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思考

2011-08-15刘海科

运动 2011年7期
关键词:武术集体情感

刘海科

(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3)

武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思考

刘海科

(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3)

在武术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本文通过对情感教育的解析,结合武术教学情感教育价值的实际意义,提出在武术教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技巧,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掌握运动技能,正确塑造学生的品格,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术教学;情感教育

1 情感教育解析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所谓情感,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观上的需要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动力,能满足或符合人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高兴、快乐。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沮丧、失望、伤心等。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传统教育中,或者把情感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或者把它等同于德育,结果都不能完全涵盖情感教育的内涵。人的情感机制参与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因此,情感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也不是仅仅局限于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入整个教育理念之中,辐射教育活动全部领域,涉及到全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根本上说,情感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人格内部,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

2 武术教学中情感教育价值的凸现

现代心理学、思维科学以及哲学认识论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实证资料和观念资料,证明人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现为驱动作用。情感既可以有效地激发主体的热情、好奇心、美感等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也可以抑制其积极性,使人稍遇困难便退缩不前;其次,情感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思维创造性得到很好发挥。当一个人对某些知识现象产生强烈的欲望与情感时,容易产生与此相关的想象,其激情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思维创造性也越能得以充分发挥。

虽然武术教育活动是具有技术性的操作过程。但是,不能将其仅仅视为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只注重教育事实的描述、解释,而忽略对教育主体的把握。武术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离开情感层面,武术教育就很难铸造个人的精神和个人的经验世界,也不可能完全实现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教育目标。如果能够合理地调动有导向性质的情感因素,不仅可以使教学活动具有传递知识、技能的功能,而且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个性精神的过程。

教师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往往是自发地对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的制约。教师只有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教学或教育内容,才有可能整体把握教材中已有客观的逻辑联系和隐性的意义真髓,学生也才有可能跟随教师所提供的形式总体触摸或是体验教材内在的隐性意义。也就是说,武术教学过程,不仅是形式的、分析的感受过程,更是意义的、综合的体验过程。武术教育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只是学习的开端,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运动技能,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有运动体验,体验到了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变为个人信念体系的一部分,这样的教育才更有意义。教师应把对教育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用精湛的教学艺术、优美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赏识的目光、完美的示范等情感教学技巧一一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享受,让他们在高涨激情的推动下,借助想象思维的力量,冲破既定程序的约束,在适度的兴奋中逐步习得运动技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在教师的赏识中增强参与的信心,不断焕发前进和挑战的力量,进而达到师生思想上的对流,教育上的共振。

3 武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

3.1 追求角色——地位结构的合理化

武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武术项目繁多、内容丰富,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不同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目前的学校武术教学中“精英教育”意识依然存在,参与兴趣高、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武术教师的关注,一些运动中的“弱势”学生由于被忽视逐渐淡出运动场,由于没有被关怀的体验,只会以冷漠的、厌烦的情绪去对待学习,甚至会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周围的学生。因此,武术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走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允许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各异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对学习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层次的理解,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武术教师要利用一切恰当的时机,不断强调“班级”这一整体团队意识,创建优差生的交流平台,构建合理的情感交流氛围,提倡“不抛弃、不放弃”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到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情感激励所有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技能的学习之中。

唯有注重学生角色——地位的合理化,在教师情感世界里平等善待每一位学生,摒弃“精英教育”意识,解决“999人陪一人读书”的问题,使武术教育面对所有学生,避免角色承担固定化,避免在班级中出现“被使役者”或“被遗忘者”,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武术教育目标的初衷。

3.2 注重感情结构的挖掘

感情结构即具有支持性氛围以激发班级成员的自发行为、敏锐知觉与移情理解。实质上,情感教育在武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视与剥离,正是挖掘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透视情感这一层面,武术教学活动才得以恢复其真实的人的活动的全貌,才有可能追寻教学活动中教育功能的深层机制。

3.2.1 加强集体荣誉感教育 集体荣誉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教育活动恰恰具有培养这种集体荣誉感的功能。武术教育是一项有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武术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的演练等诸多武术活动都需要同学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倡集体荣誉感,并通过开展各种教学竞赛、集体游戏,组织专题辩论赛,实施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强调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营造集体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由于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示进而获得了强烈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之间的交往与协作,使学生彼此之间感到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完成每个技术动作或战术的配合,同时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次成绩的取得都是与他人的帮助和通力合作密不可分的。通过集体的凝聚力,学生自己的心态、行为意向逐渐与集体相吻合,最终被集体所接受,取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从而产生心理与情感的共鸣,获得了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的情感体验。

3.2.2 进行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武术项目所倡导的。例如,在教学中,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述武术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对于教学比赛中的失败者,告诉他们与勇者相逢,虽败犹荣,鼓励他们从头再来,永不放弃;对于运动场上那些技术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在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的同时,更应该给予的是一种永不停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撑;对于专业技术精湛的佼佼者们,坚定地告诉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正视自己的成绩,理论与技术的双赢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3.2.3 积极推进赏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从情感的角度对教学评价优化处理,运用恰当的语言、适当的神态,对同学的点滴进步做出积极的赞赏和肯定,一旦被学生理解,并唤起相应的情感,便会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能够调节其活动——把所获得的价值经验作为价值尺度,调节、改变、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从而创造新的现实。

3.2.4 注重武术欣赏意识的教育 武术欣赏是以武术运动为欣赏对象,它是学生心理体验的一种非身体活动的武术教学过程。有组织地让学生现场观看激烈的散打比赛、精彩的武术表演或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欣赏,再配合教师颇具情感的讲解、分析,提出某一升华学生情感教育的研究主题,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心理体验、联想、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乐趣,自身的情感得以有效的沟通,学生学习武术的欲望和兴趣被充分激发,使武术成为学生内心自发的需要,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在欣赏内容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激烈而不失精彩的各类比赛交织着拼搏与消沉、个人与集体、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矛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培养了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从而引导学生追求理想的人生价值观——真、善、美。

4 结 语

从情感教育入手,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调节师生行为,激发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共鸣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贯穿武术教学始终的情感教育,向学生传达着美的意识、美的观念,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内化和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人的动机和意志,从而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无疑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 1 ]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16,60-62.

[ 2 ] 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1-54.

[ 3 ] 郑希付.普通心理学[ 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 4 ] 郑建岳.高校武术与情感教育[ J ].武术文化导刊,2002(4):70-71.

[ 5 ] 王莉等.赏识教育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4):248.

[ 6 ] 刘卫峰.郑州市“武术、艺术2+1项目”武术类实验运行过程控制的研究[ D ].开封:河南大学,2006.

G852

A

1674-151X(2011)07-13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7.066

投稿日期:2011-01-16

刘海科(1965 ~),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武术集体情感
我为集体献一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