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

2011-04-12韩丽艳高丽娜

关键词:基础课计算机专业专业课

韩丽艳 高丽娜

(渤海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基础教育上,除了要将信息技术基础的公共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传授给学生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的方法。但在传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一直停留在不断信息技术版本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介绍,往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是计算机专业所有专业课的整合,课程介绍的东西越来越多,学生把握的难度越来越大,只在内容上进行简略介绍,单调、枯燥,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没有实际意义。

在本科教育中全面推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定位在服务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全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信息能力支撑。

1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教学内容衔接现状分析

UanLeI L·ULeary 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建构,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知识管理理念的综合人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学内容整体上的“普适”与后续专业课的相关性缺失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繁杂过多,并且缺乏有效整合,缺乏与后续专业课的衔接,教学内容在构建时缺乏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的“普适”,几乎全部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重点都是办公软件的使用,没有任何区别,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的区别也仅局限于科目不同,如文科学习VB,经管学习VF,理工学习C语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很少与后续专业课程进行衔接,这对于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没有构成支撑,脱离了学生需要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没有把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终目标。

1.2 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与专业相关性差的矛盾

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与专业相关性差。教学内容不分专业,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进程,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因专业而异,这势必会影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果。非专业与专业的学习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也应该不同,内容设置的思路更应该不同,要从服务专业角度出发。但在学习时,却要求非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学生四年学的专业课程,虽然是简单掌握,但由于涉及到的知识面广泛,造成一些知识设置的冗余性,如化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网络的结构原理和具体设置,实非专业课学习的需要。

1.3 公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丛林效应”[1]

公共计算机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非计算机专业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重要课程,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往往将计算机专业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课缩编成一块知识点,造成基础课教师要在一章的内容里讲授专业需要一学期才能讲完的内容,各章的内容就像丛林里的动植物一样,纷繁复杂,这对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单调乏味,晦涩难懂,理论性过强,而对于以后的专业学习起到的作用更极其有限。这种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教学内容上的“丛林效应”不适于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

1.4 计算机工具被复杂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不适应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计算机作为学习和科研的工具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首先就应该确定的。但这个工具的讲授过程却被神秘化、理论化和复杂化。在公共计算机课的内容设置上一直存在着罗列计算机专业各门专业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后不但没有掌握这个工具的使用,反而被众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内容所迷惑,造成在需要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时,反而想不到用计算机工具解决的现象。这种现象给后续的专业课教师造成困扰,还需要专业课教师重新进行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专业问题的教学和训练。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教学内容衔接的原则与方式

为进一步的专业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向作用,使学生快速进入专业状态,对专业有所了解,主动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专业的初步探索。将公共计算机基础课建设成为推进学生快速进入专业领域,支持学生专业化学习,促进学生向专业化发展的新型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为未来的专业化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信息能力保障。

2.1 为专业发展提供工具服务的内容整合优化

需要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课程内容, 突出专业应用特点。要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与专业的整合。以技术应用为主线, 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与专业方向链接紧密的实践内容。设计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内容进行有效链接,创新学生思维,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2 改变“普适”误区,加强“专业”设置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一直以来存在的“普适”误区需要在加强专业的设置上进行解决,使各个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是与其后来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关联,在加强关联下,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才会更加感兴趣,才能构建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

2.3 通过网络资源服务和交流提供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衔接的学习平台

网络资源的提供除了要有最新的软件咨询和硬件信息外,还要创新提供各个专业使用计算机进行科研、学习、专业引导等方面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思考,进行专业体验,融入专业科研氛围,为进一步自主进行专业研究提供最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与专业有效衔接的资源平台。

2.4 与专业衔接的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及方式

与专业衔接的教材内容的组织是一项复杂设计广泛的工作,专业相关度比例需要与各专业的教师进行长期有效的交流,并整合到公共计算机教材中,这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尝试。

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中,要体现专业差异,减少与后续专业课无关的理论知识的罗列,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的设置,重点要突出应用性,应遵循开放性、可塑性、接轨性、融合性等原则。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知识的学习、更新,以求在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中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最大效率。

(1)一些与专业相关度差的内容将删除;

(2)重要专业使用的软件知识将作为重点章节讲解、重点实践操作。如中文专业的古文字录入,新闻专业报纸的排版;

(3)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将专业的相关内容融入进来,如在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将淘宝网开店与购物的讲解和实践引入教学,化学专业在C语言的编程中引入图形函数,用C语言实现化学分子式的立体构造等。

2.5 构建和丰富支持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衔接的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作为传统面授的补充, 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埋头抄板书、自学资源匮乏、课后交流不方便等问题,使专业的链接在时空上得到了延续。成形的与专业衔接的网络教学资源较少,需要上网搜索素材,自主创建后,上传到网络资源服务器上,供教师备课和学生自主学习使用。除了搜集之外,主要是自主研发创建和可持续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2.6 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的方式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先进性、交互性、适应性,并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实践环境要体现合理性、满足性和真实性。

(1)与专业相关实验教学内容的设定;

(2)与专业相关实验练习题目的设定;

(3)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报告题目的设定。

3 研究的意义

3.1 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在专业学习中作为工具的作用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有别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内容安排,要在计算机基础课与后序专业课内容的衔接上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强调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为后续专业课服务的基本目标,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的放矢。计算机是后续专业课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这个工具要在公共基础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它的实际作用,教师在引入这个工具进行一定的专业学习演示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这个工具对于学生以后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建立有效的关联。

3.2 促进共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结合

公共计算机提供大知识平台的同时,兼顾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给学生预留广阔的专业拓展空间。公共计算机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办公需要的基础知识,这是共性教育;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各自专业学习需要的计算机知识,这是个性化教育。只有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在教学效果上得到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意义。

3.3 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链接的最有益补充

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最快,教材虽然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单纯依从教材是不能够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而合理架构的网络资源能够解决教材更新周期长的缺点,使学生随时可以接收到与专业相关的最新资讯。

3.4 引起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角,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内容进行有效链接,创新学生思维,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和积累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成为意义的建构主体,达到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使知识有效转化并升华为智能。

[1]韩丽艳,安立奎,徐殿军.从“技术”的概念定义看“丛林效应”[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1):38~40.

猜你喜欢

基础课计算机专业专业课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