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再认识

2011-04-16王兆华褚庆全王宏广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自给率主销产区

王兆华,褚庆全,王宏广

(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193;2.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首要环节。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还不尽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安全。为全面认识粮食生产结构,深入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章以近1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数据为依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出发,对粮食生产的区域、产能和品种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提供参考。

1 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分析

1.1 粮食区域结构

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16个省市区划为北方粮食产区;将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15个省市区划为粮食南方产区。参照国家“七五”计划期间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又将我国粮食产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产区:东部产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市区;中部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9个省区;西部产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宁夏、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0个省市区。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移西扩”趋势日趋明显[1]。1995—2009年,我国南方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逐年下降,北方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上升;东部产区的粮食产量比重逐年下降,西部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变化不大,中部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上升。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突破5亿t,南方产区的产量占51.73%,东部产区粮食产量占37.55%;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再次超过5亿t,南方产区和东部产区粮食产量分别下降至47.49%和32.97%(表1)。

表1 1995-2009年我国不同粮食产区产量比重

1.2 粮食产能结构

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把全国粮食产区分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其中主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13个省区,产销平衡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重庆、贵州、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区,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省市。近年来,我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的趋势主要是:

(1)粮食主销区自给率急速下降,年需调入粮食大幅增加。1995-2009年我国粮食主销区年需粮食调入量,由1995年的2260.64万t增长到2009年的6268.45万t,15年增长近两倍。主销区粮食年平均自给率下降趋势明显,2009年的平均自给率(34.90%)仅为1995年(68.71%)的一半。在1996和2007我国粮食产量首次和再次突破5亿t的两个年份,主销区的平均自给率和粮食调入量分别为66.35%、2625.02万t和35.63%、5752.52万t(表2)。

(2)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和调入量波动幅度不大。1995-2009年,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一直较为平稳地保持在80%以上,粮食年调入量基本维持在1500万t左右。在1996和2007两个粮食产量突破5亿t的年份里,产销平衡区的平均自给率和粮食调入量分别为84.76%、1465.29万t和87.61%、1320.40万t(表2)。

(3)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变化较大,粮食安全对个别省份的依存度有所增加。1995-2009年,粮食主产区中辽宁、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6省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较小(4%以下);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个省区贡献率较大,其中黑龙江省贡献率最大(22%以上,2009年高达30.43%);河南省的贡献率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以来持续保持在15%以上);而山东和江苏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则逐年大幅下降,两省份粮食贡献率2007年比1996年分别下降6.79%和10.11%。从粮食安全依存度上看,1996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5个省区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率均超过10%,而到2007年超过10%的省区则减少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4个(表3)。

表2 1995-2009年我国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年需粮食调入量和平均自给率

1.3 粮食品种结构

我国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5个大类品种。

(1)从结构比例上看,近年来稻谷、豆类和薯类的种植比例变化较小,小麦种植比例下降趋势和玉米种植比例上升趋势则较为明显。1995-2009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较大的变化,但我国稻谷种植比例长期以来基本稳定在27%左右;豆类和薯类的种植比例基本稳定在10-13%和7-10%的区间内;小麦种植比例从1995年的26.22%下降到2009年的22.29%,玉米种植比例从1995年的20.69%上升到2009年的28.61%,并于2007年首次超过稻谷,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1996年和2007年,小麦播种面积分别为2961.1万hm2和2372.1万hm2,减少了589.0万hm2;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2449.8万hm2和2947.8万hm2,增加了498.0万hm2,且这种增减趋势在2008-2009年继续保持(图1)。由此可见,近年来在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加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因高单产作物(玉米)大面积替代低单产作物(小麦)而导致的产量徒增现象。

表3 1995-200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率(%)

图1 1995-2009我国粮食种植结构

(2)从供需关系看,目前我国的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大豆自给率低[2]。据中国水稻研究所调查,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粳米消费量增加0.14%,而籼米需求量下降0.12%。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粳米的消费量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粳米产量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呈现短缺状态。到2015年粳米需求量预计将增加125亿kg以上,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3]。近15年来,随着我国大豆加工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产量的徘徊不前,我国大豆的自给率不断下降,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1995年我国大豆需求量为1407万t,大豆产量为1350万t,自给率达95.95%;到2009年我国大豆需求量为5605万t,而大豆产量为1498万t,自给率仅为26.73%。随着植物油消费需求增加,预计今后5-10年内,我国大豆缺口将达到3500-4000万t,进口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3]。

2 粮食生产结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2.1从区域结构上看,粮食生产日趋严重的“北移西扩”趋势,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和环境代价

(1)我国南方产区和东部产区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比北方产区和中西部产区更适宜粮食生产。我国南方和东部产区的光热资源、特别是水资源明显优于北方产区,水热要素匹配较好,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移西扩”趋势,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我国北方产区和中西部产区粮食生产的成本较高,环境代价较大。目前我国北方产区粮食生产过量消耗原本紧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既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又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生态环境。中西部产区多属于干旱、半干旱的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且环境代价较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移西扩”趋势,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和资源环境压力,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2 从产能结构上看,粮食生产对个别省份的高度依存、主产区部分省份贡献率急剧下降和主销区自给率的持续降低,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度

(1)我国粮食安全对个别省份依存度的上升,加大了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更多依存地区和适当的依存度是粮食生产抵御自然风险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存个别省份,极易受到日趋频繁的极端天气影响,使得粮食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降低,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个别主产省份对全国粮食贡献率的急剧下降,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区域风险。主产区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据统计,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和90%以上的粮食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份。近年来江苏、山东等省份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大幅下降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粮食主销区粮食需求不断加大的趋势,不利于全国的粮食安全。控制和稳定主销区的粮食需求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我国的粮食主销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的地区,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主销区粮食需求将会不断加大,这同样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3从品种结构上看,品种间的大面积替代、稻谷供给偏紧、玉米需求增加、大豆自给率降低等,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1)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过程中存在的因高单产作物(玉米)大面积替代低单产作物(小麦)而导致的产量徒增现象,一定程度地掩盖了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日趋减少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限制因素,而这种限制因素在目前高单产作物(玉米)大面积替代低单产作物(小麦)的粮食生产品种结构中,往往会被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加所掩盖,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判断。

(2)由于目前我国稻谷供给仍然偏紧,在局部地区因稻谷特别是粳稻供求失衡而可能产生的粮食市场波动,将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据统计,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85%以上的稻米作为口粮消费,年消费量11000万t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粳米的消费量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稻谷特别是粳稻的供应面临较大的生产和市场压力,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3)随着玉米消费结构的变化,玉米消费需求增势强劲,实现玉米供求平衡的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稳定增长,玉米供求基本平衡,但是随着饲料用玉米需求的不断增加、玉米精深加工业的逐步升级和食用玉米需求的恢复性增长,玉米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玉米生产压力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地上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4)大豆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自给率的不断降低,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植物油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大豆的需求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大豆生产萎缩不前,供给严重不足,进口依存度日趋增加,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影响。

3 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3.1充分利用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逐步扩大南方及东南沿海省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

加强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在稳定北方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南方耕地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东部耕地资源,继续推进“单改双”,大力开发冬闲田,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积极发展间作套种,利用好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优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减轻粮食生产的环境压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协调发展。

3.2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2],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产能结构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指出,为有效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树立粮食安全大局意识,明确粮食安全责任,分配粮食产能任务,实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调节政策[4]。以加强核心产区、重点产区和重点后备区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产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重点,巩固主销区粮食产能和自给率[5];以适度扩大播种面积,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不断加强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自给率。

3.3以确保稻谷、小麦、玉米100%自给为目标,继续稳定小麦产能,稳步提高稻谷和玉米产能,积极扩大大豆产能,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

粮食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品质和效益为重点,继续稳定我国小麦产能。在扩大双季稻、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同时,通过推进东北“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等,进一步扩大我国稻谷特别是粳稻的产能。采取稳定增加播种面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我国的玉米产能。以加强优良品种选育为重点,不断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大南方间套种区,努力提高大豆产能,有效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逐步降低进口依存度[2]。

[1] 殷培红,方修琦,田青,等.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06,61(2):190-198.

[2]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基本思考[J].求是,2011(3):32-35.

[3] 尹成杰.粮安天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95-296.

[4] 田健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区域发展视角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调节政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87-190.

[5] 洪 凯.销区大省广东粮食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96-99.

猜你喜欢

自给率主销产区
主销参数在后轮驱动汽车上的匹配
转向主销定位参数和接地点偏距的解析研究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某前轴转向节主销早期断裂原因分析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几家欢喜几家愁,解析欧洲各国的猪肉自给率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苏州金龙KLQ6125B1A型车转向异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