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及对策

2011-04-03蔺汉杰西北师范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3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民币经济

蔺汉杰 西北师范大学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及对策

蔺汉杰 西北师范大学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两年有余,各国经济正逐步回暖,世界贸易经济也慢慢走向正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经过一轮重新洗牌之后迎来了新的重组和变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金融危机的阴霾虽然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外贸企业却不能掉以轻心。我国外贸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其面临的各类风险更加复杂,尤其是财务风险。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应当时刻对其保持关注,提升外贸总量的同时还须防范财务风险,避免外贸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环境

1.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犹存。世界经济形势从2009年开始逐步回暖,但是在本次金融危机重灾区欧洲仍有许多国家处于衰退状态。由此可见,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世界经济依然还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近期欧洲发生的一些国家债务危机,一旦处理不善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2.贸易保护行为日趋频繁。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许多特殊问题,各国之间充分开放对外贸易才能达到互利共赢。但是面对金融危机的“余威”,一些国家却不顾全球经济益,违背WTO精神采取了或多或少的贸易保护政策,而这些行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都本着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使本币贬值。虽然如此,美国仍借人民币升值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经超过2%,预计下一年将达到3~5%。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前景堪忧。

4.我国经济转型加速。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政府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提出了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针。我国外贸企业多为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的模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占比例还很小,长期以来多依靠低成本优势经营,其在国内经济转型时期的自我转变能力令人担忧。落后产能的关闭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给外贸型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5.国内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物价上涨有所放缓,但是后危机时代的物价上涨压力依然明显,并不亚于2008年之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1~10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这使得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但外贸产品不具备与国内供应一样的加价空间。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资金筹集与流动性风险。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各国间经济贸易的恢复刺激着我国外贸企业扩大经营生产,引发了企业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我国外贸企业除少数大型高科技代工企业外,多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刚从金融危机的煎熬中走出来的这些企业甚至连日常流动资金的需求多无法满足,根本不具备扩大投资的能力,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来获取所需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难原本就是一个世界难题,加之外贸企业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并且存在销售回款风险,其资金融通更加困难。中小型外贸企业同质性较强,大多不具备增长能力,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股权融资,也难以吸引风险基金的注入。银行对外贸企业贷款的巨大风险制约了其放贷意愿,使其债权融资同样困难。出口回款滞后销售完成的时间一般较长,在此期间即便是维持现有经营,外贸企业也存在缺乏营运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2.经营不确定性风险。虽然世界经济从2009年开始已经有所好转,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有所恢复,但是短期内经济走势仍难以准确预期,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洲各国屡屡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其中任何一国的债务危机都有可能引发整个欧盟地区的经济动荡,甚至像2008年一样触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民众的心理创伤尚没有消除,尤其是在美国。美国和欧盟作为我国的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其经济上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出致命一击。外贸企业自身不足以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一旦风险实际发生,资金、库存、债务等方面都将收到牵连,很难全身而退。当前回暖的经济形势下,外贸企业很可能忽视经济波动对自身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盲目的扩大生产和出口销售,由此扩大了经营不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甚至加大信用风险和资金风险。同时,贸易保护行为的日益增多使其发生时间、范围和方式难以被预测,加大了我国外贸企业财务上的经营不确定风险。

3.汇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上升,16年来已经累计升值56%,即便是从2005年汇改开始也上升了25.1%,在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2%。未来一段时期内出于国际交往等各项原因,人民币汇率将进一步提升,只是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尚未知晓。汇率波动对于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也是其重要财务风险之一。对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我国消费者心理及进口产品性质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条件下对于出口型企业却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其汇率风险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汇率上升引起出口量和企业利润的急剧下降,由此产生的包含所有财务方面的风险,甚至妨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预算;二是尚未回收的应收款项和没有向银行结汇的外币存款受汇率上升影响而贬值,破坏了企业原有的资金循环并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需求量。

4.信用违约风险。外贸企业多以商业票据或是应收款项目进行,销售回款率以及资金周转率都需要依赖交易对方的诚信度以及经济实力加以保障,即便是银行承诺对付的信用证也经常发生软条款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各国企业都处于恢复阶段,出于经济风险的确是存在以及其对在身利益的过分考虑,买方信用违约的发生频率提高,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加大对其正常经营造成了更加明显的影响。近两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发生的各类出口信用风险案件大幅度增加,大案也频频发生,严重侵害了企业出口收款安全。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企业出口收汇违约率增加了189%。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渐渐消失,但是买方的信用风险并未消减,其流动性和偿付能力仍存在巨大的隐患,甚至在一些缺乏商业道德的企业之间存在恶意违约行为,由此带来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加剧。同时,在外部竞争较为激励的环境之下,许多外贸企业出于对占有市场和吸引顾客的考虑盲目的扩大销量,而将风险意识抛之脑后不顾收款风险的存在。

5.成本风险。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多处于产业链最底端,其生产的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在最终产品中所享受的利润分成极低,基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以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强大的竞争对手,其成本优势对我国构成强有力的威胁。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步提高以及银行贷款利率和土地租金的不断上升,其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成本被大幅度推高。外部的竞争使得我国外贸企业不但不具备对产品涨价的不可能性,甚至不得不降价维持市场。在外贸企业转型和自主创新产生成效之前,其成本控制变得更加困难,所面临的成本风险很难被化解,一段时间内甚至可能发生“薄利–保本–微亏”的不利转变。成本风险与汇率等其他风险相结合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其未来发展虽然具有美好的前景但也举步维艰。

三、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一,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

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巨大,以外币进行结算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的重要原因,一些国家借此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于改善外贸企业经营环境、为其规避汇率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及广东四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一步。但是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太少,试点企业数量有限,并不能化解绝大部分企业的汇率风险。繁杂的审批和监管程序限制了企业开展人民币结算的自由度,不利于企业的自主经营。我国政府应当在时机成熟之时立即将试点扩大直到全面实施人民币结算,以此应对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二,优化外贸企业财税政策。税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对其各类财务指标都产生影响。外贸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虽然国家对其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税收优惠口径应该更广、力度应该更大。现阶段针对外贸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并不多,只有小型或高科技型外贸企业才能比照同类型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按照20%或15%的税率缴税。但是大部分外贸企业并不能享受此类优惠政策,在对外竞争中不具备税费优势。外贸企业多为增值税应税企业,享受增值税“免、抵、退”优惠。但是受WTO多方协定的约束以及为国家产业调整服务,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同时有另外一部分商品的退税率也大幅度下降,对不同外贸企业产生的影响各异。一些企业从中受益,另一部分企业却举步维艰。同时,出口退税程序较为复杂,需要企业现行纳税才能退还部分增值税,给企业资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所得税和增值税属于国税范畴,地方政府并不具备税收自主权,对外贸企业的税收优惠只能从国家层面着手,降低其企业所得税率的同时提升出口退税比例并优化退税程序。

第三,创新外贸企业融资模式。外贸企业的许多财务风险最终都反映在资金问题上,而融资难的困境又加剧了其财务危机。当前形势下虽然外贸企业较一般企业而言存在更多的风险,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对其开展贷款业务。但是外贸企业自身也存在独特优势,为银行开展新型融资业务提供了先决条件。外贸企业大量的出口单据、商业票据还有应收项目都可以作为融资产品的标的物或抵押物,从而提升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以往的风险意识,大力展开对外贸企业和其交易对方的信用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票据贴现或抵押贷款业务。通过“以抵押为核心的贷款”到“以业务为核心的贷款”的转变,使外贸企业获取生产经营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资金,避免其财务危机。

第四,发展套期保值产品。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尚未全面开展的当前条件之下,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成为外贸企业规避短期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产品数量有限、品种较为单一,并不能满足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时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的需要,也不能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风险转移。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借鉴欧美资本市场经验,大力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开发出更多更好更适合于外贸企业特征的人民币产品,使外贸企业可以更好的借此降低汇率风险。

第五,加强内部控制。外贸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虽然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多方博弈环境之中,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却是源于企业自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不同企业的风险偏好迥异,这决定了企业的风险可能性,但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降低实际风险的必要手段。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外贸行业内控意识都较为薄弱,内控制度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外贸企业除面对一般企业风险之外,受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政策和各国政府行为的更多影响而存在着自身风险的特殊性。这些都将给外贸企业带来了特殊的经营风险,经济的不确定性又给其带来了包括成本风险、币值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给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外贸企业应该系统分析自身的各类风险,针对其风险设计适合的内部控制措施,用以防范风险。外贸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层应该高度关注风险并要重视内控制度,为内控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采取监督措施,保证内控的有效性。

第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成为“百年老店”甚至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多从事产业链较低层级的生产,企业之间甚至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同质性较强,处于近乎“肉搏”的价格竞争状态。在当前国外新兴市场劳动力价格低于国内的情形下,国内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使得许多外贸企业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外贸企业的产业升级在所难免,而自主创新就是其必要途径。通过自身的革新,提升我国外贸企业软实力,使其在生产经营中获取额外的收益,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筹码,从而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转型中被化解。同时,也只有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更多的享受国家得到各项优惠政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解决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可以为外贸企业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3.017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人民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怎样认识人民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