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1-08-15

党史文苑 2011年12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思想

李 卉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一、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村发展实际和中国农民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成熟的科学体系。综观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人为本是核心理念。毛泽东深知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奴役,无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因此毛泽东强调注重对农民群众进行全面的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基础文化、从科学知识到职业技术培训,都是农民群众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教育要以农民的自觉自愿为前提,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以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出发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

2.与时俱进是主要特征。毛泽东认为对农民教育要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展开。在革命初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农民阶级的调查分析认为,中国农民虽然革命意识强烈但非常盲目,主张要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觉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重视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围绕实现民主建国的政治纲领向农民灌输民主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转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这说明毛泽东非常具有时代眼光,这也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所在。

3.强调实践是基本特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征,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很好的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思想,其本身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将调查研究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一环,他之所以能对农民问题认识如此深刻,离不开他从事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主张的在革命时期以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为主,在建设时期强调培养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这充分体现了他从革命和建设实践出发的基本观点。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加速前进的瓶颈。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新时期的三农问题,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同时,在此次会议中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培育新型农民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心任务之一。回望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其许多科学论断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环节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结合中国国情与革命实践的具体,指出中国的农民阶级由于长期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具有极强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积极性,但由于农民阶级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故其思想狭隘,自由散漫、保守落后等小农意识较为突出。对此,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特别指出无产阶级对农民的思想领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强调应 “不断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认为这是共产党做好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动的大转型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离不开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农民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今天的中国农民早已不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了,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综合技能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从总体来看,在农民群众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民主政治意识低下,道德素质滑坡等负面现象,某些生活陋习还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新时期农民的教育问题。首先,应利用有效途径针对农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他们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大潮当中。其次,应在农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利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教育他们从小我利益跳出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批判腐朽落后的旧风俗,倡导树立农村新风尚。再次,要对农民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普及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让他们懂法知法,从而外化为自觉依法办事的良好公民行为;要在农村广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通过健全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农民认清自己是自治主体,有效行使手中的自治权利。

2.维护农民的整体阶级利益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保证

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是贯穿于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主线。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非常强调这一点。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为指导,通过大量调查,认为中国革命需要广大农民支持,但只有这一点是不够的,他在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在建设时期他也告诫全党不要把农民挖得很苦。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其最大的核心利益。因此,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十分注重研究土地政策,让农民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今天,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仍需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土地被规划到城市发展蓝图中,同时,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导致部分土地无人耕种现象凸显。面对这些新情况,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按照毛泽东 “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我们要根据新时期客观情况的变化变革相应的土地制度。现在采取的土地流转政策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已经建立起来的土地流转制度由于还不完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反而可能会损害部分农民的利益,但只要我们从农民利益为本的原则出发,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就一定能够发挥这项制度的优越性,更好的保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给农民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这也是毛泽东颇为关注的农民利益问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指出新政权应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免费的普及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强调要保证农村群众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他指出 “中学办在农村是先进经验,农民子弟可以就近上学” “在农村,教育要强调普及,不要强调提高,不要过分强调质量”。正是毛泽东这种农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使得我国千百年来 “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状态得以改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

如今,党中央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要培育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的教育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公的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农村学生有人上不起学,有人即便能上学,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很薄弱,导致农村学生的升学率极低。有的地区甚至连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教育了。教育不公是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拉大的现实原因之一,这不仅违背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原则,也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相符,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国家已经在逐步调整教育政策,根据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指导思想,相继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若干指导性意见。2010年通过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再次强调: “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 (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毛泽东保护农民受教育权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在旧中国,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之下,根本无法享有受教育权利,故中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毛泽东正是认识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大意义,所以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大力倡导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活动。革命时期他在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在农村开设扫盲班,并亲自编写教学内容,给农民当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指出: “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其上升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长期要坚持的一项政策。毛泽东在强调农村文化教育的同时,认为农民光有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真正实现解放,还必须非常重视农民的农业技能技术教育。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 “还有文化教育规划,……办小学,办适合农村需要的中学,中学里面增加一点农业课程,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了解到山西虞县 (1958年并入运城县,即今运城市盐湖区)西张耿村农业社为帮助社员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在党、团支部支持下,成立农村技术夜校的情况时指出: “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这些观点对改变农民愚昧落后思想、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三农问题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毛泽东关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思想并未过时,相反,他对我们今天的实践工作仍有着现实指导性。我们应该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这是培育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良好科技素养、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奠定良好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列宁曾经说过: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队伍的素质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近年来,中央也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定程度上为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我国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未得到有效改善,所以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使教育资源更多的向农村倾斜仍是当务之急。如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支教活动选拔优秀教育人才到农村帮扶带出一批业务素质过关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并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以防止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等。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农民提高科技素质,转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促使农民实现转型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投资模式为基础,在农村广泛开设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定向合作,常年聘请农业技术人才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向农民传授新技术,以引导农民增强科学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同时,也可以考虑在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入一些农业技能培训课程,使农村中小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为培育新型农民储备后备人才。

4.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措施

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农民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在教育形式上他主张首先要联系群众实际需要,把教育与生产生活的实际接合起来。他在1944年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指出: “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就是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 “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在教育方法上,要采取老百姓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毛泽东提出要运用生动的、通俗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给群众讲述深刻的革命道理,通过树立典型事件和榜样人物激发群众提高觉悟,这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革命观,自觉投身到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中建功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农民群众居住分散,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培育新型农民应以毛泽东农民教育方法为指导,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发展状况出发,因时、因地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形式和方法。

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农村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创办农民职业学校,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办不同的专业,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综合技能;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可以采取政府或社会资金帮扶的形式,在保证基础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聘请农业技术人才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意识。

在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兴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让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有条件享有同质文化资源。同时利用地方曲艺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创作作品来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加深农民对党的理论政策的理解,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可以通过宣传道德楷模树立先进典型的方式,在农村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农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思想意识,使之转化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