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0例临床及诊断分析

2011-08-13李红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4期
关键词:黄疸胆汁肝功能

李红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瘀积性肝病,临床较少见,在世界各地分布差异较大,尤以北欧及英国北部发病率最高,非洲最低,在我国尚无统计资料,伴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及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的加深,我国对该病的报道也逐渐增多。现对我院确诊的30例PBC患者作一临床分析,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皆为2005~2010年本院登记住院患者,均为女性,确诊时年龄43~69岁,确诊平均年龄58.1岁,发病到确诊时间约10月到11年,平均5.7年。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PBC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症状:瘙痒 27例,占 90%,乏21例,占70%,纳差21例,占70%,尿黄27例,占90%,黑便3例,占10%;体征:黄疸30例,占100%,腹水15例,占50%,蜘蛛痣18例,占60%,肝性脑病9例,占30%。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常规实验室检测 10例患者均有血清r-GT和ALP的升高,而血清ALT和AST多为轻重度升高,一般不超过上限的5倍,仅有1例ALT/AST为586/956;30例患者有15例总胆红素不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其中有8例以腹水就诊,1例以肝性脑病、1例以脾大就诊;大部分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详见表1)。

表1 PBC患者的实验室检测(±s)

表1 PBC患者的实验室检测(±s)

检查指标 实验室检测值 正常参考值总胆红素6.01±1.95 274.1±329.7 0~17.1直胆红素 170.2±199.7 0~6.5白蛋白 29.3±6.5 35~60球胆白 40.0±9.9 25~35 ALT 120.0±167.8 0~50 AST 214.1±271.5 0~50 r-GT 211.2±176.3 60~130 ALP 405.4±399.7 70~150总胆固醇

1.3.2 免疫学检测 ANA阳性18例,阳性率60%,AMA检查18例,15例阳性,阳性率83%,AMA-M2检查30例皆为阳性。

1.4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30例皆为肝硬化,其中15例有腹水,其中3例有胸水,22例有脾大。

1.5 治疗与转归 本组病例早期皆给予甘利欣、茵枝黄等一般保肝退黄治疗,入我院后有25例给予优思氟(进口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12例并用激素,11例符合肝硬化child-plug分级c级,9例死亡,2例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另有19例符合child-plug分级B级,经治疗后好转出院。

2 讨论

PBC好发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50岁左右,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和黄疸、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仅有肝功能异常而无任何症状,本病过去视为罕见,主要是因为对其认识不够,临床上长期误诊为其他疾病,本组病例从起病到确诊最早的为10个月,最迟的为11年,平均长达5.7年,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①本病在我国较少见,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认识,当发现TBIL、ALT升高时,只考虑常见病,盲目地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②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诊断思路狭窄,缺乏综合分析,未能全面细致的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如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各种肝硬化的鉴别。本组有5例长期在外院以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治疗。③基层医院检测条件受限,也是造成误诊或漏诊的一个方面。

自出现AMA的免荧荧光测定方法及后来的ELISA测定法,因其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90% ~95%,使本病的诊断容易确定而使诊断例数增加,虽然ALP及GGT增高具有很好的提示诊断的价值,AMA-M2阳性具有确诊的价值[1,2],但临床上如未考虑到此病,不去作这些检查,就会使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乃至治疗,有时虽已见到GGT的增高,只以为是慢性肝炎所致,未进行有关胆汁瘀积及AMA的检查,以致拖延诊断,耽误治疗。一般来讲,PBC自然史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AMA阳性(或M2),肝功能正常,无症状。②AMA阳性(或M2),肝功能异常(特别是ALP),无症状。③出现慢性瘀胆的临床表现。④并发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说,从无症状到有症状,平均约6 m8年,或更长,从有症状到死亡,约8 m10年;本组4例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最长的11年,最短的仅仅5年,PBC虽无有效治疗,但如能做到临床早期诊断(发病4年以内)则有可能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对于肝功能受损、高球胆白血症,高GGT血症等要高度怀疑本病,及时检测AMA-M2可帮助确诊,必要时可作肝活检,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PBC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早期发现可予熊去氧胆酸治疗,本组8例患者应用此药,6例取得良好效果。有人认为本病在某些患者预后较差,而在某些患者预后较好,可能与某些患者的遗传素质有关[3]。

[1]夏德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见: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89-1691.

[2]梁扩寰,李绍白.门静脉高压症.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9-45.

[3]Nakan T,Inoue K,Hirohara J,et al.Long-term pro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in Japan and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stage progression in asymptomatic PBC(A-PBC)Hepatol Res,2002,22:250-260.

猜你喜欢

黄疸胆汁肝功能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