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山市两馆一宫方案设计

2011-05-22陈宇青黄志明

山西建筑 2011年20期
关键词:建筑群中轴线体量

陈宇青 曾 琳 黄志明

1 概况解读

鹤山市新城市中心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位于鹤山市新城市中心区,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鹤山市城区总体规划》而确立的未来城区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规划用地面积16.29 hm2。其中公共图书馆、综合艺术馆、影剧院、科技馆、博物馆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核心的6个公共文化建筑。本项目“两馆一宫”是总体规划的首期工程。由南至北依次规划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及博物馆,项目总用地面积 2.73 hm2,总建筑面积36 000 m2,建筑物层数3层~4层,每个场馆的建筑面积均为12 000 m2。根据规划要求,三个建筑首层应设置通道,整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区明确,建筑风格与景观应统一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与文化广场尺度协调。解读一:这组建筑处在新城市中心区中轴线的一侧,地理位置十分敏感,承担着围合出城市中心主轴线的首要功能。因此,适度的“整合”有助于提升整个中心区的整体气势,并能把各个文化建筑的内在文化性统一起来。解读二:三组建筑作为文化的容器在某种程度上是提供一个个能承载信息传播的空间场所,结合城市的山水景观格局促成了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分解”,市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亲近自然、愉悦身心。解读三:作为鹤山市的重点文化项目,“两馆一宫”应能体现时代精神和岭南文化特色,成为整个城市标志性的文化体。

2 文化长卷——建筑的文化属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形态、历史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遵循着人类文明进步规律而不断发展变迁。“两馆一宫”方案以文化长卷为设计主题,以地景建筑的处理方式,传达出对岭南大地特征的创造性表达,绵延的长卷铺展开来,整个建筑群展示了城市作为文化载体的气魄。

3 建筑景观化

建筑设计试图打破建筑与景观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藩篱,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当中,甚至于将建筑作为景观的一部分,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完成功能的分割。

首先在体量上进行整合,三馆合一形成整体,在靠近府前路和鹤山大道两侧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同时根据各个馆自身功能将整体进行分解,形成大小呼应的体量对比,从南至北分别布置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及博物馆。在西侧靠近城市中轴线部分延续北部山水格局,形成延绵不绝的山水意趣。青少年活动中心体量变化丰富,充满科技感;公共图书馆以书本的文化意象,矗立在整体肌理的中部,和谐而主题鲜明;博物馆更是以一个带有浮雕图案的方盒子潜在绵延起伏的场景中。三馆有着整体的外部轮廓,并保持文化建筑自身特有的空间趣味,在靠近中轴线一侧设置层层叠叠的山水意向,屋顶绿化绵延起伏,高低错落,将山体景观引入建筑群内部,体量适当分解并局部连通,公共空间界定清晰、内外有别、动静相宜,巧妙完成了由城市中轴线广场到室内空间的多层次过渡。

建筑不但向参观者提供了丰富的三维造型,而且还提供场地内差异很大的空间体验。在景观部分草坡、台地都以雕塑感的形式存在,加强了建筑的动态特征。由于三个建筑使整体互相配合,呈现多维度的空间形态,因此为城市干道和中轴线提供了步移景异的空间形式。此外屋面与墙面一起通过斜面造型、绿化屋顶平台为周围CBD区高层区域提供了屋顶作为第五立面的丰富效果。由高处俯瞰到一个起伏的绿州,在夜景的处理上,通过多层次的照明处理更可以为中轴线营造热烈隆重的节日色彩。

4 空间的层次

在方案中我们要创造一种属于文化建筑特有的空间场所,三馆建筑相互依存,整体强调共生之态围合之势。建筑群犹如一块高低起伏、开放的城市绿毯,屋面成为城市公共场所,为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见图1)。从建筑角度来看,建筑群通过南北向层层铺开的带状起伏景观,营造了东西方向高低错落的室外空间;从室内角度来看,南北向铺开的带状肌理通过错位和缝隙进一步在营造多变的内部空间,各种空间在光与影的衬托下改善了室内的气候条件,并呈现岭南建筑的传统意趣。建筑群幻化成一个自在生成的系统,各种活动在各个标高层面自然的展开,有人探寻科技奥妙,有人潜心阅读,有人林间漫步,有人观赏文物,同一个场所营造了无限可能,为城市提供了弹性的舞台。建筑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屋面景观,视觉效果随着游客拾级而上,在坡屋面的行走而缓缓展开,高处既可以远望群山,体会城市中轴线的舒缓大气,同时可俯瞰建筑群自身所营造的富于变化的立体画卷,山影水景、广场院落,空间的体验成为市民对这一建筑群的最突出印象。

5 大地化景观

基于“大地景观”的设计主题,采用台地、坡地的手法因地制宜地与建筑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绿地、水景及满足功能的广场、院落相互穿插、渗透,建筑本身已经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绿化、草坡、水体、台阶等景观元素在不同标高展示出来,整个方案呈现出一种动态和谐之美。

景观由三大空间构成:1)功能明确的集散空间。场地人流主要来自西侧中轴线和横向通廊,各个场馆的主入口广场紧靠这两侧设置,并且相互错位,避免单调和重复,主要用于满足人流的集散。这些入口开放空间由大方精美的铺装协调统一,方向性的网格及地灯具有强指引性,引导人流到达各功能场所。西面为车行及人流辅助入口,方便和城市的联系。2)四通八达的共享平台。从地面到山体、再到各个层面的标高,相互间通过坡道、踏步衔接,在不同标高面形成共享平台,休息之余通过这里和周围其他功能进行衔接。3)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空间。通过台地和自然坡地相结合的手法,弱化了建筑主体部分的高差,丰富了各个层次的视觉效果,使得建筑实体与绿化相互融合,实现自然的过渡。

6 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见图2。1)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应体现青少年轻松活泼的特点。建筑体量通过建筑屋顶的高低错落,展现出独特的空间意趣,巨大的尺度在南侧被分解,在雕塑感的体量下不失灵动之势,限定出层次丰富的中庭、景观空间,外部视觉界面富于力度之美,营造出高山流水般的山水意境。屋顶上设置的大大小小的球形采光口,更是增加了整个建筑的活力。整个空间流线以球幕电影中厅为整栋建筑中心,参观者从城市中轴线广场上跨过充满气泡的梦幻水池,即可进入球形中厅空间,屋顶大大小小的球形采光口、具有岭南意趣的小天井在室内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2)图书馆——书韵。在总体功能设计上将图书馆功能进行分解,形成大小呼应的体量对比。建筑竖向的不规则分割形成多变的线条演绎图书馆书籍的感觉,立面上根据室内采光需要控制竖向的尺度,凹入的窗体避免太阳光的直射,获得间接采光。竖向的不规则肌理进而控制整个建筑外墙的节奏,形体的变幻和立面书韵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参观者绕过水池,拾级而上,弧形的玻璃幕墙将人流自然的引导进入图书馆门庭,并主要通过建筑中部的弧形楼梯联系上下,外墙书籍形式的开窗方式和小尺度天井在室内营造了特有的文化韵味。3)博物馆。博物馆临山而筑,建筑设计成镶嵌在山体的容器,表面厚重开小窗,并印有浮雕纹样。建筑同时设置室外展场,室内外展场相互辉映,建筑本身就像是一个展品,和室外展品一起面向城市中轴线,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建筑内部功能围绕通高门厅在西、北两侧展开,东、南侧通过中厅可以俯瞰整个城市中轴线。

7 结语

在方案设计中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即文化建筑的复合性和文化建筑的景观化,努力尝试新的文化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方法,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建筑新风貌。

[1]邓亚楠.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浅谈[J].山西建筑,2010,36(5):62-63.

猜你喜欢

建筑群中轴线体量
北京“实景三维中轴线”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超长无缝钢结构在超大体量工程中的应用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打造体量感的裤装2016春夏女裤流行前瞻
导语:小体量的大道理
高层建筑群绕流风场的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