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1-08-15武昌桥关道权

运动 2011年7期
关键词:年龄段比例体育锻炼

武昌桥,关道权

(1.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59;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51)

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武昌桥1,关道权2

(1.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59;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51)

调查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现状,描述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参加人数比例、参加动机、活动项目、活动形式、活动场所和制约因素等的总体情况及年龄段特征,分析高校女教师在业余体育锻炼中的不足及年龄段特征的成因。

业余体育锻炼;现状;年龄段特征;高校女教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中部地区安徽省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12所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在职女教师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女教师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参阅众多的文献资料,设计了包含个人的基本信息、业余生活安排和体育锻炼相关问题在内的《高校教师业余生活安排和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判断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定合格后,在12所院校中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720份(每校60份),在回收的681份中获有效问卷652份。

1.2.2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相应的频数统计,处理结果为分析和说明问题提供数据和图形效果支撑。

1.2.3 推理分析法 调查高校女教师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女性的思想观念、体育需求、体育能力以及高校和社会体育等方面的现状,对调查统计结果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推理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女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参加情况

首先,高校女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较高,绝大多数(85.8%)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比较重要。各年龄段人群认为体育锻炼重要的人数比例依次呈逐步上升趋势;相比之下,40~50和≥50人群认为重要的人数比例要略高于认为比较重要的,30~40和≤30人群认为比较重要的人数比例要明显高于认为比较重要的。其次,≥50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30~40女教师参加的人数比例最低,各年龄段参加的人数比例依次呈“√”型。

分析认为,高校女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中年阶段,会出现体型发胖和体质下降的趋势,因此,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30女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单身阶段,生活自由空间较大,再加上年轻好动,虽说对体育锻炼认识水平不高,但实际参加的人数比例相对不低;≥50女教师的家庭和事业一般已发展到较为稳定和成熟阶段,在子女教养、经济负担和工作压力等方面相对较轻,而且体质下降程度也相对较大,对健康的期望值和重视程度较高,参加的人数比例无疑会偏高;而30~40和40~50的女教师,特别是30~40,在教养子女、家庭事务、经济负担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会比≤30和≥50大得多,因此参加的人数比例会相对偏低。

研究认为,在导致这种行动和认识之间悬差的众多因素中有两点较为突出。首先,中青年女教师身体的健康水平较高,尤其是30岁左右女教师正处于人生健康水平的峰值期,通常情况下没有健康的危机感,再加上部分女教师相对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对参加体育锻炼缺乏积极主动性。其次,高校女教师与其他女性一样,“一方面要像男性一样扮演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承担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责任”,特别是中青年女教师,在学历提高、职称晋升和工作能力提升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较大,这势必成为很多高校女教师客观上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2.2 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参加体育锻炼的每人限选不超过3项)首先主要集中在强身健体、缓解工作压力疲劳、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减肥健美和休闲娱乐上。可见,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这一本质功能得到大多数女教师的认同和选择。人数比例接后的依次是丰富生活、满足体育兴趣和增进交往等。

应该提及的是,部分女教师选择了缓解工作压力疲劳、休闲娱乐、增进交往、磨练意志、适应现代生活和发展个性等作为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不仅反映了高校女教师体育动机的多样性,还体现了高校女教师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水平较高,远远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片面性,体育锻炼的娱乐、文化、调节、磨练和社交等功能也越来越被广大高校女教师所接受。

从不同年龄段看,各年龄段中强身健体和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人数比例依次呈逐步上升趋势,健美减肥的人数比例呈较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各年龄段中缓解工作压力疲劳的人数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休闲娱乐和丰富生活呈先下降后上升,且两种趋势的变化年龄段都出现在≥50,且缓解工作压力疲劳和丰富生活的人数比例在该年龄段的变化幅度较大;≥50的女教师在人数比例较低的几种动机中均为0,体育动机相对集中。

分析认为,上述变化特征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年龄段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中年以后,高校女教师的体质和身体健康水平无疑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同时女性的爱美欲望也会随之而逐渐的削弱。因此,追求身体健康和健康生活习惯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而注重减肥健美的人数比例会相对下降。

2.3 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每人限选不超过2项),首先是散步,接下来是羽毛球、长跑、健身操和乒乓球,再次是交谊舞、篮球和排球,剩下项目的人数比例相对偏小。不难看出,一些相对容易开展、较适合女性活动和满足女性体育需求的,如散步、羽毛球、健身操和长跑等项目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而对于那些新兴时尚的、不易开展和不大适合女性运动的,如网球、篮球、足球、保龄球和武术等项目的人数比例要明显偏低。

从年龄段特征看,各年龄段的人数比例依次呈上升趋势的是散步和民间舞,显下降趋势的有羽毛球、篮球、健美操、游泳和保龄球。另外,部分项目,如长跑、乒乓球、交谊舞和气功,在个别年龄段的人数比例的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分析认为,上述特征主要与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需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和网球等项目对运动负荷较大,对体力和运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年轻女教师参加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年龄大女教师;健身操也因其减肥健美功效较高而受年轻女教师欢迎;而散步、交谊舞、气功和长跑等在运动负荷和体力等方面的要求偏低的项目,年龄大女教师的人数比例就会明显或相对偏高。

2.4 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的活动形式和场所

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以与家人一起、与朋友一起和单独活动为主,而随意搭档、与会员一起和其他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同一年龄段中,≤30女教师与朋友一起活动的人数比例最高,而30~40、40~50和≥50女教师与家人一起活动的人数比例最高;不同年龄段之间,≥50和30~40女教师中与家人一起活动的人数比例偏高,50岁以下女教师随意搭档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50岁以上女教师;相比之下,≥50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和集中。

分析认为,以上特征与各年龄段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实际关系密切。年轻女教师可能因没有成家或成家不久,与外界交往较多,因此与朋友一起的人数比例偏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生活日趋稳定,子女也逐渐长大,与外界交往相对减少,很多家庭全体或部分成员也逐步养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故与家人一起的人数比例也会逐渐上升。30~40女教师家庭孩子的年龄相对偏小,通常在父母的陪同下活动较多;≥50女教师家庭因子女不在身边,不仅是夫妻俩结伴锻炼较多,而且因长期习惯活动形式相对稳定,故随意搭档的人数比例相对偏低;40~50女教师家庭因孩子已上中学或大学而和父母在一起活动的机会偏少,夫妻之间也可能因没有或刚刚摆脱繁重的家庭负担而没有形成结伴锻炼的习惯,故家人一起活动的人数比例较其他年龄段家庭偏低。应该提及的是,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与会员一起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职工,特别是女职工体育协会建设相对薄弱。

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的体育场馆和其他场地,其次是校外其他场地和社会体育场馆。相比之下,在家里和其他场所的人数比例偏低。分析认为,活动场所以校内为主,这与调查显示的有过半女教师住在校内以及高校体育场地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相对较全、多和高关系密切;部分教师选择在校外或家里活动,这可能是与其住在校外或选择项目特殊有关,如调查发现少数女教师因选择了跳绳或哗啦圈等项目而经常在家里锻炼。

从年龄段特征看,≥50女教师随着体质和运动能力的下降多选择了散步,因此,在校内马路等上进行活动较多,也有部分因选择了交谊舞而在社会上的舞场活动;≤30女教师多会因选择了羽毛球和健身操而与朋友一起进入社会营业性场所活动。另外,因高校不再为教师解决住房问题,很多刚成家的年轻教师居住在校外,这也是导致该年龄段教师在校外活动人数比例偏高的重要原因;再有,30~40和40~50女教师多因选择长跑、散步和乒乓球等易于开展和比较普及的项目而就近在校内活动。总体看来,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与其选择的项目、家庭住址以及活动形式等有着直接的关联。

2.5 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和每次活动时间

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周活动次数以1~2次居多,每次活动时间以半小时至1小时为主。应该关注的是,统计还显示,在不考虑运动强度的情况下,参照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中的频度和时间(即每周身体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 30分钟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高校女教师中有49.9%的人达不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高校女教师体育人口比例只达到26.2%,明显低于我国科教文人员2000年的34.3%的体育人口比例。

从不同年龄段看,就每周活动次数而言,≥50女教师每周活动5次以上和≤30、30~40女教师每周活动1~2次的人数比例偏高,40~50女教师不同活动次数中的人数比例较为均衡;从每次活动时间看,30~40女教师每次活动约半小时的人数比例较其他年龄段女教师偏高,其他年龄段女教师在每次活动不同时间的人数比例悬差不大。另外,相比之下,随着年龄的增加,5次以上的人数比例在各年龄段中呈明显上升趋势。

分析认为,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每次活动时间与其余暇时间、每次锻炼强度等有着一定的关系。年轻女教师从事的项目一般运动强度较大,而且每次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周活动次数相对较少; ≥50女教师余暇时间较多,体育锻炼习惯好且每次运动强度偏小,故周活动次数偏多。

2.6 高校女教师业余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

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每人限选不超过3项)最主要是太忙没有时间(53.7%);其次是缺乏毅力怕吃苦、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缺乏组织指导、缺少运动伙伴和缺乏场地器材;再后是无擅长运动项目、对体育没兴趣和周边氛围差;最后是体质运动能力差、其他原因和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没有制约因素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总体看来,高校女教师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既与个人的体育观念、体育兴趣和意志力等主观因素有关,又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学校和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相对不足、学校和社会的组织和指导不够等客观事实相关联。

从不同年龄段看,在总体比例最高的太忙没时间上,30~40和40~50女教师表现较为突出,≥50女教师的人数比例最低且不到总体比例的1/2;在缺乏毅力怕吃苦和缺少运动伙伴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各年龄段的人数比例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30~40女教师在太忙没时间、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缺乏组织指导和无擅长运动项目等方面的人数比例最高;≤30女教师在太忙没时间、缺乏毅力怕吃苦、缺少运动伙伴、缺乏场地器材、对体育没兴趣和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等中的人数比例偏高;40~50女教师除在太忙没时间中的人数比例较为突出,在其他因素的人数比例表现相对一般,特别是较≤30和30~40女教师的人数比例偏低。相比之下,≥50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较小,但在缺乏组织指导、无擅长运动项目和周边氛围差等因素上表现较为突出。上述特征与不同年龄段女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实际、体育能力和习惯、身体健康程度以及体育锻炼认识水平等关系较为密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高校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人数比例为85.8%,而参加的人数比例只有52.5%,体育人口比例为26.2%;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太忙没有时间、缺乏毅力怕吃苦、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缺乏组织指导、缺少运动伙伴和缺乏场地器材等。

3.1.2 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主要表现为强身健体、缓解工作压力疲劳、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减肥健美和休闲娱乐等;锻炼项目主要是散步、羽毛球、长跑、健身操和乒乓球等;活动形式主要是与家人一起、与朋友一起和单独活动,活动地点以在校内的场所为主。

3.1.3 高校女教师因受自身的体育观念和需求、生活和工作实际、体育能力和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参加比例、参加动机、锻炼项目、活动形式、活动场所、周活动次数和每次活动时间等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年龄段特征。

3.2 建 议

3.2.1 高校应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和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引导女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提升“终身体育”意识,并在余暇时间主动并合理安排和参加体育锻炼。

3.2.2 高校应由工会和体委联合成立一个专门部门负责教职工业余体育文化工作,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职工体育活动,并切实关注中青年女教师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和老年女教师体育锻炼的组织指导问题。

3.2.3 高校工会,特别是女工委,应在增加社会关爱,实现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分一半家务给男性,分一半权利给女性”的口号上多做工作,使女教师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3.2.4 高校应合理利用现有的较为丰富的体育资源,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放体育场馆,并鼓励体育教师参与组织指导,以缓解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不足和缺少组织指导的问题。

[ 1 ] 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 [ 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45-47.

[ 2 ] 李可基,张宝慧.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关于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及措施的分析与比较[ J ].体育科学,2003,23(1):91-95.

[ 3 ] 赵睿.高校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96-1098.

[ 4 ] 赵琦.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以浙江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为个案的比较研究[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94-98.

[ 5 ] 闻勇,李宁.什么是体育生活方式[ J ].当代教育科学,2006,21(12):62-63.

[ 6 ] 李瑜,殷超.普通高校女性高级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7):95-97.

[ 7 ] 陈虹.中国城市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5(2):12-16.

[ 8 ]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0-61.

[ 9 ]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2.

G807.4

A

1674-151X(2011)07-08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7.040

猜你喜欢

年龄段比例体育锻炼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人体比例知多少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组成比例三法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