 舟山 316000)

在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教育主体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是三个关键性结构层面,应当立足以人才培养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持续提供重要战略资源的高度,对这三重结构的要素扩充、关系优化和功能强化进行战略性思考与谋划,在海洋教育主体层面,致力于主体力量的多向扩展,主体阵势的有序布设,主体关系的协调互动;在涉海学科专业层面,对结构布局做出合理化设计,对发展走向做出适应性调整,形成协调发展的结构关系;在人才素质结构层面,体现海洋人才素质基础的宽度追求,满足从事海洋事业的特殊要求,实现人才素质结构的差异化设计。

海洋人才培养;教育主体;学科专业;人才素质;结构探讨

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海洋资源大省的浙江正在以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重点,全面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步伐。在海洋事业发展进程中,科技是先导,是支撑,而科技兴海的根本保证是人才。浙江海洋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其对海洋人才的需求愈显迫切,海洋人才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如何通过加强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出数量充足、类型齐全、素质较高、能够适应海洋经济建设需要的海洋人才,已成为浙江海洋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

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过程。系统就其本身而言,是由要素及其结构关系所组成,“系统概念的本质是系统结构,没有系统结构就没有系统”[1]系统的结构关系决定着系统的功能。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包含着多种构成要素和多个结构层面,其中,教育主体是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平台,人才素质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保证,因此,教育主体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是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性结构层面,每个层面上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状态直接影响着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功能。应当立足以人才培养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持续提供重要战略资源的高度,对这三重结构的要素扩充、关系优化和功能强化进行战略性思考与谋划。

一、宏观层面教育主体群的系统建构

长期以来,人们对培养海洋人才的主体指认,通常限于冠以“海洋”名称的学校或院系,这种主体认知上的狭隘性导致主体构成的有限性,不利于海洋人才培养的规模扩增,也不利于合格人才的系统培养。与此同时,浙江省在海洋教育主体资源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资源分散、缺乏整合、形不成有机协调关系的现象,因此,必须突破认知局限,在宽广视野中努力开发主体资源,使海洋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得到多向拓展,并重视主体结构布局的有序性、合理性,保证主体结构关系的协调性、互动性。

(一)主体力量的多向扩展

目前,浙江省实施海洋教育的主要办学机构有4所普通高校、1家研究所和3所高职院校,另在其他一些高校设有少量涉海学科专业。这些办学机构中的涉海院系设置,有的处在主导地位,有的则位居一隅。总体看来,实施海洋教育的主体阵容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尚存在较大距离。主体成分的扩充是建立与完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前提,应当通过主体构成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和宽广性的主体阵容。

主体构成的纵向延伸,是根据海洋人才培养的层次需要以及培养对象的成长成才规律,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职、高职)、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以及各类成人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海洋教育在纵向主体结构中应当体现“扩充中间,延伸两端,兼顾在职培养”的基本思路:其一,要进一步壮大位于教育层级中段的海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涉海办学力量,以此改变海洋应用人才、技能人才培养同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只能部分对接的状况。其二,要在启蒙教育和高层次学位教育这两端积极开发主体资源,一方面将海洋人才培养的意识和教育过程延伸到从小做起,让基础教育机构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海洋启蒙教育之职,积极探索海洋启蒙教育的制度化、常规化和体系化;另一方面针对浙江涉海硕士学位点不多、博士学位点更少的现状,使浙江海洋学院等办学机构在扩大硕士培养领域的同时,向博士培养层次延伸,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并借助政府部门职能力量和国内外高端学术力量培养一批涉海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其三,积极调动相关院校及专职培训机构的力量,使其共同承担多种涉海行业的在职培养任务,把更多的海洋职业从业者由普通的人力资源培养成合格的人才资源。

主体构成的横向拓展,是以浙江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为导向,使更多尚未“涉海”的学科专业力量加入到海洋人才培养的主体阵容中来。海洋概念集合中的海洋科学、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分别是相对于陆域概念中的科学、经济、文化而提出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海域和陆域的空间环境差异,而在基本原理和本质规律上相互间存在着很多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使得许多原本面向陆域环境的学科专业“转身入海”成为可能。浙江作为海洋大省,在海洋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类别的覆盖面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引导部分非海洋类学科专业队伍通过研究方向、培养方向的合理调移或相关课程资源的提供,成为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生力量。

(二)主体阵势的有序布设

作为海洋人才培养主体的教育机构(学校或院系、所),其涉海学科专业往往是在自身资源结构的孕育中成型和成长的,而且在对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时,也大多受“校本位”思维方式的支配来确定取向。局部的谋划假如不能纳入整体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关系中,就难以避免主体结构的松散性和不协调性。浙江与其他沿海省市的海洋教育主体结构相比,目前仍然存在着主体资源分散、主体阵容不强的现象,尽管在形式上已组建了浙江海洋学院,但至今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心板块,面对“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对海洋人才的多样化、大批量的需求,没有形成合理建构、协调运作的主体系统。在对海洋教育主体进行一体化谋划、系统化建构的过程中,应当明确“中心突出,多元互补,层级结合”的主体建构思路,形成“一个中心板块,四大强势牵引,多点相互补益”的一主多元格局。首先,要集中力量高质量建好一所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经过长期海岛办学的积累,已经成为海洋学科专业体系齐全、发展潜能充足的海洋高校,同时该校位居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建设的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具备培养海洋人才的环境优势,应当在该校基础上通过多方资源的汇聚与整合,建成并做大做强浙江海洋大学,藉以筑宽筑坚浙江海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次,应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学科优势资源,形成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上的强势牵引,在部分学科领域和学位点建设上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层次和水平的提升。第三,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设定的“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战略格局,统筹做好海洋人才培养机构的空间布局,重视发展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中各高校的内设涉海教育科研机构,分别在环杭州湾地区和温州、台州一线扩展涉海职业教育办学机构,使之在浙江海洋经济“两翼”发展中能够满足区域性的涉海技能人才需求。

(三)主体关系的协调互动

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努力扩充主体构成成分,而且需要在主体成分之间形成有机协调、易于产生合力效应的结构关系,“当且仅当所有成分相互协作时它们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2]教育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应体现两方面的特征:一是错位培养,功能互补,在选择人才培养取向和对接社会需求上,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关系状态,以此促成海洋人才培养在行业类别和区域范围上的广覆盖,避免无序竞争;二是交流合作,共建共享,以协同共进、合作共兴的思维方式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专业建设和平台建设的共建共享以及人才培养中的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资源互通等方式,使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强化。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还应对其主体成分予以广义的理解,即凡有可能参与到浙江海洋人才培养中来的产业机构和省外、国外教育科研机构,都应纳入主体建构视野,要通过建立产学合作、跨省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关系,使具有实践教学优势的海洋产业单位成为海洋人才使用者和培养者的双重主体角色,使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强势的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浙江涉海高校借力发展的合作对象。

二、中观层面涉海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单位和主要载体,学科则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为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和质量水准。

我国海洋类学科专业建设是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海洋事业的大发展而全面兴起的。浙江的涉海学科专业多属后起后建,发展历史较短,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尚未在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和适应竞争环境的过程中走进成熟阶段,尚不能满足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需要。结构布局的合理化既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与指导,更离不开办学机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的自觉谋划与设计。如何通过对学科专业的科学论证与合理布局来保证海洋人才培养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需要的紧密对接,是摆在涉海办学机构面前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深入开展“三维论证”,对学科专业的结构布局做出合理化设计

科学论证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必要前提。涉海办学机构应当分别从大环境中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自身的资源基础三个维度对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进行全面论证,并在论证中体现战略思维的高度、现实分析的深度和科学求证的强度。首先,在国内以及省内涉海学科专业总体格局的视域中认清所设和拟设学科专业的坐标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差异化培养和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对结构的合理布设以及特色培育、优势打造的着力点做出战略性安排。其次,认真研究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使学科专业的发展同区域发展的“地气”相接。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学科专业方向需要具备稳定性,所以不仅要就海洋人才的现实需求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对未来的需求走向及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以实现海洋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的持续吻合。第三,对经过长期办学积累所形成的学科专业资源基础做出客观判断,并对有可能进一步发掘并通过引才引智获取的资源做出正确估量,使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与持续发展获得可靠的条件支撑,使海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二)紧密联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对学科专业的发展走向做出适应性调整

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了浙江海洋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绘制出浙江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格局,该规划应当视为调整学科专业发展走向、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依凭和战略导向。规划围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打造,提出扶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勘探开发等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涉海金融服务、滨海旅游、航运服务、涉海商贸服务、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等海洋服务业;择优发展船舶以及其他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包括海洋捕捞与海洋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在内的现代海洋渔业。规划还提出要构建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推进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

目前浙江省涉海学科专业的设置同示范区规划所明确的产业布阵和发展重点之间,在吻合度和适应性上显然存在差距。一方面,学科专业总量明显不足,且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全省现有海洋类本科专业12种,高职专业8种,硕士学位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9个(其中5个在省内有重复布点),博士学位点的学科4个,海洋类学科先后进入省重点学科和重中之重学科行列的仅有9个;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同示范区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宽度有限,人才培养类别主要集中在水(包括捕捞、养殖、加工与贮藏)产、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其中水产不仅从高职到博士学位教育的每个层次都有布点,而且在本科、硕士层面同时有多个布点,除此之外,对海洋勘探开发、清洁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文化产业以及海事管理等领域则显得覆盖乏力。为实现人才培养同示范区建设需求的全面对接,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快调整和完善涉海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其一,在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对接中找准补弱补缺的着眼点,通过资源挖潜、引才引智,积极创造条件增设符合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的涉海学科专业,在涉海行业类别上扩大人才培养的覆盖范围;其二,通过一批尚未“涉海”的学科专业的方向调移,使更多院校的各种学科专业优势在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其三,“海洋学科具有与生俱来的交叉性、综合性”,[3]要通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衍生新的涉海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满足新兴战略产业的人才需求;其四,根据不同涉海行业在人才需求规模和需求层次上的差异,合理调整涉海学科专业的布点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

(三)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对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做出战略性安排

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处理,直接影响到涉海学科专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能否满足海洋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学科专业的关系构架中,一要正确处理应用型同基础型的关系,针对海洋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应用型学科专业的增设及建设力度,扩大应用人才培养规模,与此同时,重视培育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等基础学科,为应用型学科专业的长远建设与发展提供必要基础和动力支撑。二要正确处理重点同一般的关系,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同时兼顾全面协调发展,以重点、特色学科专业带动一般学科专业建设,并通过学科群的构建,使重点涉海学科专业得到其他学科的辅助支撑。三要正确处理科技海洋同人文海洋的关系,在为海洋科技创新培养所需人才的同时,重视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海洋法律等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涉海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与完善,体现海洋自然科学同海洋人文社科的协调发展。

三、基础层面人才素质结构的完善与优化

人才培养中的素质结构设计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准以及人才对行业要求的适应程度。涉海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搭建方式,往往是模搬陆域专业的通行做法,缺乏适应涉海从业要求的针对性,而要建立适合于海洋人才培养规格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海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特征,并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完善和优化其素质结构。

(一)海洋人才素质结构的宽度追求

在海洋事业发展这一语境中,显见出“海洋”语义的宽广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对一系列海洋概念的内涵解读中,不仅可以看出海洋人才培养主体系统多元建构的必要性,也可以看出海洋事业对海洋人才素质结构的宽度要求。任何一种涉海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都是源自多种领域并相关于多种范畴(如知识、技能、思想、人格、体能等)的要素集合。在海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素质结构的宽度拓展,根据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海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不同方位对构筑宽厚素质基础进行系统设计,力求人才素质的要素完备和结构完善。海洋类专业的人才素质结构中,第一层面的要素组合同其他专业的人才素质一样,也是由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组成,而在第二层面,每一种素质的具体构成对于海洋人才来讲,都可能在其他专业人才共性的素质要求上提出更具要素宽度的要求。例如,由于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文化本身就是运用各种学科门类的原理、方法及成果来审视、研究、把握海洋自然界与社会的现象和规律,因此,作为掌握海洋科学技术、传承海洋文化的海洋人才,其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的构成,需要“海纳”陆域和海域多种相关的科技、人文元素,形成从事海洋事业所需要的宽厚素质基础。

(二)海洋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

海洋科技文化的属性、海洋产业运行及海洋工作环境的特征,都决定着海洋人才素质结构及其要素内涵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体现于海洋专业素质,也体现于从业思想、思维品质、意志品性以及在海洋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例如,在从业思想的确立上,要强化海洋专业思想教育,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海洋事业的敬业爱业精神;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要努力从所熟悉和习用的陆域思维转向海域思维,立足海洋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意志品性的培养上,要结合海洋领域各种艰苦行业的从业要求,着力培养海洋人才不怕苦、不畏险的人格品性,强化从事艰苦行业的意志力和韧性品格;在生存能力的培养上,结合海洋工作环境的各种特殊性,加强海洋海岛救援与自救能力以及恶劣环境下生存技能的训练;在涉外交流能力的培养上,结合海洋经济建设中涉外交流相对较多的特点,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同时把异域文化习俗、涉外交际方式等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海洋是人类进行全面开发较晚的一个领域,海洋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开创领域,因此,对海洋人才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海洋人才素质要求的特殊性,应通过相应课程模块的精心设计、课程资源的合理组合以及实践教学的不断加强,有针对性地构筑从事海洋事业所需要的素质基础。

(三)海洋人才素质结构的差异化设计

人才素质结构的形成首先需要依据人才培养的类型、目标和规格进行理性化设计。海洋事业发展领域的不断延展,使得涉海行业及其工作类别更加丰富多样,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海洋人才,其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依据培养对象的专业特征以及层次、类型的不同,分类做出差异化构设,并据此对课程特别是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合理配置,对相应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此同时,围绕人才素质培养还应将课程计划的规定性与课程选修的自主性结合起来,重视引导培养对象根据其职业规划和目标取向,主动对个体素质结构的形成进行个性化设计。课程选修是实现素质基础差异化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不少涉海专业的学生在课程选修中热衷于各种与考证考级相关的课程,却忽略了海洋从业所需知识技能和内在素养的蓄涵。针对人才素质培养中存在的片面化现象和功利化倾向,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人才素质完备建构的应然状态,努力完善和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使自己真正拥有与从事海洋事业相适应的素质基础。

[1]林福永.一般系统结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36.

[2]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32.

[3]马勇,朱信号.试论我国海洋跨学科教育及其发展趋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8-51.

Structural Problems in Constructing Zhejiang Marin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YOU Jia-she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marine talents,there are three key structural aspects:the education subject structure,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structure,and personnel quality structure.The factor expansion,relation optimization and function strengthening all requir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designing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offer the main strategic resources for the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through training talents.For the marine education subjects,the force should be expanded multidirectionally,the battle array arranged orderly and the relations interacted cooperatively.As for the marine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it is necessary to reasonably design their structural layout,to appropriately adjust their development trend and to establish the structural relation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For the last structural aspect of talent quality,its foundation width should be embodied,the special demands for the marine cause satisfied,and the design of the talent quality structure differentiated.

marine personnel training;education subject;discipline and specialty;talent quality;structural exploration

G40-058

A

1008-8318(2011)03-066-05

2011-03-27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编号:SCG439)。

游家胜(1954-),男,湖北新洲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涉海浙江海洋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