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宾县庆华古山寨的保护和研究

2011-08-15吕淑华

黑龙江史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宾县城址泥质

吕淑华

(宾县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宾县 150400)

宾县庆华古山寨的保护和研究

吕淑华

(宾县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宾县 150400)

宾县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南岸,隶属哈尔滨市,距哈尔滨市60公里。此地在夏殷周为肃慎地;两汉、晋属挹娄;北魏属勿吉;隋唐属安车骨靺鞨;辽属东京道女真完颜部;金代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后归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宾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张广才岭支麓余脉延伸全县,庆华古山寨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是吉长地区与松嫩平原的交接地带。

一、庆华古山寨的发现

出宾县城东南6公里的漫岗上,有一处古城址,古城的名字是由城址下面有个庆华村子命名,千百年来古城矗立在那里,任由风雨侵蚀。在上个世纪70年代登上古城的残垣断壁,放眼四周城墙还清晰可见。1981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庆华古山寨遗址被文物部门正式命名并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

庆华古山寨遗址位于宾县宾州镇大同村城子屯西北250米处的山岗上,遗址年代为汉代。古山寨城址东南侧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古山寨高距河面高约15米。其东北侧有一条村屯水泥公路。古山寨城址依山势而建,平面呈椭圆形,周长700米。古城墙为土石结构,顶宽1~2米,基宽5~7米,东、西、北各有一个城门址。

1985年4 月省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同年8月正式派出考古工作队发掘,清理出房址2座,灰坑、窖穴址各1个,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

遗址发掘选定两处进行,一处在城址内的高地上,另一处在东北城墙上,两处遗址文化面貌相同。遗址地层情况是:一层为耕土层,灰色,土质松软,厚约0.15~0.20米。二层为黑灰土层,土质较硬,厚约0.90~1米,包含遗物以陶片为主,有夹砂褐陶、泥质褐陶、泥质红衣陶、泥质彩陶,器形为鬲、罐、瓮、碗、豆,还出土有石、骨、铜、铁器和大量的兽骨。房址、灰坑和窖穴均被此层所叠压。三层为黑土层,土质硬,厚约0.10米,出土遗物与第二层相同,数量较少,内有少量炭渣。再下为原生层。

房址2座。1号房址,已大部分破坏,仅存残余的居住面和灶址,无法推知其形状与结构。居住面上发现少量红衣陶片。2号房址,位于东北城墙下。上部被城墙破坏,结构不详。房址为半地穴式,平面呈方形,边长3~4米,壁残高0.15米。居住面平滑坚硬,被火烧烤过,呈红褐色。房内偏东南角有2块石头,石头下有直径约1米,深0.2米的锅底形灶坑,内堆积有大量烧土和炭屑等。居住面上发现几片夹砂褐陶片和两片彩陶片以及陶塑猪。

窖穴。口为椭圆形,东西长4.85米,南北宽3.9米,深3米。直壁,平底。窖穴堆积为黑灰士,土质较疏松,内有大量的烧土块、木炭等。发现的遗物有夹砂敛口瓮、双耳罐、实柄豆、板状器耳、柱状器耳、彩陶钵、红衣陶壶。

灰坑。椭圆形,长2.55米,宽2.05米,深0.75米。斜壁,圆底。发现少量的夹砂陶和彩陶片等。

遗址中出土文物300余件。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骨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约占总数的58%;其次为彩陶,占总数的22%;红衣陶占总数的18%,还有少量的泥质陶。

夹砂陶。主要呈褐色,皆手制,多系泥条盘筑法,火候不高,烧制时因氧化不均颜色不纯,一般呈黑褐色和黄褐色,以素面为主,个别口部饰有附加堆纹。

红衣陶。器表面均磨光,皆手制,火候较高,器物一般在烧制前打磨压光,器壁较薄,红衣呈橙红色。主要器形有罐和壶。

彩陶。主要在黄褐陶胎上饰红褐彩,纹饰有三角形、菱形,几何纹和横带纹,皆手制,多系泥条盘筑法制成,火候较高,个别器物有桥状耳,主要器形有罐、豆、盆、钵、碗、鬲。并出土一些彩陶片。

泥质陶。主要呈黄褐色,皆手制,泥质细,火候不高。素面居多,饰有附加堆纹,器形有罐、豆、盆、小陶盅、陶纺轮、陶塑猪、陶塑马等。

骨器:有骨锥、骨镞、骨梳、骨纺轮、骨管、骨饰件等。

铁器:有铁插、铁镞、铁刀等。

铜器:铜刀为环刃、凸脊,残长0.052米,宽0.017米。同时还出有穿孔兽牙饰品。鹿角器,石镞、泥弹丸等。还发现大量的鹿、羊、野猪骨和鱼骨,陶饼和陶泥弹丸等。

据庆华古山寨遗址出土的铁器生产工具推测其年代,距今约21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至秦汉时代叠压的遗址。

二、庆华古山寨的保护和研究

1986年12 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每年政府都拨经费用于保护。

2006年5 月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对庆华古山寨进行了复查,该城地理坐标为北纬45°43′,东经127°31′,海拔240米。城周长约700米,长径230米,短径222米,在城的东南、东北、西三面各设有1个寨门址。宽约5米。城墙顶宽约2米,基宽约5~7米。地表仍能采集到大量夹砂红衣陶、黄褐陶、灰褐陶残片。

2008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宾县文物管理所对庆华古山寨又一次进行了复查。2010年,将其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批复中。

1.北夷橐离国王城说

在北方历史上确实存在着橐离王国。橐离王国在《论衡·吉验篇》、《魏略》、《后汉书》、《三国志·东夷传》等著作中均有记载。橐离国进贡于周天子,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魏略》说:“橐离国在肃慎西北,马行二百日可至,领二万户。”由此推断,当时的橐离国应在今天的宾县、呼兰、木兰、通河、绥化一带。

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对橐离国的确切方位进行考察和论证中,有的说在沈阳一带,有的说在内蒙,有的说在拉林河与松花江之间等等。2001年6月,时为爱好历史的农民邓树平在庆华古城周围发现了百家屯山城、黑鱼泡圆砬子堡寨、黄大山子山城遗址,地表采集了200多件石器标本。后经省文博专家张泰湘(已逝世)等人到现场考查,认为以庆华古城为中心的圆棚遗址部落,主要是属于当时奴隶主的封地。关于扶余国建国的时代应早于秦汉之前,也就是在西周就可能建国,故推定庆华古城筑成在西周前汉时代,是北夷橐离国王城。

2.扶余王城说

东明出生在战国或西汉初年,是夫余国的缔造者。关于他的出身有一个载于史籍的传说:橐离国王的一个侍女,因受从天而降的“气”怀了身孕,生下了东明。国王讨厌这个来历不明的孩子,先后把东明弃之于猪圈、马栏中。猪、马皆以“口气嘘之”,保护东明。国王怀疑他是天生之子,于是令那个侍女收而育之。东明长大后,果然英勇善射,国王恐其夺权,欲杀之。东明得知后南逃,渡施掩水,水大不得渡。他“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大难不死,在今天的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建立了新的地方民族王朝—夫余国。

据《后汉书》记载:夫余国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关于夫余的源流,我们认为夫余源于北夷橐离国,夫余建国前称橐离人,建国后称夫余人。夫余王国政权的建立时间,应是夫余王国前期王城的起始年代。所谓弱水,当指东流的松花江而言。

据辽史和有关资料记载,扶余王城的对面有鹿山,而吉林扶余县那里没有鹿山。庆华古城面对的正是一只伏卧着的鹿型山。庆华古城四周又有不少古城址,由庆华古城向东向西两侧延伸,有几十华里的大漫岗,这条漫岗上,不远处就有一些圆形的大坑,坑中有古人用过的木炭。多少年来这里经常采集到蚌壳梳子、骨镟、骨针、石器、陶片等文物。有些历史研究学者认为庆华古山寨是扶余王城。

宾县庆华古山寨遗址是目前哈尔滨地区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古城址。由于古城址城墙采用夯土夹石筑就而成,所以存在自然流失的情况。近年来,个别村民在古城墙上开荒耕地,使古城址受到一定的破坏。古城址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古城址的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文物工作者应本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宾县城址泥质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厚重的历史 辉煌的今天
——新中国成立以来宾县历史发展脉络研究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地方志书撰写之如何记述好“机构”
——仅针对“单摆浮搁”之撰写方式而言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
《宾县电业志》编后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