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森林余姚 同享品质生活

2011-08-15撰文沈立铭

浙江林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余姚市余姚绿化

□撰文/沈立铭

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 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余姚市委也作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决定》,把森林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指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绿化的最高形态。余姚市地处亚热带北部,自然条件优越,是公认的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区域。生态绿化工作经过各级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全市有森林城镇2个,省级绿化示范村31个,森林覆盖率达45.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37平方米,建设了三江六岸及一批休闲公园、林荫景观大道,余姚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森林余姚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余姚市地形南高北低,轮廓分明,有山区、平原、滨海,应利用地形地貌的变化来构建不同的生态系统。南部山区主要建设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生态涵养系统;中部平原以城镇绿化为龙头,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系统;北部滨海主要建设环杭州湾的生态绿化带。这三大森林生态系统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等绿色通道系统连成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江河源头生态涵养系统。四明山脉是姚江、曹娥江、奉化江的源头和主要支流,境内又有四明湖等4座大中型水库。这一区域生态涵养林的建设和保护事关三大河流径流量的有效调节,事关整个流域干旱与洪涝灾害的有效缓解,事关全市的生态安全。余姚市已现场界定生态公益林4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5.4%。

城乡绿化一体化系统。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镇绿化得到了高度重视,建成了一批休闲公园、公共绿地和景观大道,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绿化仍是薄弱环节,改善农村绿化环境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高标准平原绿化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环杭州湾生态绿化系统。随着跨海大桥的建成,杭州湾时代已经来临,建设环杭州湾生态绿化带即沿海防护林工程势在必行。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自2006年开始建设,已建造2600多亩,23公里海岸线的绿化已基本合拢,盐碱地造林的一些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筛选培养了一批耐盐碱苗木。随着开发区的建设,绿化规模和档次都有较大提高,园区的化工企业种植抗污染性强的树种,做到了绿化规划与工厂建设同步进行,并且做到同步实施,同步监督,同步验收,同步管理。

绿色通道系统。余姚市道路纵横交叉,水网密布,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自2000年建成以来已郁闭成林,成为全省高速公路绿化的样板。国道、省道、县道、乡镇公路、主要河流两侧的绿化也按规定要求完成建设,全市已基本建成了交通要道林成片、路渠河堤树成行的绿色通道系统,绿色通道已成为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发达的林业产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条件和基础,余姚市积极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提升林特基地的科技含量,以有机绿色为目标,提高了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绿色林特产品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优质得到了人民的高度关注,绿色成为消费时尚,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余姚市全面推广无公害经营技术,大力发展和建立竹笋、果品、茶叶、森林蔬菜等现代林业园区,培育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开展喷滴灌、棚架等林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如朗霞街道的连片1000亩梨园,安装了先进的设施,其面积和管理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同时,梨花可供观赏,梨果可供采摘,梨园又可以作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基地。

林特加工基地。余姚市有29万亩竹林,15万亩经济林,6万亩茶叶,有一批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瀑布仙茗、余姚杨梅多次在省、市得奖,又是“早熟蜜梨之乡”、“杨梅之乡”等,这些都为林产品的深加工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林产品加工目前在林业产业化进程中还是“短腿”,杨梅的深加工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加工阶段,全市最大的林特产业——竹笋的加工也是如此,年产竹材650万支,但至今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竹材加工厂。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在确定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时,顾及山区实际给予了重点倾斜,拉长了林特产业链,帮助林农致富。

花木种苗基地。发展花木种苗产业既可以促进林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扩大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一举两得。随着城乡绿化工作的大力开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苗木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森林生态旅游基地。余姚市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四明山森林公园、丹山赤水景区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杨梅、樱桃、柿子、竹笋基地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旅游资源,有以大棚葡萄、棚架蜜梨等现代设施的旅游资源,有以杨梅种质资源圃、药用植物园等科技型旅游资源,有以四明湖度假村、四季山庄等山水观光的休闲旅游资源,还有一大批与农家乐结合的生态旅游资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周到热情的服务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旅游,使生态旅游成为生态产业的新亮点。

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余姚市通过森林城镇创建和“关注森林”系列活动的开展,森林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将着重从四个方面提升全市的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开展森林文化宣传教育。围绕森林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共同推进。重点挖掘和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广告牌等媒体,普及生态文化的知识,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通过书画等多种文化形式,把生态教育融入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之中。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寻找森林文化活动的载体。森林余姚建设是全民的事业,因此公众参与是森林余姚建设的关键,要多设计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要创新形式,大力营造各类纪念林,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新社会造林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森林余姚建设,积极营造“共青林”、“结婚林”、“巾帼林”等主题园区。绿地的认养共管和义务植树是公众参与的有效形式,市绿化办要进一步做好义务植树基地的规划,划分植树区域,加强技术指导,严格环节把关,确保栽植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对种植和认养树木的单位和个人发给纪念牌、证书,激励广大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组织开展林业节庆活动。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林产品开展节庆活动,不仅能提高林产品的知名度,也是森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市特色之乡众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既有四明山清凉避暑节、风情浪漫节等以自然生态为主的节庆活动,也有杨梅节、葡萄节等以林产品为主的农事节庆活动。尤其是最早开展的杨梅节,已经连续举办18届,有力地弘扬了传统文化,促进了产业发展,杨梅已成为余姚市的一张“金名片”。

举办森林文化高端论坛。余姚市建成了一批精品林特基地,培育了一批林特名品,依托基地和名品举办了茶文化等一系列全国性的论坛。通过论坛评比等活动吸引了高端人才,引进了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使全市林特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健全的森林保障体系建设

森林余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公益事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建设难度高,需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支撑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森林余姚建设涉及农林、发改、财政、水利、环保、交通、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绿化委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市、镇(街道)分级管理和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落实森林余姚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森林余姚建设作为考核内容。充分发挥护林组织的作用,以农林局有关职能部门为基础建立的护林巡查大队,切实按《余姚市村级专职护林员实施方案》、《余姚市森林资源保护绩效考评办法》加强巡查监管,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管理保障。以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为衡量指标,确保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等各项指标稳定增长。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建立健全完整的防火体系,包括宣传教育体系、预测预报体系、火情监测体系、快速扑救体系、防火阻隔体系和日常监督体系。做好以松材线虫为主的有害生物防治,做到防治与林相改造结合,同时做好林地林木、古树名木、生物多样性等管理工作。

政策保障。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服务作用,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流向森林余姚建设。同时开展争创森林生态示范区竞赛活动,以行政村、单位、社区为示范单位,达标后授予“森林生态示范村”、“森林生态示范单位”、“森林生态示范社区”等称号。

法制保障。大力宣传贯彻与森林余姚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规定,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建立统一、高效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健全对森林病虫害、森林防火的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使森林余姚的建设和保护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发生的案件及时严肃查处,达到教育警示的效果。

科技保障。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森林余姚建设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重点在优良珍稀树种的引种驯化、盐碱困难地造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生态景观林营造与经营技术、基干林带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科学试验与研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基层技术骨干,提高工程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资金保障。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建立开放式、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森林余姚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森林余姚建设,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保森林余姚建设取得实效,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公众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余姚市余姚绿化
朱屺瞻《绿化都市》
现在你踏实了吗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
图片新闻
绿化贪官“吃”工程不嫌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