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武术发展的四个关键

2011-08-15李成银

武术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李成传统武术武术

李成银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论传统武术发展的四个关键

李成银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传统武术的运动特点,从两点论和发展论的视角,探讨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增进人民健康服务。

传统武术 发展思路 对策研究

1 前言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实践证明:武术这项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文化遗产。普及发展传统武术对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认为积极推广竞技武术的同时,大力普及推广传统武术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我们为世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途径之一。

2 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传统武术现在却正处在失传或正被失传的边缘。自从竞技武术的发展方针确立以后,现代武术呈现出更加强大的发展势头,政府的决策,经济的倾斜,人力物力的投入,新套路的创编,竞赛体制的形成与完善,申奥的东风等等,推动竞技武术发展走向了一个一个颠峰。这是武术发展的可喜可贺之处,但是,今天,我们能见到传统武术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少,偶有传统武术比赛,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小范围的交流和演示活动。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民间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如:二郎拳、宋江拳、武松独臂刀、武松独臂拳、醉八仙、小红拳、燕青拳、关公刀、戚家枪、梨花枪、拳乘技法(点穴法)等,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套路已在民间很少流传,也很难相见了。更可怕的是这会不会丢失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会不会影响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与现代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大都套路技术简单,跳跃动作少,难度小,简单易行,大众更容易接受,因而更容易普及推广。从发展角度看,传统武术是源,竞技武术是流,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基础,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的发展。但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传统武术开展的活动较少。1982年在国家体委的倡导下,进行了广泛的挖掘整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武术始终没有进一步得到更科学系统的深入研究。

现代武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并具备了十分完善系统的竞赛体制,有全国套路、散打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馆校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等竞赛活动,可以说是赛事频繁。与现代武术竞赛相比,传统武术的比赛确是凤毛麟角,1979年以后,我国断断续续地举办了几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但与竞技武术的比赛次数、重视程度相比,还是有天壤之别。国家有关政策和发展方针虽然也提出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两条腿走路的口号,但国家主管部门,没有专设机构与编制,没有专人负责,把传统武术发展放在附属地位,民间真正习练传统武术者没有表演,比赛展示的机会,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习练传统武术者情绪。所以,传统武术的发展一直是处在裹足不前的状况下,系统的竞赛制度没有形成。在世纪之初,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传统武术应如何得到继承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世界的新形势,现实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 传统武术发展的四个关键

3.1 科学创新是发展传统武术的关键

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各异,特色鲜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拳种、流派,在历史上曾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一个拳种一种流派能流传千年,必定有其存在发展的科学依据,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都应得到也必然得到积极地发展,武术运动发展不仅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还具有明显的历史性。从目前看,武术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继承和保留了武术史上的优秀成果。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前提,而武术理论的新思维、武术技术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生命和关键。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传统武术经历了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社会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故弄玄虚的成分,掺杂着一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在整理继承时我们要剔除这些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传统武术的科学性。人类历史是有阶段性的,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对历史遗产,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对待,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一切,而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去整理。要把有益的、健康的、科学的传统武术健身方法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事物由于自身内在的矛盾与外在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古代武术从属于生产劳动和军事战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体系。科学的发展、技术的丰富是传统武术创新与发展的历史规律。

在传统武术的继承发展中,改革与创新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多样性,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武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从当前我国出版的全国高校武术统编教材和已刊出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看,武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十分滞后、老化的局面。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武术的科学理论是整个武术体系发展的指南。自古以来,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其理论指导。因而,一旦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武术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我认为武术观念的转变,武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应包括新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新的观点。武术有着不少由实践得出的传统理论,比如“四击”、“八法”、“十二型”等。但仅有这些还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武术发展的需要。发展这些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却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另外,传统武术在运动技术方法上,训练技巧上,套路结构上,科学的训练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传统武术历史悠久,产生许多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陈规陋习较多,清规戒律较严,理论观点陈旧等,因此,创新与改革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任务。今天的传统武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改革,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在实践中去验证,传统武术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使传统武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创新与改革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3.2 政策和科学策略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策略与指导方针。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内容丰富、运动形式多样而特点突出,各具特色。只要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都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发展,各种流派与拳派都不应唯我独尊。对各种不同的练功方法,不同的认识与观点,只要不是封建迷信的,都要发扬,要做到求同存异,以求百花齐放,而不应夜郎自大,搞无谓的门派之争。同时要鼓励和提倡不同拳种流派的继承者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希望国家武术管理中心能够开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宏观管理,借助历史遗留的宗教和武术流派特点,允许并支持各流派拳种,自发进行国内外本流派内的大型竞赛、表演、交流活动。像少林拳、武当拳在国内外已很有影响,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外国朋友也十分感兴趣,先让这些优秀古老的武术拳种发展起来,先让他们走向世界,进行广泛的普及开展,然后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传统武术,我认为方针政策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科学的策略与决策也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

3.3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是保障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

各省市及乡镇体育主管单位应设立专人负责武术协会工作。建立传统武术发展的主管机构,责任到人,武术应向广大农村乡镇发展,形成社会化武术发展体系,这是促进传统武术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据1989年官方公布的对各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各级武协组织已有1742个。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级武协组织更加壮大与完善。有的省市体委成立了武术院、武术处,有的省市还成立武术学会,武术研究会,因此各级武协组织已基本形成了从上到下相互衔接,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国家与民间社团组织的完整体系。如果各级武协组织更加得力,这将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普及推广传统武术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武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根据笔者近20年来的走访与调查发现:武协组织还远没有发展到县以下的乡镇区域。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9亿农民是一个武术发展的大市场。希望各级乡镇农村政府部门积极筹建农民武协组织,以便更好地在农村开展传统武术活动。针对目前各级武协存在的问题,希望各级武协、体委领导注意加强抓好建设工作。要选调热爱武术事业,有责任心的人员主持武协工作。对一些名不符实,无成绩无活动近于瘫痪状态的武协组织要及时整顿、治理与充实完善。各级武协组织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采用聘用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同时,各级武协组织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工作计划,使各级武协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推动普及武术发展的一个真正的负责任的武术社团组织。

3.4 建立和完善竞赛制度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关键

目前,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城运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套路、散打个人和团体锦标赛,各省市“希望杯”比赛活动非常之多,但与竞技活动相比,传统武术就有些相形见绌了。建国后,1953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大会”有武术表演项目。此后一直到1978年就没有什么活动。在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呼吁下,这项活动逐渐受到国家体委领导的重视。1979年5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受到武术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此后,又断断续续,相继举办了几届,但都没有形成法定的竞赛制度。至今没有一套传统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与评判标准出台。自1995年在扬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直到2004年才在郑州举办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过去都是以省为单位组队参赛,一般民间武术爱好者进不了“围城”,而各省市的民间传统武术竞赛表演基本上没有,农村的民间传统武术没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场所,也就更谈不上弘扬与发展了。竞赛是促进传统武术发展的杠杆,我认为形式多样的竞赛、邀请赛、观摩交流表演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最好方式。

4 结语

传统武术健身防身、教育、娱乐、修心延年的多元化功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它的技术简单、经济非常适合不同体质、不同性别、有不同兴趣的人选练。普及推广传统武术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需要。但目前传统武术的普及与发展却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协调。如何大力普及与推广传统武术的问题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和任务。在推广、普及大力发展传统武术时应正确协调、关注传统武术理论的创新,确立正确的方针和科学的决策,建立健全传统武术的管理机制、竞赛机制,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动力和关键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

[1]李成银.创武术哲学促武术发展[J].体育科学,1998(8).

[2]李成银.21世纪武术发展探析 [J].体育科学,1999(S)(增).

[3]李成银.关于加强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8).

[4]李成银.山东武术发展探析[J].武坛(新加坡),1998(50).

[5]李成银.建立网络管理体系,推动武术多元化发展[J].武坛(新加坡),1999(54).

[6]李成银.《水浒传》播出后的遗憾 [J].武林,1998(5).

[7]李成银.健身是武术发展的主方向[J].少林与太极,1999(7).

[8]李成银.21世纪武术发展展望 [N].大公报(香港),1999(10).

[9]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 [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

[10]李成银.关于竞技体育与举国体制的发展与思考[J].山东师大学报,2001(16).

[11]李成银.武术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4).

[12]李成银.论武术产业化趋势与武术发展研究[J].西安体院学报,2002(19).

[13]李成银.论近代武术发展的双向性[J].体育与科学,1995(8).

[14]李成银.攻防是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J].山东师大学报1989(4).

[15]李成银.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与原则研究[J].体育学刊,2005(1).

G85

A

1004—5643(2011)07—0001—03

李成银(1953~),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发展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李成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怀念李成章教授
中华武术
杜鹃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