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8例分析

2011-08-13王元辉张蕾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4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丹红稳定型

王元辉 张蕾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血小板粘附引起的。造影证实1/3以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缺血区的血管内有导致部分闭塞的血栓,由于造影时可能难于辨认血栓,报道的发生率可能偏低。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大约30%的不稳定性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临床上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有时难以奏效,而西药治疗特别是硝酸酯类药物副作用较大,如头痛、血压下降、反射性的心动过速等。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开窍止痛、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能有效的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以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经临床疗效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以来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8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的诊断标准[1]。治疗组52例,男32例(占61.5%),女20例(占38.5%),平均年龄70.5岁,病程3~9年,其中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压24例,室性心律失常10例。对照组56例,男39例(占69.6%),女17例(占30.4%),平均年龄69.8岁,病程2~8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0例,室性心律失常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较性。排除3级高血压病、心肌梗死,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52例按常规方法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注射液2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3~4 h内静脉滴注,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辛伐他丁常规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济南步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2 h内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

1.3 评定标准

1.3.1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同等劳力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80%。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不足50%。

1.3.2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段恢复大于0.1 mV或ST段恢复正常;有效: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或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无改善;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由直立T波变平坦,或平坦T波转为倒置。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心电图ST的变化,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他副作用。

2 临床疗效观察

2.1 临床症状 治疗组用药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电图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均有改善状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的比较(例)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无过敏反应及明显不适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血小板黏附引起的。造影证实1/3以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缺血区的血管内有导致部分闭塞的血栓,由于造影时可能难于辨认血栓,报道的发生率可能偏低。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大约30%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

丹红注射液是用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具有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可能是多途径的,抑制ADP诱发通道,抑制TXB2系统或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等。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GPⅡb/Ⅲa受体的激活,从而减少血小板的凝集,有效改善心脑血流[1]。

本组病例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心肌缺血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并且血液黏稠度降低,未见出血并发症,用药后血糖、血脂及凝血系统未见改变,也无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使用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1]邓芳,胡长林,谢运兰.步长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中医杂志,2006,47(10):725.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丹红稳定型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