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燕山赋”的缺失
——从大解《燕山赋》看中国文学中诗与赋的差别

2011-04-12谢虹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赋体燕山文体

□谢虹光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大解的《燕山赋》发表在《人民文学》2009年第九期,该作品仅29行,区区326字。读后颇以为文不对体,体不称名。恐怕是以诗命赋,属于对古代赋体文误读误解后的妄作。

一、诗与赋的发展与要求

赋是中国独特的文体之一,也是传统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赋文萌芽于先秦,成熟于西汉。日后虽有发展,然而基本格式与风格终为定式。宋代大儒朱熹曾将《诗经》六义中“赋”的表现方法界定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这样的界定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出“赋”法必须直说;即直叙其事,直抒其情,直论其理,直说其人。其二,是指出赋文应当铺陈排比,张扬开来。这样两层意思,既指定了赋作为表现方法的基本特点,又明确了赋作为一种散韵相兼的文体之特色。早于朱熹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较为全面地认识了赋体文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他认为:“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些论述非常清楚地说明:铺陈排序,洋洋洒洒,讲究文采,不用复沓,是赋文的形式体征;而借物省心,领悟自然,抒发宏志,全局观照,是赋文内容的主体特色。自古诗赋不同,各具其特点。赋是 “三颂”的延续,“荀赋”的发展,楚辞骚体的脱胎。它以弘扬赞颂为能事,独具宏丽壮阔之大美,兼得婉讽隐喻的功效。统观西汉以来的赋体主流,我们不难发现:大哉赋体,它是大气之体,全局之文。它附和着汉帝国强大声威而走向成熟,依靠着民族所需要的精神颂赞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式。像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都具有上述时代与文体的特征。继西汉叙事大赋的主客问答、抑扬有度的体例之余绪,东汉中叶以后的抒情小赋加重了言情言志的特色。比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是情韵兼得的小赋体式。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赋体文开始朝着骈俪化演进,直至确立了华辞丽句、四六对偶、铺陈排叙、体现时代精神的骈赋体制。诸如谢康乐的《感时赋》、《山居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鲍照的《芜城赋》,沈约的《丽人赋》等等,都体现了赋体文的独特发展意向与相对固定的体式。唐宋以后,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均不脱离上述基本定制,汉赋行式方面的深刻影响依旧存续下来。

相对于赋体而言,诗歌产生于远古时代,历史最为悠久,历来被视为我国古代最为正统的文学体式。诗歌由二言原始歌谣,到《诗经》四言诗歌高峰,再到五七言乐府和五七言律绝,甚至发展为现代新新诗体,成就辉煌、蔚然大观。无论古诗与新诗,自有其基本特性。诗歌主要宜于抒情,便于吟唱。故而讲究声韵平仄,讲究章节句数的大体和谐与复沓,讲究情景交融与物象意境。当代的新新诗体则全面颠覆古代经典诗歌的经典意义,形式上只求大体相应的分行分段则已,内容上也只讲求约略的或形象或抽象的画面意绪罢了。此外再无限定与章法。

二、燕山诗与燕山赋比较

面对燕山题材,尤其是面对汉代文学中颇具创新特色的赋体文,我们感慨万端。大哉燕山,先贤众多,史实壮阔,精神伟岸,境界崇高。怎么能是区区326字的小诗就能够登其堂入其室呢?为此,我们特将大解的诗《燕山赋》录在下面。以供各位读者仔细甄别。

燕山赋

田野放低了自己 以便突出燕山

使岩石离天更近

山顶以上那虚空的地方

我曾试图前往 但更多的时候

我居住在山坡下面 在流水和月亮之间

寻找捷径

就这样几十年 我积累了个人史

就这样一个山村匍匐在地上 放走了白云

据我所知 那些走在老路上的

拂袖而去者 多数回到了天堂

剩下的人打扫庭院 继续劳作和生育

燕山有几万个山头撑住天空

凡是塌陷的地方 必定有灯火

和疲惫的归人

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光泽

而内心的秘密由于过小 被上苍所忽略

我是这样看待先人的 他们

知其所终 以命为本

在自己的里面蜗居一生

最终隐身在小小的土堆里

模仿燕山而隆起

外乡人啊 你不能瞧不起那些小土堆

你不知燕山有多大 有多少人

以泥土为归宿 又一再重临

燕山知晓这一切 不遗忘这一切

因此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尘世不厌匆忙的过路人

我只是其中之一 但我之所爱

已被燕山所记载 也被土地所承认

同时,为了认识上的更加明确,让我们用以下同类题材,并且是同样题目的一篇赋文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燕山赋

壮也燕山,悲也燕山;古也燕山,今也燕山。嵯峨陡峭,迭嶂巉岩。上走长城起伏,西连大漠;下挟众水飞奔,东入海湾。雄关锁钥,以壮边塞之威;长城据险,以防外敌之犯。

观夫山形,宛然巨蟒,俨若长龙。天工巧夺,气势恢宏。近吞渤海,远贯长城。复水交错,重山纵横。忆往昭君出塞,和亲藩地;清军入关,定鼎燕京。长城抗战,志士驰驱南北;旷野撕杀,英雄转战西东。中华民族饱经战火硝烟,国逢动乱;久历腥风血雨,民不安生。

如今时过境迁,曲终人散;风光如是,物色依然。今古生辉,烟雾茫茫漫野;朝夕放彩,云霞灿灿流年。迎来送往,曲折无非径路;此近彼远,幽雅孰胜燕山?

至于雅士频来,骚人屡至;无非抒怀吊古,触景吟诗。心系一方,情融四季。绵绵春雨,水溋清溪;丝丝夏柳,荷开映日。飒飒金风,花落香余;霏霏玉雪,梅生寒续。浪迹游踪,今是昨非;清风明月,时移俗易。中华崛起,虎跃龙腾;社会和谐,日新月异。科学发展,神舟宇宙遨游;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裕。思今忆往,感慨系之。莘莘学子,成就功名;孜孜园丁,课业桑梓。诵经得以修身,受益何如?读史足以养志,开心奚似!炎黄精英,去同光阴竞逐;燕山儿女,来共事业争驰。崇尚自由,功确开放之功;追求民主,绩实改革之绩。

时在己丑,复登燕山,低回曲水;流览关隘,俯察品类。其石突兀凌空,嵚然相累;其松盘屈若虬,苍茫吐翠。枕石高卧,放浪莞尔如痴;执笔低吟,抚松酣然似醉。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如下明显不同。从形式上看,前者(大解作品)是现代新诗歌,采用类似复沓的章法,每个章段的句数相近或相同,亦有个别绝不相同或相近的段落。但是不讲究四六对偶,和句式的相互对应,也不追求平仄韵律。后者则是赋体文,模仿大赋体制,句式讲求四字句及六字句的对应关系,以四字句为主,讲究大致的韵律和平仄的相互和谐;但是绝不依照诗歌的章法规矩,不划分大体相同的段落。从内容上看,前者(大解作品)写小我情调,意境不开阔,胸襟欠卓荦,情思委婉含蓄,文体不大气,气势不雄浑;很少体现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而后者眼界开阔,贯穿古今;山川地利,一览无余;气势雄浑,色彩绚烂;人物历史,铺陈颂赞;花草含情,树木蕴志;鼓舞民众,欣欣向上。是典型的现代赋体文。

上述一诗与一赋之间,文体的差别是巨大的,也是非常明显的。大解以诗体来写赋,以赋来命名诗歌,称之为《燕山赋》,实在是大谬不然。正因为基本缺失了赋的文体特征与风格仪态,所以本文理当予以指出和纠正。

为此我们建议,如果选用古代文体来进行写作,首先应明确这些体制的基本特点。作者应先行继承之道,再做阐扬之功。编辑者亦应先审慎考量古代文学的体例,再尽编辑遴选之责任。否则不但谬误横行,误人子弟,而且有愧中华文学艺术宏大体制与精神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吕微芬.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高光复.赋史述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郭预衡.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赋体燕山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燕山水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崇礼与游乐:汉代畋猎赋的双重导向
燕山水库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家在燕山
词章与经义
论赋韵批评与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