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武术散打运动中的文化缺失

2011-08-15李林海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尚武武德中国武术

李林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论当前武术散打运动中的文化缺失

李林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正视当前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文章旨在分析当前散打运动中的文化缺失,以期为散打运动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借鉴。

散打 武德 礼仪 缺失

散打是传统武术的现代技击表现形式,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相博、手搏、白打、拍张、手战等,在台子上进行徒手搏斗对抗的运动形式,故而又称为“打擂台”。春秋战国时期的“相搏”、“手搏”,明万历年间的“白打”,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明清时期的“擂台”、“打擂台”等等。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散打如同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化的土壤之中,经过上千年的洗礼与熏陶;它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武术技击之术,而是蕴含着极大的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尚武、崇德。

而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昔日的天朝上国面临着各方的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被动的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奥运机制的片面追求下,中国武术面临着失去自我,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已经被“改革”缺少原本属于武术的那种文化内涵;散打具有尚武、崇德文化内涵,这是散打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赋予它具有的特点,可如今的散打运动项目能找到“尚武”、追求技术战术的超越,却很难寻觅到武德的注重。

1 当前武术散打运动中武德、礼仪规范的缺失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礼仪训条,且又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根植于这种环境之中的中国武术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还有庄子的“气”论,“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这也就表明“气”的重要地位,“气”在中国武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就是武术的精髓所在。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崇武与尚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各方面无不贯穿着浓厚的伦理道德,在强调练武与修身相统一的同时体现尚武与崇德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武德是东方文化的一颗明珠,是武术的灵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当然武德的层面在不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具体的要求。如今在武术散打比赛中或者教学、训练中几乎找不到武德的身影,“抱拳礼”也许是最能拿的出来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金牌至上的奖励制度使得中国武术也曾经想走向奥运,可是到头来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在现代散打教学、训练中更加注重的是技术、战术、力量的训练,很少有散打课程中穿插有武德、礼仪规范的教学,更没有师徒名分之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冲击的散打正在向西方的搏击术转化,重“外”空“内”;我们祖上留下来的“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现代散打运动中几乎找不到身影。

根植于农耕文明之中的散打发展到现在,本应该有的仁、义、礼、勇、忠武德现在被流失的甚少;更难得的见到“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现在的散打教学训练几乎完全是按照西方经济体育模式来训练的(在此并不否认科学的训练方法),散打教学只是教会学生一招两式,或许课时一结束也就忘了,对学生来说也就是拿到几个学分的好处,仅此而已;学生们不会或许很少学到散打运动中那些武德和礼仪规范。专业的散打训练追求的是更强、再强,追求的是战胜理念,KO对手,金牌至上的理念;很少会去学一些武德,更多的是如何置对手于死地,“杀机”是专业训练的法宝;可是我们的散打不单单是技术,技术只是一个外壳,而真正的内涵又有几人能学到。长此以往,这也就造就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局面“金牌至上”、“重技术、少内涵”的局面,如果我们再把“内外兼修”、“博大精深”等一些昔日的花魁冠之于散打,我们情何以堪。

我们都知道散打的优势和特点,踢、打、摔、拿等技术都不亚于现在发展形式很好的跆拳道,我们并不是自大,可是现实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昔日的“花郎道”之术现在在世界上发展很好,笔者认为很大原因上就是跆拳道注重礼仪规范、注重“武德”的教育,此外就是跆拳道服装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设、习练者易于接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在不改变散打原有本质的基础上发展散打运动,在注重技术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武德、礼仪规范的学习。

2 当前武术散打运动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武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体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2008年武术被定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愈加引人瞩目。可“重武轻术”倾向,导致伴随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在诸多的武打赛事中,好多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体育运动员经过短期培训登上擂台,比武者按照规定套路来进行比赛,造型漂亮无与伦比,散打运动员只要能打、能挨,战胜对手就是“强者”,离真正的传统武术却越来越远;影视作品把武术引向另一个方向,艺术化的东西成了“真”功夫;拳棒武功推向了世界,武术文化内涵却相对被忽略了。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中医理论和兵法思想的影响,注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可是在现代武术散打比赛中仅仅从一个“抱拳礼”我们能看到多少散打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呢?我们不禁的自问“这就是我们的国粹?

中国武术正走向世界,除了作为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中。诸多海外武术中心不只吸收运动员参加,而且吸引了汉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理解中国武术,必须理解中国文化。散打也一样,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

3 结语

一定的文化环境养育着一定的国度,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在不断进化和演变,但是我们所特有的精神文明中的精华应该是我们要传承和发展下去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中国所特有的武术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继承,并不是单单继承和发展它的外表和躯壳,内涵才是我们要继承的精髓。当前武术散打运动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搞好技术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武德、礼仪规范的教育和培养。

[1]王俊奇.从武术入奥失利引发的文化思考[J].体育学刊,2007(3):14-15.

[2]卢元镇. 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 [J]. 体育科学研究,2005(12):23-24.

[3]谷春雨,冯艳华.武侠文化审视[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27-28.

[4]刘 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25-26.

[5]尹海立. 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12):11-12.

[6]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1-215.

[7]唐 波.散打与跆拳道竞技特征之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8-9.

[8]周直模,樊守政,张芙铭.中国武术散打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19-21.

On the Lack of Culture in Wushu Sanda

Li Linhai
(School of Sport and Art,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ck of culture in Wushu Sanda development today,triesto find some references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anda.

Sanda Wushu morality etiquette lack

G85

A

1004—5643(2011)12—0065—02

李林海(1977~),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尚武武德中国武术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