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思考

2011-05-17柯平李健

现代情报 2011年1期

柯平 李健

〔摘 要〕立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未来发展进行思考,提出若干建议,主要包括:研究、遵循专业教育规律,充分面向职业,加强学科专业指导,修订、执行专业规范,重视学科专业评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01.001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1-0003-05

Thinking on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Ke Ping1 Li Jian2

(1.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The suggestions consists of researching and following professional rules of education,adequate facing to the library profession,strengthening disciplines guidance,amendment and executing of professional norm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discipline evaluation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library profession;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1 现状回顾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诞生于1920年,已经走过了风雨兼程的90年。图书馆学教育从无到有,到目前共计50所院校及图书馆设置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点,以专科为起点,最高至博士后流动站。从表1可见,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办学层次不断完善,各个层次办学点的数量和结构日趋合理。总体发展形势良好。

王子舟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分为3个时期:1920-1949年的初创及确立期;1950-1977年的转变起伏期;1978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期[2]。实际上,改革开放30年来,图书馆学教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随着教育部高教司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图书馆学教育开始了新的改革发展,以此为分水岭,前一阶段主要是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面向社会开拓图书馆学的教育的外延;后一阶段主要是调整深化,在I-School运动影响与回归图书馆的冲突中,面向职业寻求图书馆学教育的恰当定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后一阶段我国图书馆学高层次教育特别是硕士层次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见图1。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价值更加凸显,图书馆学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学专业开始受到社会更高层面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专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3]。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思考新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走向,共同为图书馆学教育提供发展的思路是所有图书馆事业的从业者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 研究和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办好任何一个专业,首先必须研究专业教育规律,并尊重专业教育规律,严格按规律办学。

教育的根本规律是,教育本身是一个长效机制而不是一个短期效应。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和市场有关系,但是不能简单地对接,如果说市场需要什么就立刻提供什么,那么专业教育随时都要改变,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好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十年、几十年的时间,人才培养需要积累,教育需要积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满足信息需求的人才,图书馆学专业过去的有些教育方式盲目迎合市场,是短视的行为。例如,图书馆学专业在遭遇市场不景气时,采取了改名、换系等改革措施,表面看取得了“突围式”进展,实质上对专业发展造成了阻滞作用。今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

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把教育培养的学生比喻成产品,笔者认为这样的提法欠妥当。学生既是“产品”,又不是“产品”。说我们的学生是“产品”,是指任何专业培养都要符合教育的适应性原理,即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培养的学生也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说我们的学生不是“产品”,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生产产品,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能力素质、业务技能、个性自由等方面。“教育为社会输送适销对路产品”的观念实际上只是片面地强调业务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只能应付短期的业务工作,无法适应事业的长期发展。

在2006年10月武汉会议上,柯平就提出要研究图书馆学教育规律。笔者认为,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新的形势而不断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实现机制既是前瞻的,也是务实的。图书馆学教育要发展必须面向未来,具有战略意识,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宏观指导下,制定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既要确定图书馆学教育的远期发展目标,也要有短期的行动计划,眼下亟待制定《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在开展专业教育时,也必须注重长远效应,重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必须坚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方向和思想。办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以巩固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以一级学科为目标,推进学科建设,发展学科体系,实现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双向互动。第二,以培养优秀的学生和优良的学风为目标。人才培养需要有长远的目光,优秀的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第三,注重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要加大投入,打造合理的教师梯队,优秀的教师队伍。这三点都需要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3 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与职业规律相适应。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专业教育因而必须循序渐进,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树立不同的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教育体系,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

除此之外,不同学科的教育应有不同的职业面向。我国大学按照文、理、工进行划分,“文”包含了人文和社科,相比之下,社科类专业比人文类专业的职业面向更强烈些。图书馆学专业属于社会科学,应强调其面向职业的特性,加强学生的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是人生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正确的人生观决定正确的职业观。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这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完成的,一门就业指导课也无法完全胜任,更需要通过专业课传达给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严格的职业操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图书馆职业的特性,对图书馆职业意义有所认识,能客观评价职业价值。其次,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形势,帮助他们形成理性的职业期望,合理选择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第三,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图书馆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其在未来从业过程中发展阶段进行合理规划,辅助他们的职业发展。

随着整个文化事业的兴盛,特别是自1998年“中国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2002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文化举措启动实施以来,图书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沿海、东部等地区的图书馆发展形势喜人,急需专业人才。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图书馆就职的比例多年来始终徘徊在40%左右[4],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与社会需求极不相称。这既有社会竞争加剧,就业竞争压力普遍加大的因素,也缘于一些情报学专业和更多的非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逐渐青睐图书馆工作。总体上反映出图书馆职业的竞争格局加剧的就业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学教育必须以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为导向。正如《数字时代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所提出的“图书情报档案类教育变革要以职业的变化为导引,以职业需求的变化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实现对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信息资源管理职业的支持为目标。[5]”对于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而言,其核心职业竞争力在于对信息、知识的敏感,即潜在思维的信息意识和主要基于实践操作的信息能力两个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可以为知识的不断更新、业务技能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将是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独具的专业优势,将会在不只一次的就业竞争中突显其重要作用。由信息的加工处理、综合利用及高效传递等环节组成的信息能力的打造是图书馆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同时也贯穿于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和从业成长等职业活动之中,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4 加强学科专业指导

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需要专门指导以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一贯重视学科专业指导,目前有3个(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成立之中)专门的学科专业指导机构对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指导。

4.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以下简称学科评议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的学术性工作组织,依照授学位的学科门类,按一级学科或相近几个一级学科设立若干个评议组进行工作,每个组由该学科专家组成,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指导、审核、监督、研究和咨询等工作。其主要任务包括: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要求,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供咨询或提出建议;对新增、调整和撤销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学科进行评议,提出审核意见;对调整和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学科目录进行研究,提出意见或建议;参加质量检查和监督,对本学科领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工作提供咨询或提出建议;承担国际交流中学位相互认可及评价等专项咨询工作[6]。学科评议组的工作重心是学位点的相关管理工作,对学科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导较少。

4.2 教育部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是帮助教育部从宏观上管理教学工作的助手,教指委要为教育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咨询的意见和建议。高等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都由各教指委员加以研究和解决。教指委还负责具体指导高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实现高校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而且教指委肩负着培养青年教师,打造高校教师队伍的历史重任,承担着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但教指委主要负责本科教育,对研究生教育较少涉及。

4.3 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学术研究委员会下属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分委员会因为学术研究委员会负责全国范围内图书馆学学术研究活动的规划、指导、协调、组织,作为其下设的专业委员会之一,其前身是图书馆学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更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分委员会也是学术团体,工作重点与学术研究更紧密,主要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

4.4 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

国务院学位办新批准设立19个专业学位,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是其中之一。最近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办学点正在审批之中,为指导今后的专业学位教学,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正在成立中。

这些委员会在其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对图书馆学教育的指导作用。在今后,还必须不断强化,让它们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其一,需要加强上述组织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图馆学教育;设置相应的机制,让这些专门指导机构能为各教育点提供咨询,发挥更多的作用。其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只是图书馆学本科教学的全国性指导机构,研究生教学目前缺乏专门指导,建议成立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加强规范和管理。

5 修订与执行专业规范

专业规范是专业教育实施的指南和准则,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并能为专业评估提供根本依据。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遵照专业规范执行。教育部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图书馆学专业规范的制定和修订。

时代发展变化,学科专业也适时调整,专业规范也必须进行修订。图书馆学学科教指委分别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推出过图书馆学本科专业的指导性意见,在当时对专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指南已经过时了。2009年,图书馆学学科教指委在教育部的安排下,启动了最新修订专业规范的工作,出台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以下简称《专业规范》)[7],已通过有关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等的讨论与修改。期待正式颁布实施,各教学单位需要严格遵循新的规范要求开展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变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标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办学局面。

《专业规范》讨论稿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专业教学条件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总体上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专业规范》中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第一,“数字时代图书馆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内容还不十分明确,容易与其他学科(如情报学)混淆。第二,所提图书馆学的方法应当区分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例如,“文献组织与著录方法”属于工作方法,不应列入图书馆学的专门研究方法中。第三,实践教学的要求还可再具体些,例如,“每个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 在未与教学计划契合的情况下,提法过于笼统。另外,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应包括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另外,从目前来看,在本科阶段的已有比较完善的专业规范,而研究生教育还缺乏较为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规范,这将使得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易把握,容易造成研究生质量良莠不齐。

6 重视学科专业评估

教育发展需要评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发展不断重视,教育评估工作也在逐步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可以规范高等教育,监测高等教育质量,推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很多显著的作用。但整体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还处于探索阶段,具有阶段性、突击性、非持续性等特点。2002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了5年一轮次的教学评估制度。我国从2003-2008年的5年首次对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面反映了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状况,推动了高校明确自身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促进学校加大对教学的投入,较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提高;推动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使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促进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评估中也暴露出采用“学校评估”方式的弊端。最主要的问题:一是评价标准缺乏分类指导,用同一套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进行评估;二是评价标准完全笼统,各个学科专业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科专业的区别,掩盖了学科专业的发展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已提出“逐步开展并扩大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评估工作,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评估工作,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8]。

笔者也认为大学评估应逐步向专业评估转变,参照现有统一评估标准,由教育部各个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按照各个专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评估标准。这样的评估具有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科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评估结果具有横向比较的意义,能促进各学科专业重视教学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良性发展;而且专业评估还能促进各高校办出特色。笔者建议各图书馆学本科教学单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是专业办学和评价的基本参照,要按照专业规范实施教育教学。第二,掌握教学单位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现状,据此设置专业建设目标,逐步改进教学效果。第三,各个教学单位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实施之前要进行科学性、可行性的专门评估。第四,图书馆学专业的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还未实施,图书馆学专业评估的标准与要求要充分考虑未来与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的兼容性。

在研究生教育评估方面,主要有教育部主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评估,已进行了2次,2003年进行了全国第一轮42个一级学科的评估(2004年2月公布),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有6个单位参评;2006年进行了全国第二轮81个一级学科评估(2007年3月公布了第一批31个一级学科的排名),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有16个单位参评[9]。笔者认为,尽管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已经形成一定制度和规模,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研究生教育评估还没有制度化和法规化,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评估不能定期展开,评估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开展较弱。第二,由于只针对一级学科进行评估,参评单位少,不能完全反映图书馆学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水平,建议今后更进一步细分评估的层次,设置二级学科评估体系,开展更为细致全面的研究生教育评估。第三,评估主体较为单一,目前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第三方机构和组织自身展开的评估没有展开。第四,图书情报学是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专业,在评估中,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特色与统一的结合还需加强。第五,评估中的专家选择有待优化,注意学术规范和行政人为因素之间的协调。

7 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任何学科专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总体上看,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在不断变化,专业教育总是在恰当的时机作出调整。例如,图书馆职业在技术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专业规范》就专门强调数字时代图书馆学专业将是以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为特征的新的专业教育模式。又如,当代图书馆职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专业教育也及时跟进,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

教育改革的宗旨在于促进人才培养。李长春同志指出,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人才,要培养优秀人才,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笔者认为,当今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从业人员是为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教育是培养帮助用户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教育,图书馆学专业自身必须更加重视知识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笔者在南开大学组织全系师生共同商讨和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①项目带动。鼓励本科生、研究生申报学校、学院、系等各级学生科研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深化所学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②发表论文。教师辅助学生,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以此促进学生创新。③学术活动。系里组织“五四研讨”等学生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④学术刊物。由教师指导学生办学术刊物,打造学生学术交流的阵地,⑤加强学生社会实践。⑥设置严格的毕业论文规范。笔者通过实践深刻地体会到,图书馆学人才培养必须重视以下3个方面:第一,重视学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第二,重视方法论的培养。第三,重视精神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培养。

从图书馆行业的发展来看,发展形势更好些的图书馆往往需要硕士以上的毕业生,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学历层次势在必行。虽然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多层次、较大规模且较为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但学位教育主要集中于本科,办学层次偏低,硕士及博士的培养点少,招生比例也少,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这样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层次分明,分工合理,衔接流程,利于人才培养的。可以对现有体系进行改进,包括,增加必要的培养层次;对图书馆学各个层次教育机构的职责、任务进行细微的调节;设置相应的机制保障各个层次之间的递进、衔接。具体而言,博士学位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学术性人才,硕士学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与博士学位教育相比,硕士学位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目前国际上一般区分为科学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前者是学术研究型,后者是业务应用型。鉴于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培养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在扩大高层次学历教育比例时,现阶段可以硕士学位教育为突破口,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可以尝试设置3种模式:科学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和介于二者之间的课程硕士学位。

科学硕士学位即学术或科学研究型的硕士学位,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教育大部分为这种形式。但随着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人才需求的变化、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引入、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研究生培养成本的提高,笔者认为应对这种目前占绝对优势的培养方式进行调整。尽管这种科学硕士学位的培养方式已经在图书情报学专业中比较成熟,但是不能很好的与图书情报事业本身的实践性相吻合,也不能满足博士学位教育的理论需求。笔者建议将科学硕士学位教育作为博士学位教育的过渡阶段,将其与博士学位教育相接轨。这样,无论是人才的选拔培养,还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毕业生就业都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做法。尤其是有博士授予权的学校可以考虑设置五年一贯制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经过1年半到2年的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合格以后,本人自愿直接进入博士学位论文的准备中,作为博士学位候选人,也可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在我国逐步实行专业学位,这是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经济日益发展的必然需求。作为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图书馆学专业,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挑战: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进入图书情报机构工作;图书情报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图书情报机构工作所需的多学科背景需要多种学科生源。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在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中应该加大专业硕士的培养,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员为目标,解决图书情报机构用人和图书馆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提高图书情报机构现有人员的水平。同时,这种培养方式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具有研究生学位授权资格的图书馆等信息中心,充分发挥其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同时也包括具有二级学科授权资格的院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科学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上是由所不同的,前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后者则是以业务能力为主,兼顾理论。同时,专业硕士学位还可以承担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的任务。

介于科学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之间的课程硕士学位,与研究生班研究生层次相当,以系统学习和掌握硕士专业课程为主要培养方式和获得学位方式。这种学位层次低于科学硕士学位,年限较短,同时教学方式也较为灵活。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司莉,黄如花.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8,(1):5-10,16.

[2]王子舟.中国图书馆学教育90年回望与反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70-78,96.

[3]李长春.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4-7.

[4]教育部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讨论稿)[R].2009..

[5]数字时代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J].图书情报知识,2007,(1):2-3.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织章程[EB].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bl/zcfg/gzzd/260175.shtml,2010-05-31.

[7]教育部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09年修订版讨论稿)[S].2009..

[8]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10-27,(1).

[9]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全国学科排名公布[EB].http:∥www.eol.cn/html/ky/09xueke/guanl.shtml,201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