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薄磨耗层力学特性分析

2011-05-22

山西建筑 2011年20期
关键词:加铺结构层薄层

袁 伟

超薄磨耗层起源于法国,是一种新型的路面养护材料,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可以延长路面寿命、改善行驶质量、校正表面缺陷、提高安全特性、减小噪声、增加路面强度等路面功能的表面层。超薄磨耗层适用于路面较平整、辙槽深度小于10 mm,无结构性破坏的公路,也适用于新建公路的磨耗层,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超薄磨耗层一般厚度为15 mm~25 mm,混合料可选用断级配SMA-10,SAC-10或粗级配ACG-10等。结合料宜用改性沥青或掺入其他添加剂,以提高超薄磨耗层的水稳性。由于厚度比较薄,沥青混合料的粒径比较小,同时又要求有较好的构造深度、抗滑性能和密实性能,故应合理选择集料、沥青材料和级配类型。

1 力学分析

1.1 模型条件

要使超薄层充分发挥其作用,还要保证它与原路面具有良好的粘结,要达到此目的,对于厚度只有15 mm~25 mm的磨耗层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对层底应力、应变、弯沉值大小进行计算,以获得可靠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连接层,接下来就对磨耗层的层底拉应力与弯沉进行简单的计算,本研究的假设条件如下:

1)弹性层状体系;2)BZZ-100标准荷载;3)路面在常温20℃;4)假设行车速度为60 km/h~120 km/h。

在上述情况下,磨耗层的铺筑厚度分别在0 cm,1.5 cm,2.5 cm,4.0 cm时进行层底应力的计算,采用SHELL公司的沥青路面力学软件BISAR3.0进行计算。初拟的结构层见表1。

表1 初拟结构层

软件计算时采用以下模型:即X轴为行车方向,Y轴与车轴平行,Z轴垂直于X,Y轴的平面,车轴中心为原点,见图1。

1.2 分析内容

经过计算可得到以下几种关系:

1)当采用超薄层加铺厚度为1.5 cm,2.5 cm时,用软件可以得到路面两车轴中心(即原点)各层层底的弯沉值,将两种路面的层底弯沉绘入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趋势是相同的,可知路面的最大弯沉值不是出现在路面顶,而是出现在路面稍下处,因此此处在设计时应注意。

2)当分别加铺 0.0 cm,1.5 cm,2.5 cm,4.0 cm 的混合料时,在标准荷载下,其路表弯沉值发生了如图3所示的变化。由图3可看出,随着加铺层厚度的增加,路表的弯沉值不断减小,按照此推断为减小弯沉,应该采用较厚的加铺层,但这样不但不经济而且自重的增加会造成原路面压应力过大,所以应找个平衡点,这对于超薄磨耗层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3)在标准荷载下,假定磨耗层的摊铺厚度为1.5 cm,分别对轮底、轮中两个位置应力随深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可得到图4,图5。

对比图4,图5可以得出在车轮底部(路表)X,Y,Z轴三个方向均表现出较大的压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应力逐渐减小,X,Y方向从压应力转变为拉应力,但是从深度可以看出超薄层底部在三个方向均表现出压应力,因此,超薄层包括粘结层在内应主要考虑其抗压能力,抗拉性指标要求可以小些。

另外,在图4,图5中深度达到0.2 m时X,Y轴方向(除了轮中Y方向)均表现出较大的拉应力,而在这个深度恰好是半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的抗拉性差容易产生裂缝发生水损害,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通过改变厚度,使半刚性基层避免出现大的拉应力,而使其受压。

4)为了研究采用不同的加铺厚度对薄层底、原路面下轮中间X,Y两个方向的应力变化,作了如下计算,在标准荷载下,当采用的加铺厚度为 0.0 cm,1.5 cm,2.5 cm,4.0 cm 时用软件计算超薄磨耗层下及原路面第一层的应力,如图6,图7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不加薄层时表面表现出很大的压应力,当加上磨耗层时薄层下的应力大幅变小,且X,Y方向随加铺厚度的增加应力相差不大且上下幅度不大,X方向压应力有减小的趋势,而Y方向压应力有增大的趋势。

图7中Y方向的压应力要大于X方向的应力,且两个方向压应力随摊铺厚度的增加都表现出减小的趋势。这种趋势最终会导致薄层内产生拉应力,因此加铺厚度不能太大,以免拉应力过大产生裂缝。

2 结语

通过使用BISAR软件进行简单的应力应变计算,同时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发现了如下规律:

1)路面的最大弯沉值不是出现在路面而是出现在路表稍下处。2)随着加铺层厚度的增加,路表弯沉值不断减小。3)当加铺厚度为1.5 cm时薄层内并未出现拉应力,最大的拉应力出现在大致2.0 cm处,因此在设计时应加强这层的抗拉强度设计。4)随着加铺层厚的增加,薄层下X,Y方向的应力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原路面第一层下两方向应力有相同的变化趋势。5)另外有研究表明各结构层的拉应力值随荷载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当超限160%,其值大约是标准轴载作用下的2倍多,因此,为避免路面发生过早的破坏,应限制超载现象。以上分析均是在标准荷载、特定结构层情况下得出的,普遍性还有待于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以期待为超薄层结构的研究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1]李 浩,张旭晨,曾 艳.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凝土力学特性与疲劳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09,4(29):203-206.

[2]于庆革,田新宇,舒 跃.浅谈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凝土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公路,2010(10):233-236.

[3]薛国胜,牛玺荣.公路沥青路面的再思考和展望[J].山西交通科技,2010(3):10-13.

[4]王旭东,许志鸿,李美江,等.超薄层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2004.

[5]王 林,张西斌,房建国.嵌挤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抗滑磨耗层的设计方法[J].华东公路,2001(2):59-63.

[6]黄 文,许志鸿.薄层沥青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分析[J].华东公路,2003,145(6):89-92.

猜你喜欢

加铺结构层薄层
城市道路路面石灰土结构层设计合理性的分析
道路结构层整体抬高加固方案在S20大修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
基于疲劳寿命的高模量材料结构层适用性研究
维药芹菜根的薄层鉴别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防排水结构层对铁路基床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芪参清幽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
碎石化旧水泥路面上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应力分析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工程中的节能实践及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