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

2011-04-12广

关键词:空巢实效性德育

梁 广 东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教育对象实践空间的获取与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也随之不断变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实践新渠道。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是在此视野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德育实效性分析

道德教育的作用一是明“道”,让学生明白道理、事理及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二是化道为德,就是按照对“道”的理解,付出行动。化道为德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只有实践,道德才能真正合二为一,道德才能真正从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1]。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从精神、情感、心理、生活等方面对那些由于子女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而产生的独守“空巢”的老人提供关爱与帮助,以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这项活动不仅使大学生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文明和进步。

1.1 社会方面,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构建和谐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不衰的美德。德育是一种有目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它遵循一定的规律在社会与人的互动中动态地变化,具备一种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哲学气质与道义担当[2]。德育其实就是一种传承,是道德社会继承,或是道德的社会传递。大学生做为新时代祖国的新生力量,肩负着时代和历史的责任,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将自己孝道之心发扬,将其传递给每一位需要呵护的空巢老人。目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已有2 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国城市空巢家庭已经达到49.7%,个别老城区已经达到70%。数以万计的空巢老人需要情感和生活的关心和抚慰,这已成为很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些老年人曾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过无数财富和光辉历史,关爱空巢老人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乎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也在时刻考问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作为家庭关怀的辅助力量,不仅可以弥补亲情的缺失,而且还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

1.2 学校方面,体现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媒介”能够“化道为德”。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实践成果,而且能够把课堂上传授的“道”,转化为学生行为中的“德”。德育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上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目前,学校教育依然还是课堂 “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不能生动、深刻地领悟和体会知识的内涵。通过关爱空巢老人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可以身体力行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一举手一投足中去体会、去发现、去感觉爱心的力量,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滴灌式思想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了主动承担,在关爱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教育,将学校的理论教育和自我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有机契合,促使他们自觉学习课堂和生活中的理论,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进而实现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转变。

1.3 学生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德育学习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多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90后”大学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长于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他们体会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思想方法简单片面,看问题比较偏激。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克服困难的能力很弱。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与老人们进行交流,使他们了解老人们艰苦的成长和奋斗历程,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促使大学生在灵魂深处进行深刻反思,知道自己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树立起感恩父母、学校与社会的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此外,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创新精神与能力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以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载体,为大学生激发、蕴蓄美好真挚的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不成熟的心理定势,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自身道德构建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大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关爱他人,珍爱生活,奉献社会。为使关爱空巢老人这项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2.1 建立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实践教育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做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没有稳定和一定数量的德育实践教育基地,德育工作很难收到实效。绥化学院在实践基地建设上不断摸索,通过细致调查,将绥化所辖县(市)的敬老院、老年人公寓、社区中的空巢老人纳入到实践教育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群体和实践基地的确立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服务化的一个重要依托,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才能、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独立思考问题、完善人格的重要平台,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扎实地深入实践基地,不断自我体验及社会探索,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2.2 优化评价机制,把关爱空巢老人实践活动纳入德育评价体系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空巢老人的自主性,使学生从被动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身需求,学院关爱空巢老人德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中,单独划出4学分的实践课学分。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实际表现、思想提升以及相应的调研报告、收获心得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是否合格,最终以相应的学分记入学生智育成绩档案。学分式评价体系自实施以来,收效明显,学生将关爱空巢老人实践精神逐渐内塑为一种行为准则。从而将关爱空巢老人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提升了道德教育的质量[3]。

2.3 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关爱空巢老人的校园氛围

激励强调的是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规律,从内在方面调动人的主动性,正好符合大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做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根据这一特点,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宣扬先进,全面推进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性。一是,每学期召开座谈会、报告会,优秀的个人和团队会将关爱空巢老人心得体会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二是,设立实践教育专项奖学金,对在关爱空巢老人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并且汇编成书,通过校内外媒体——报纸、网络等多渠道进行宣传。三是将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情况与学生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民主测评党员、团员有机结合[4],形成人人争当关爱空巢老人优秀典型的良好氛围。

通过建立健全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实践活动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其不断丰富的教育内涵和贴近生活的影响手段引领并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德育价值的真正回归[2]。

[1]李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陈海燕.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德育价值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0,(1):75~79.

[3]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南[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95.

[4]董广芝,夏艳霞.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38.

猜你喜欢

空巢实效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