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与训练管理综述

2011-03-17刘荧南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运动队文化课高水平

刘荧南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与训练管理综述

刘荧南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通过对1997年—2008年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习与训练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学习管理主要集中在运动队学籍和文化课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训练管理主要集中在运动队训练目标、训练时间、场地设施、训练经费、竞赛、教练员等方面;缺乏对运动员自身管理的研究。建议高校在政策的制定上应加强对运动员自身的管理,以促进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训练;管理

1987年国家开始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目的在于不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为国争光,也期望在高校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不断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围绕着高水平运动队的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运动队的学训管理的研究是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运动队学习的目标管理、学制、教学形式、运动训练的场地设施、经费管理、竞赛的管理以及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激励机制等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与训练管理有所帮助。

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与训练的管理

1.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的管理

1.1.1 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有3个:退役或在役运动员、业余体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进大学之前接受的文化课教育程度不一样,在进入大学后能明显地看出文化课基础的差异。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这一特殊情况,学校对运动队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有2种,一种是单独编班上课,即学校将每年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编入同一学院、同一专业、同一班级进行集中文化课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校对运动员文化课教学的统一管理,在制定教学计划上也能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教学。但这种形式限制了高水平运动员对自己专业选择的需求,大部分运动员偏向于文科的专业,这与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有的运动员对理科的专业比较感兴趣,这样就造成了对运动员专业选择的不公性;第二种是根据运动员所填报的专业分别插入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进行文化课的教育,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了学生对专业的需求,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任务都以普通学生为重点,由于普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扎实,运动员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会与他们造成差距,这样对于运动员来讲文化课的学习就变得很困难。代永胜等认为,由于运动员所处的学院不同、专业不同,使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间、训练负荷量时顾此失彼,运动员赛后的文化课补习及补考不便于集中统一进行,造成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逐步懈怠现象,激化学训的矛盾[1]。如何既要照顾到运动员对专业的需求,又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学校应该首先尊重运动员的专业选择,进行编班混合上课。学校针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专业知识接受能力、训练与竞赛占据文化课学习时间等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运动员单独开“小灶”,采用周末或假期补课等方法对运动员单独再组织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缩短他们与普通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也为将来胜任相关专业的工作做好准备。

1.1.2 学制

普通大学生的学制一般为四年,一些特殊的专业为五年或更多。各个学校规定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制也不相同。有的高校为四年学制,是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便于学校对其学籍和就业的管理,大多数高校采用这种学制;有些高校为了运动员能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延长了学制,一般是采用预科班的形式,即进入大学之后首先进行一年的相关高中课程的学习,完成之后,再进行大学四年的学习。这种延长学制的方法,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接受更为全面的文化课专业知识,保障运动员学业的完成质量,同时也能在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运动训练,使其为学校、国家争得更高的荣誉。陈亮认为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在具有高文化知识水平、高运动技术能力、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中采取保送研究生的待遇,既可为高校留住优秀运动人才,延长运动员的寿命,又可激励运动员更好地投入训练,是当前为运动员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学训环境的重大举措[1]。这种延长高水平运动员在校学习时间的措施,既要符合学校办硕士点的实际情况,也要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运动员的科研能力。

1.1.3 运动员学习成绩的激励机制

高校为了能在重大比赛中,让高水平运动员取得更高的名次,又能确保顺利地结业,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办法是运动员每学年所取得运动成绩与文化课成绩挂钩,运动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文化课成绩的及格与否。高校依据运动员每学年参加的国际、国家、省级运动会后取得的比赛名次的不同进行奖励,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会在学期末将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换算成学分对运动员进行奖励;实行学时制的学校会根据运动员的成绩采取免修部分课程、降低分数线等方式对运动员进行奖励。高校制定的这种对运动员的学习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的后顾之忧,使得高水平运动员可以专心、刻苦地参加运动训练与竞赛。但这种激励措施过于单一,忽视了运动员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这种措施会让一些运动成绩好的运动员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理所应当地接受文化课成绩的奖励,也会让平时训练、学习很刻苦,但运动训练成绩不如那些原来运动成绩就高的运动员产生不满情绪,因为在运动员进入大学之前的运动成绩存在差异,有的运动员运动成绩很高,可以参加高级别的竞赛,获得更多的奖励,但是有的运动员的成绩是慢慢提高的,在这一过程中,或许没有代表学校争得更高的荣誉,但是他们拥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刻苦训练的精神、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也应该对运动员进行奖励。所以现在高校单纯地就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的成绩对运动员进行奖励,显得不全面。陈云鹏认为成绩奖励应该区别对待,并与文化课学习考勤相联系,奖励的尺度不但和体育竞技所取得成绩挂钩,而且还与学生文化课考勤及平时成绩相联系[1]。高校在制定对运动员的激励措施的时候,不仅要包括运动员的训练态度、考勤等训练表现情况,还要考虑运动员文化课的考勤、完成作业等情况,也要考虑运动员平时的思想道德作风问题,为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才做好保障。总之,高校的激励政策中应尊重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运动员“有形”的为学校做出的贡献,也要考虑到运动员“无形”的进步与发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在制定运动员学习与训练评价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运动员的处罚措施,对一些学习上不求进步、运动训练上不刻苦、运动成绩下滑的运动员适当采取一些惩罚措施,比如对本学期运动成绩下降的运动员采取取消本学期训练补助,或者是取消高水平运动员待遇等,制定奖罚并重的措施,让运动员觉得这样更能提高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

1.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管理

运动训练的管理是提高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实现运动训练目标,训练组织者在遵循运动训练与参赛规律的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过程和训练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优化的过程,以期实现训练的多元化目标,最终实现训练团队的价值。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管理包括学校对运动队训练目标的管理、教练员的管理、训练经费和场地设施的管理、运动竞赛管理、训练恢复措施管理、运动训练与体育科研的结合等等。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需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合作,实现高水平运动队最大的竞赛价值。

1.2.1 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目标管理

王亮认为国家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目标是能代表国家直接组队参加或派优秀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奥运会。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体委主任陈希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定位应该分3个层次:一是国内大学生的高水平;二是国内高水平;三是世界大学生甚至世界的高水平[2]。而各所高校会根据学校运动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校或各专项的目标定位,对运动队进行目标管理。大部分的高校的目标一般定位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而一些具有“名牌”特色项目可以将目标定位于国际级别的大赛,比如华侨大学的篮球队、清华大学的跳水队都创造了自己的名牌效应。所以学校在确定目标定位时要根据自己本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明确自己的办队方向。段长波等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较完备的目标管理应该具有多年规划目标(从选材入队的各个阶段的计划,以及每个阶段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者级别)和长远规划目标(主要针对运动员长期运动训练要达到的目标)[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水平和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在制定运动计划目标时不能一成不变,要因时因地对运动队做好各项训练计划。

1.2.2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管理

教练员是整个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最紧密的组成部分。对教练员的管理,学者和专家一般把研究放在教练员的编制与结构、建设与管理、培训与提高等方面。张晓静等指出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的专项训练实践少、教练员不专职化、培训学习的机会少,而同时认为教练员专职化、采取教练员聘任制、建立教练员培训进修制度等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的有效措施[4]。教练员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有专业的训练理论知识、训练手段,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能做运动员道德思想的塑造者。在提高教练员总体水平的前提下,也要根据教练员带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教练员的实际困难,制定教练员的奖励措施。一些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还担任着繁重的体育教学工作和进行职称的评定,而职称的评定大多以论文的数量或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标准,若教练员成为专职化,那么在评定教练员职称问题上,可以依照教练员的带队成绩进行评定,即教练员带高水平运动队(员)参加的竞赛级别以及取得的竞赛名次等作为评价内容,制定一套符合教练员队伍建设的配套奖惩措施。这样可以让教练员专心带队参加训练与比赛,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如何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上,激发教练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集实践经验与创新训练方法为一体。

1.2.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时间的管理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竞赛水平的提高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一般为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训练量和强度普遍不大,一般每周的训练时间大约在15 h~20 h左右。根据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学生在校年限一般为4年,而且有的高校在没有比赛任务的当年的寒暑假也会有停训的时间,这样对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都造成了干扰。相比于省、市体工队的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时间只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我们也要杜绝“马拉松式”的疲劳战,但是训练时间也不能说越短越好。检验训练效果并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关键是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什么样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训练的质量,因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确定每次训练的时间、间歇时间、训练量、训练强度等控制的水平,对运动员制定训练档案。运动员上课期间因为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往往导致训练的注意力不集中,还有的运动队在训练时间队伍不齐,导致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性项目训练受到影响,所以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

1.2.4 训练经费、场地设施管理

训练经费和场地设施是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基础保障,训练经费充裕、场地设施齐全都能保障竞技运动训练的可持续性。调查显示,很多高校没有室内游泳馆,这样就很难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经费的研究中,据刘汪佩等人在对我国54所大学的调查中得出每年学生人均体育经费在20元以下的就占68%,与世界较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大部分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的需要[11]。如何加大经费的投入来源是目前学校和专家学者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彭中东在《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探讨》中提出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五个:运动联合会的会费;社会财团以及赞助商资助;比赛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学校的财政支持[5]。而我国主要的经费来源是国家下拨的体育经费,还有一部分是学校体育经费支出,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多数人认为与企业和行业体协联合办队是符合当前实际的办队模式。但是由于与西方国家竞技体育的体制不同,高明发等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作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没有也很难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产业来发展,现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力不从心[6]。大部分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很难取得市场的经济效益,如果照搬西方大学的发展模式,在中国高校显然行不通。训练经费的充裕不仅能保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物质奖励,也能增加教练员的培训机会,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戴兵等认为,体育场馆设施陈旧老化、器材不全、缺乏现代化训练设备是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又一个困境[7]。运动器材设备的购置和场地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经费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盘活资金来源渠道、增加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经费,则是解决运动员训练条件的最重要的渠道、高校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社会效应,实现“以队养队”的办队模式,最终还要依赖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创新。

1.2.5 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管理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结果都是通过运动竞赛来检验的,体育竞赛既能检验高水平运动员自身的训练水平、增加运动员的大赛经验、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又能增加运动员、教练员与其他训练队交流学习的机会。王志明认为现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参赛机会少、水平低,很难与国内高水平竞赛体制接轨[8],这与我国高校的竞赛体质有关。我国针对大学生设置的竞赛机会一般是几年一届的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各单项的体育锦标赛,给运动员提供的参赛机会比较少。而在这样现状下,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只能参加校际或者省大学生运动会,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较少看到高校自己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体工队的运动员则成了比赛的主角。为了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机会,金德阳等认为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下放权力给地方体育协会,给高校更多的比赛机会;变集中和固定的竞赛体制为灵活、多样的竞赛体制,增加竞赛数量,提高竞赛质量[9]。许业鸿还认为要严格运动员资格审查,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高水平运动员档案,调整大型竞赛的时间,多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10]。这样能避免运动员竞赛时间与文化课学习时间的冲突,减轻了学校的教学任务,也免除了运动员学习的后顾之忧。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竞赛机会少的问题,为避免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的松弛现象,学校可以根据本年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学习、训练态度、校际比赛、年终体育成绩测验等的表现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奖励。

1.3 其他问题的管理研究

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因素很多,除以上研究外,还涉及到运动员训练恢复措施。恢复措施能加速消除运动员身体和精神的疲劳,促使机体活动能力得以尽快的恢复和提高,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实效。运动员的训练恢复措施有很多种,包括训练学的、医学的、营养学的和心理学的等等。在调查研究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对运动员采取专门的恢复措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技体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放在依靠科技来提高人类竞技水平的研发上。而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很多高学历、多专业的科研人才,而且都不乏先进的科研设备。窦晓江认为应该利用本校科研优势,从运动训练实际出发,结合有关学科,系统研究科学训练方法并应用于运动队的训练中去,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科研为训练服务[11]。但刘应、王启峰认为这种优势在目前还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没有哪个学校成立了专门为训练队服务的科研机构[12]。很多高校拥有先进的体育仪器和设备,但是很多都成为摆设,利用率很低。如何实现物尽其用,发挥高等院校的体育科研优势,也是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因素。

以上是学者和专家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学习和训练宏观管理的研究,涉及到运动队学习与训练的各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而对运动员在自身的学习和训练的管理上研究的相对少一些。比如运动员文化课自学时间、学习计划的制定、专业选择的倾向、课余体育锻炼、学习与训练的心得交流、获得学习与训练资源的方式等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情况,并没有做一些详尽的研究,特别应注重运动员在大学期间对学习和训练思想的转变和心理的需求变化,引导高水平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倡导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运动员的价值。在管理措施制定和运行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上遇到的实际困难,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学老师应定期与运动员进行交流与座谈,倾听运动员对学校管理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进而转变学校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在一些管理上的观念和措施,依据运动员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一些管理政策。做到尊重运动员、关心运动员、理解运动员,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成为学校摘金夺银的工具。

2 结论与建议

1)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选择应予以充分的尊重,以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加强考前和赛后的辅导。

2)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制为四年,学校应该根据运动员掌握知识、运动训练的水平等情况对运动员实行延长学制的方法,对“三高”运动员采取保送研究生的方法,既能使运动员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又能让运动员继续为学校争得荣誉。

3)高校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运动训练、竞赛的奖惩措施还不全面,应考虑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的放失地对运动员进行奖励与惩戒。

4)遵循运动训练和竞赛规律,对运动员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竞赛体系,加强学校的医务监督队伍的建设,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5)高校大部分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实践经验、执教能力都有待提高,高校应实行教练员聘任制和对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等方法,不断加强教练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鼓励教练员对教学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

6)多渠道拓宽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改善运动训练场地设施,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参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7)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建立科研机构,为高校体育竞技事业服务。

8)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加强对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身处地为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提供必要的保障。

[1]代永胜,陈云鹏,陈亮.湖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学与训练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5):47-48.

[2]王亮,裴伟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关系”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70-72.

[3]段长波,苏文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3,37(4):159-160.

[4]张晓静,张秋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发展问题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7(2):23-25.

[5]彭中东.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探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22(2):125-128.

[6]高明发,赵颖.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发展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13):161-164.

[7]戴兵,茅善琴,张锦文.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7):190-197.

[8]王志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8,15(7):79-82.

[9]金德阳,陈旭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及对策[J].教练园地,2007(1):58-59.

[10]许业鸿.建设一支“未来模式”的运动员队伍[J].体育师友,1997(2):10-11.

[11]刘应,王启峰.省、市体工队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两种竞训模式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8,34(8):51-54.

[12]窦晓江.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10(2):220-221.

[责任编辑 江国平]

Summary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of High Level Sport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ing-n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By some expert and scholars learning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of high level sport team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1997 to 2008,we found that learning management mainly concentrated on school roll of sport teams and evaluation method,etc.The training management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training time;facilities;the venues and funds,contests;coaches,etc,and l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thletes themselves,and then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policymaking should strengthen of the athlete's own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 level sport teams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igh level sport teams;learning;training;administration

G 807

A

1007-7413(2011)02-0054-05

2010-10-15

刘荧南(1985—),女,山东潍坊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运动队文化课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