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市农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现状分析1)

2011-06-02许虹波郑宁宇杨舒蕙周慧娇

护理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慢性病因素

温 烨,许虹波,郑宁宇,杨舒蕙,周慧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病已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以及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人群整体健康水平[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备受关注。目前比较明确的生活方式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酗酒)、不合理膳食、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与活动、精神紧张与心理适应不良等。为了解温州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于2010年3月—4月对温州市农村居民进行了调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以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温州地区中随机抽取6个区(县),6个区(县)中随机抽取1个镇,再从中抽取2个村,每村按户主花名册进行系统抽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95%。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经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经过统一培训的调研员持调查问卷入户,进行一对一的询问调查。调查内容:①被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宗教信仰、是否患有慢性病等。②被调查者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信念、行为的状况,主要包括饮食和运动两个层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温州市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分析背景数据的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95人,男 43人(45.3%),女52人(54.7%);年龄 18岁~79岁(42.33岁±14.73岁);19人(20.0%)在家务农,23人(24.2%)外出打工,18人(18.9%)外出经商,13人(13.7%)在家做家务,22人(23.2%)从事其他行业;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者 11人(11.6%),500元~1 000元者19人(20.0%),1 001元~2 000元者36人(37.9%),2 000元以上者29人(30.5%);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居多,有60人(63.2%),主干家庭 24人(25.3%),独居5人(5.3%),其他家庭结构6人(6.3%);无宗教信仰35人(36.8%),有宗教信仰60人(63.2%);未患慢性病69人(72.6%),患有慢性病26人(27.4%)。

2.2 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信念、行为状况 20个知识相关问题得分显示,健康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0.0%;8个态度相关问题得分显示,健康态度正确率58.9%;26个行为相关问题得分显示,健康行为总体形成率为53.7%。

2.3 不同一般资料组别间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一般资料组别间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

2.4 改变不合理饮食习惯的制约因素 33.7%的人没有决心和毅力,32.6%的人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61.6%的人由于工作及家务繁忙的缘故,16.8%的人因为工作需要身不由己,41.1%的人认为没有专业的指导所致,8.4%的人由于其他原因导致。

2.5 影响运动的制约因素 有33.7%的人缺乏爱好,18.9%的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13.7%的人认为自身身体健康不需要或身体条件不允许,71.6%的人由于工作或家务忙没有时间,24.2%的人认为是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所致,9.5%的人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

3 讨论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与膳食不平衡和身体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全国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2]。而这些慢性病的发生都与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根据文献报道,生活方式疾病的成因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0%[3]。因此,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作为控制慢性病的重点工作。

3.1 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信念、行为现状 调查显示: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居民知识知晓率低、健康行为形成率差、态度错误率高。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缺乏相关健康知识教育,自身健康生活意识淡漠以及行为方式不合理,并以此形成了不良生活方式。而这些潜在因素最终将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3.2 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状况的相关因素

3.2.1 年龄因素 本研究显示,不同年龄层次在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存在差异。青、中年人相对而言有较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而老年人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较少。并且,由于长期以来受旧观念的影响,某些错误的认识早已在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这些因素直接造成青年、中年、老年人在知识知晓方面的差异。有关部门在开展知识宣传教育的时候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以便老年人能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

3.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本研究表明,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在知识知晓方面存在差异,患有慢性病居民的知识得分明显高于未患病者。这可能与未患慢性病的居民通常会存有侥幸心理,长期缺乏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知识,且缺少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有关。所以,应加强健康知识普及,多渠道、多方式地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3.2.3 职业因素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在知识知晓方面有差异。在家务农、做家务者由于农务、家务繁忙,缺少时间,缺乏主动关注知识的意愿导致知识获取减少;外出经商、打工者接触的事物相对较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较多,所以对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多。卫生行政部门应全面地普及健康知识,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使每个居民能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知识。

3.2.4 收入状况 不同的经济收入也影响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无论是电视、报刊还是网络,任何一种与外界沟通交流、获取知识的方式都需要经济的支持。低收入者往往很少将收入用于除日常生活以外的开支,高收入者在已经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会适当丰富精神生活,因此这就造成了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差异。经济条件还可影响不合理饮食习惯的改变,制约人们参加运动锻炼。领导者应关注造成收入差异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尽量缩小收入差距,以保证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能获取相同的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有能力改变饮食习惯,参加运动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影响健康生活方式态度状况的相关因素 慢性病的有无影响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慢性病者的健康态度正确率明显高于无慢性病者。由于慢性病对日常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患病者通常会有较强的自身健康意识,这可能是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应提高其健康生活意识,协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3.4 影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状况的相关因素 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在行为上有差异。由于男性有吸烟、饮酒的习惯,平时所承受的压力大且熬夜工作的次数相对较多,致使在行为得分上与女性有差异。长期以来,女性在家庭中都担任着照顾者的角色,她们一般较男性擅长照顾自己及家人的健康[4]。所以,女性较男性有更高的正确行为形成率。

3.5 不良生活方式的制约因素 由于个人意志、兴趣爱好、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工作任务繁重、缺乏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等因素造成了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产生。因此,为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在未来工作中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供相关技术指导,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人们的兴趣爱好,增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信心[5]。在具体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农村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活动[6]。同时,知识一定要全面,避免片面认识,随时随地开展健康教育。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温州市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得到的数据只代表了温州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现状,只为当地卫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另外,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只涉及一部分,还有待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白玥.我国公众健康知识和健康教育模式需求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9):701-703.

[2]卫办疾控发,[2007]189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2007—2015年)[S].2008-04-08.

[3]王镭,王汉亮.生活方式疾病防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7.

[4]邝惠容,黄洁贞,李海英,等.澳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06-308.

[5]李美华.城镇农村人群高血压病知识普及情况调查[J].家庭护士,2008,6(9B):2358-2359.

[6]李欣,李广地.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8):77.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慢性病因素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解石三大因素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