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探索

2011-08-15曾耀荣

党史文苑 2011年12期
关键词:训练班苏区学习型

陈 新 曾耀荣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也是它亟待探索、着力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苏区时期①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活动。目前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共产党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研究重点是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相关的研究对苏区时期有所涉及,但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它被运用到东方社会时就发生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且还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瞿秋白早在《中国之革命的五月与马克思主义》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努力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才能领导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然而中国共产党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自觉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1]。因为此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已经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的主要力量由工人转变为农民;革命道路选择由城市道路转变为农村道路。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使得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变得十分重要。当时,党内产生了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却反映了“背后潜藏着两种不同的思路”[2]。但是,在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中,前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人,而后者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其熟悉程度远远赶不上前者。因此,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需要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进行批判,然而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很容易产生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认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同时,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另一方面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问题是使党内那些不了解和不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志尽快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成为他们认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方法。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成为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二)指导思想由革命到建设转变的迫切任务。苏区革命初期,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发动农民,进行农民暴动。但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局部执政的执政党,需要从指导思想上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变。1933年3月毛泽东和项英签发了中央政府命令:“过去苏区对于国民经济问题异常忽视,应该予以迅速的转变。”[4]5月,张闻天同志指出,我们党的任务是集中一切经济力量,帮助和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必然尽量扩大苏维埃的生产,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应该是我们党与苏维埃政府目前的战斗任务。[5]当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由革命向建设转变时,过去党内从事革命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和新任务的需要。因此,党内出现了“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知识,有些干部不很适应,有的干部甚至很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不适应,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适应。”[6]如当时江西省各级苏维埃对于革命战争环境中经济建设的意义,还没有深刻的了解。特别是有些边县、新县同志,认为在战争环境中不能进行任何经济建设的工作。[7]“一切工作都是‘写条子’命令群众,五元十元都要,······上级的一切决议到县苏维埃就打止了,并未能传达到群众中去,目前苏维埃工作,可说没有什么转变。”[8]这种不适应状况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面临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领导才干。”[9]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建立学习型政党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由革命向建设转变的迫切任务。

(三)党组织基础建设发展的历史必然。苏区主要是建立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广大的党员主要是农民。因此,党组织的基础主要在农村,党员的发展对象主要是农民。如何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党的“六大”强调中国共产党从工人中吸引积极分子,使无产阶级分子成为党的基础。[10]“要使党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加强,首先要扩大党的无产阶级的组织基础。……这是目前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主要的道路。”[11]古田会议提出了加强思想建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古田会议精神在红四军和红一军团内部贯彻得较为彻底。而中共中央和苏区地方党组织还没有完全转变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依然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1930年3月22日《中央通告第七十三号——发展产业工人党员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中指出:“目前最严重而且最中心的任务,是要很坚决的,大胆的向产业工人开门,尤其是重工业工人,尽量吸收新旧先进的、勇敢的分子到党内来,扩大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基础。”[12]重视无产阶级基础的建党理念直到1933年才得以根本性改变。1933年9月,罗迈指出那种把成份当作唯一的标准,我们真不能赞同。成份是一个基本条件,但只有这个条件,就是不够的。所以在选择干部的时候,要注意成份,同时要考查他的政治条件。[13]由于仅仅注意阶级成份是不够的,中共中央认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充实干部,是干部教育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现在必须把对于干部的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当作各级党部日常工作的主要成份。”[14]加强对党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教育,可以使每个党员掌握最低限度的政治与理论知识,成为了苏区时期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条件准备

(一)对党内不重视理论现象的批评奠定了建立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基础。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争取群众和动员群众的繁重任务,苏区党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土地分配、扩红运动及支前活动中;另一方面苏区时期,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出身工农家庭的积极分子,他们对理论诉求不是很迫切。因此,当时在党内形成了两种的认识:一种是只要自己在革命中坚决、勇敢就行了,学不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关系;另一种认为本人出身家庭好,成分是工农分子,根本用不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许多积极分子思想中存在着“我是工农分子,不晓得理论”的错误观念。[15]针对这个错误的观念,苏区党组织严厉地批评了这种现象。1930年8月,闽西特委指出:“为纠正党员对政治上一切不正确的倾向······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建立自我批评的精神,以提高一般党员的政治水平和理论基础,是非常必要的。”[16]1933年,张闻天在《关于新的领导方式》一文中,也指出,要对党员特别是新党员进行教育和训练,反对党内不重视理论学习,只注重实际工作的事务主义和包办主义的倾向。[17]

(二)党员干部教育机构的兴办为建立学习型政党提供了组织保证。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建立学习型政党,需要借助一种组织方式。中共中央在苏区时期特别重视党员干部教育机构的举办。这些教育党员干部学校的兴办,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教育的基地和基础,在建立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党校教育系统。“党校,是在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政主要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干部的学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党员和干部的重要基地,是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助手。”[18]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重视地方党校的建立。[19]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教育党员和干部,大力培训各级领导骨干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指出,举办党校和训练班是当前教育和培养干部的主要方式。1929年2-9月,中共中央先后举办了多期中央训练班。同时,广东、福建、四川、山东、云南、河南、陕西等地省委也开办训练班,训练党员积极分子、支部书记和干事,以造就干部人才。1932年春,中共苏区中央局创办了党校,重点培训县、区干部。1933年3月,在中共苏区中央局党校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的中央党校。中央党校设立三类训练班:新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和苏维埃及工会工作干部训练班、高级训练班。它们承担着训练各省委、省苏维埃及工作选派的高级工作人员重要使命。[20]

2.军队教育系统。为了加强军队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高干部和士兵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素质,红四军和红五军及后来的红一、三军团都开办了随营学校、教导队或教导营。1930年还在闽西开办了闽西红军学校,后来改为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同时,红四军在吉安富田创办了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红二十二军在江西信丰县创办红军学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来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3年10月,又它分编为中央红军大学、彭杨第一步兵学校、公略第二步兵学校等八所学校。11月,为了纪念苏联红军将领郝西史在江西瑞金成立刘骜郝西史大学,即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这些军队教育系统主要目的是培训军队的军政干部。但是,也有部分军事学校(大学)承担地方党员干部的教育。[21]

3.普通教育系统。普通教育系统包括师范教育、职业技术干部教育、文艺干部教育等1932年3月,在瑞金后宫创办了闽瑞师范学校、10月又成立了中央列宁师范学校,专门负责小学师资培训;1933年在瑞金还创办了中央教育干部学校,专门负责培训省县两级教育行政干部;各县苏维埃政府还开设了短期教育干部训练班、在职教师轮训班和寒暑假讲习会等。除师范教育外,1933年在瑞金东山寺建立了中央农业学校,培养苏区农业建设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苏区还开办了无线电通讯技术教育、医疗卫生技术教育、银行专修班、税务专修班、商业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1934年中央政府还决定开办短期职业中学和高尔基戏剧学校等。[22]

(三)理论书籍的出版为建立学习型政党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之时,要获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理论书籍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为了使广大的党员干部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掌握必要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专业知识,出版相关的理论书籍变成十分重要。为此,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组建了中央、中央部门与地方编审出版机构。1931年在瑞金成立中央出版局、1933年成立中央政府总务厅出版处、1931年中共中央设立党报编辑委员会、1932年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出版局、1932年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编译委员会、1932年6月成立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审委员会、1934年4月成立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审局和艺术局、1933年3月成立工农剧社编审委员会、1933年12月成立工农美术社、1933年4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编译部和文化研究组、1933年3月成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编审处、1931年10月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编审出版科,隶属政治部、1932年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出版科、1932年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编审出版科、1933年10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出版科,此外,江西省、福建省、闽赣省、湘赣省、闽浙赣省等先后成立了省级编审委员会,下设编审出版科。这些编审出版机构的设立为编辑出版理论书籍创造了前提条件。当时出版理论书籍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著作、党政群团建设书、法律书、军事建设图书、教育图书、文艺书、医药卫生书等理论著作。其中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三个国际》、《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几十部。[23]

三、建设学习型正当的路径选择

(一)学习主体: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24]那么,这些干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毛泽东认为:“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列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5]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提出了很高的政治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出这些的干部呢?对中共中央来说,当然需要加强干部的教育,因此,党员干部自然成为了学习主体。然而仅仅注意到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由于中共中央为了迅速改变苏区党员的工人阶级成分过低的状况,先后在1930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红五月“进行广大的征收党员运动”,突击发展了大批党员。由于放低了入党门槛,降低了党员质量;另一方面古田会议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重视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中共中央逐步地把普通党员的教育和学习也提上了重要日程。

(二)学习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在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以及建党思想从重视阶级基础向思想建党的重大转变,它使得中共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必须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但同时,随着中央和地方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中国共产党还面临着由革命政党向建设政党的伟大转变,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担负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重大历史任务。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也要重视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为此,当时中共中央指出,对党员和干部一方面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在斗争中训练和培养专业技术知识,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的结合体现在党员干部学校课程教学中。如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规定的学习科目,主要有马列主义原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等。[26]《高级师范学校简章》规定,高级师范学校“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方法来批评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际,培养中小学的教员,以建立苏维埃教育的真实基础”。[27]《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也规定,职业中学的任务是“完成青年的义务教育,使能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低程度的常识,及实际的生产劳动之一种”。[28]中央农业学校学习内容包括基本政治常识和苏维埃建设等政治常识、气候和植物生理等科学常识和农业知识。短期职业中学课程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专门技术和文字科目等四项。高尔基戏剧学校教育内容为政治常识、戏剧理论、音乐、舞蹈、剧团工作和文化课等。[29]

(三)学习途径:党校教育和其他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为了巩固与发展党,各地党的领导机关应办理党校以加强对党的干部的马列主义教育。”[30]因为“各级党校的基本任务是在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际来教育干部,而来校干部的基本任务也就是学习。”[31]由于党校在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苏区时期各级党校成为了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加强干部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成为了培养和训练干部的主要基地。然而,当时党校数量毕竟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苏区政府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通过党校来培养和训练干部已经很难满足革命和建设对党员干部的需求。于是中共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利用军事院校和普通学校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和教育的补充。这种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派干部到军事院校和普通学校进行短期学习。如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成立后,1933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决定每三个月征调800名地方党团员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32]二是在军事院校和普通学校开设马克主义基本理论课程。因为军事院校和普通学校毕竟是以学习专业技术为主,如何在专业技术学习基础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成为当时军事和普通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因此,苏区各级干部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马列主义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对他们的阶级教育和党性锻炼,明确党员干部正确的政治方向。[33]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校、军事院校及普通职业学校的建立,并借此以加强对党员干部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正规学校刚开始举办,数量不多,难以承担教育党员干部的历史任务,为了让更多地同志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1933年4月,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改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随后,苏区各省及中央机关相继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1934年7月,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组织和工作大纲》,宣布:“本会成立的目的是加强一般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造成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同时运用列宁室俱乐部等机关提高一般的政治水平”。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及各地分会的成立,在苏区形成了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术网络,为提高苏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34]由此,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形成了正规学校教育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为建立学习型政党提供了又一途径。

(四)学习形式:固定训练班和流动训练班有机结合。如前所述中共中央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仅要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而且还要加强普通党员的学习。干部学习主要是采取定期举办的训练班。如苏区时期中央党校举办了新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和苏维埃及工会工作干部训练班、高级训练班等;省委举办了培养县级干部和省委巡视员的干部训练班;县委举办了培养区委干部和支部流动训练班教员和书记的干部训练班。这些训练班一般都是定期举行、短期的固定训练班。普通党员学习和教育的训练班主要有基层组织开设支部流动训练班和新党员流动训练班。这种训练班“是训练一般党员的学校,是利用党员空闲时间不脱离生产地给党员各种必要的教育”。[35]但是,这种训练班是短期的、流动的,一般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来进行教学的。教学工作密切联系扩大红军,查田运动,经济建设等中心任务。每班人数不多,以便讨论。[36]

除这些流动训练班之外,各党支部建立支部会议和小组会议的学习和讨论制度。当时规定支部委员会每七天开会一次;支部下面设立分支部或干事会,也是每七天开会一次;小组会每五天开会一次;支部党员大会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党支部会和小组会“要注意同志政治理论的教育,这就要时常讨论党的决议与策略;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讨论,要发展自我批评与两条路线的斗争,反对事务主义的倾向。”[37]它们也成为普通党员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基本经验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需要面对着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争取、动员民众的重要任务。同时,党内还存在不少工农积极分子认为自己出身工农,只要勇敢革命,学不学习理论无所谓地错误观念。在这样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探索。尽管它还还刚刚开始,有许多不成熟和完善的地方。但是,苏区时期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却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一)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都需要重视理论学习,特别是需要重视对党内不重视理论学习现象的批评。这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和前提。(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立,重点在于领导干部,然而,仅仅重视领导干部是不够的,一个真正学习型政党的建立还需要加强普通党员的学习和教育。(三)党员干部的学习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但是,绝对不能放松专门技术知识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领导责任。(四)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要依靠党校教育,但是,仅仅依靠党校学习是不够的,必须把党校学习和非党校学习结合起来、学校学习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固定学习和流动学习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重视党支部学习,建立固定学习制度,这是加强普通党员学习的主要途径。

①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运动,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所辖区域的简称。苏区时期指1927年下半年地方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到1937年9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止的时期。

[1]孔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稿)2009年,第59-76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17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4]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之十:革命根据地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5]洛甫:《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斗争》第11期,1933年5月10日,第1版

[6]《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1页。[7]江西省档案馆、江西省委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14页。

[8]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 年)(一),1992 年,第 109 页。

[9]《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3页。

[10]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4页。

[1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54页。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0),第 32-33 页。

[13][14][15]《斗争》第 25 期,1933 年 9 月 5 日,第 13 页、第14页、第13页。

[16][37]《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 620 页、第 565页。

[17]洛甫:《关于新的领导方式(一)》,《斗争》第 2 期,1933年2月4日,第8版。

[23]严帆:《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00-392页。

[24]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1993年5月,第4页。

[25]《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第3页。

[27][28]江西省教育学会编《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9页、第141页。

[30][31]《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第206页。

[34]严帆:《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93-294页。

[35]《红色中华》第177期,1934年4月19日。

猜你喜欢

训练班苏区学习型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比眼力
冠军的秘密
减肥训练班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