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文体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3-17王联聪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体农民农村

林 峰,王联聪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农村文体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林 峰,王联聪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农村文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文体建设的制度瓶颈包括短缺而低效的文体投入机制、文体人员素质堪忧的运行机制、缺乏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民俗体育推广力缺失。农村文体建设现状是由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位、体制改革滞后所致。

农村体育;问题;对策

1 农村文体建设的制度瓶颈

1.1 短缺而低效的文体投入机制

一方面,农村文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体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体机构难以运转,文体产品、文体服务供给非常短缺。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指出:“2004年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数量最多的是1964年,达82万场,而到了2004年,却只有23.4万场,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1/4;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至2册的标准。”[1]而另一方面,国家的文化投入在文化管理部门内层层剥夺,越到基层,状况越差。文化部门从部委垂直管理到乡镇文化站,在省、市、县文化部门优先满足自己的要求之后,也就是财政投入在一级一级优先保障之后,到乡镇文化站时就已所剩无几。再加上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府文体投入是政府出钱,请文体部门和文体团体为农民办事,造成投入者(财政)无法监督,受益者(农民)无权监督,这种机制不改,财政投入再多也没有效益。就厦门全市18个乡镇来说,除12个镇外,其他6个镇的文化站普遍存在设施陈旧、书籍过时的问题。全市112个行政村中,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文体室只有57个,其他55个村文化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文化专用设施严重缺乏,图书数量少、实用性差,很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服务手段落后。由于乡级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农村文化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功能项目不全,服务还是“老三样”,读报玩牌打麻将,难以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

1.2 文体人员素质堪忧的运行机制

基层文体队伍素质不高,文体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农村文体专业干部队伍与农村文体事业发展极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年龄老化。据厦门市文体部门提供的资料,全市目前有40%的文体专干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已达退休年龄仍在顶岗,因编制问题新人进不来,老人出不去,致使文化活动开展缺乏活力。二是业务不专。在前几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新聘用或调进的人员绝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一般都不懂文化管理,更谈不上文化艺术上的一技之长。三是工资福利待遇差。文化站归属乡镇管理后,相当部分乡镇,特别是财政困难乡镇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文化专干的工资,医保和养老保险更是谈不上,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村文化专业干部的积极性,造成不少文艺干部纷纷离去,文化人才大量流失。如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厦门全市乡镇、村级的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许多有成就的书法、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绘画、文博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年岁已大,有的已经离开工作岗位,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没有充入,致使专业指导和管理人员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镇一级文体干部基本属于“内部调节”,且大多从事兼职工作,更谈不上“以岗定人、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许多年轻、高素质的人才在文体岗位上工作不了几年,不是提拔,就是交流到其他更“重要”的岗位,基层文化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部分乡镇级文化站还沉迷于在过去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根本就没有能力且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文体服务,致使乡镇、村文化体系“空壳化”。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基层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业务素质滞后,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编制和身份,可以吃一辈子财政饭。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县级以上的文化管理部门由于经费紧张,又极力养人,以致出现把国家投入的文化设施租借出去作为娱乐场所来维持职工生存的现象。这种文化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养人体制,投入再多也是在养人,不能为农民文化生活带来福利。农村文化体制与农村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1.3 缺乏内在动力的农村文体建设

政府在文体建设上,不仅难以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而缺乏积极性。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对于农民而言,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样受到影响。不仅投入没有经济效益,参与文化活动,还要影响正常的劳动收入。税费改革以前组织乡村文体活动,参加的人可以计义务工,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义务工,就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文化部门的垄断下,我国农村文化中介组织缺乏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难以发挥配置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均衡发展的作用,也缺乏参与农村文化的积极性。

1.4 优秀传统民俗体育推广力缺失

根据5市的调查反馈情况分析,在农闲季节里,近66%的村社的村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微乎其微。大部分文化站(文体中心)由于受现有的场地、经费限制,同时受干部专业素质、观念的局限,文化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能够开展活动的部分乡镇也主要以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大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不良文化趁虚而入。如乡镇级文体部门一年中零星推广的活动、项目多为现代体育内容,并不是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体现的情况下,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俗体育无法得到传承,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农民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迷信。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尤其是农闲时节,许多农民参与赌博,几乎将一年辛劳所得输得精光,甚至欠下许多外债(其中借高利贷者不乏其人),严重影响了来年的生产生活和家庭和睦,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正如农村流传的几句话说:“砌房看地理、下葬看风水、生病去求仙、外出卜好运、结婚看黄道、上学找算命”。不少农村地区,民间“吹寿”的、做“佛事”的队伍生意兴隆,地方教堂教会盛行,每到斋日,人头涌动。甚至有的地方色情、迷信活动有所抬头。

2 农村文体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这些困难和问题,有的是过去长期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1 认识不到位导致农村文体建设工作在思想上淡化

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文体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对文化建设工作“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加之,没有真正把文体工作的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更没有把文体工作的优劣作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不少干部难免存在“不抓经济要换人、不抓教育不出人、不抓计生多生人、不抓卫生要死人、不抓文体不烦神”思想,把农村文体建设当成软任务,马虎一点不要紧。

2.2 政府缺位导致农村文体建设工作在组织上退化

我国农村目前正处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旧的社会规范失去了作用,而新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往往出现非理性现象。同时,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权力的收缩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文体建设工作,在一些地方,文体工作常年得不到地方政府财力和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2.3 农村文体建设工作在实施中弱化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体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由于体制不畅,对国家、省加强农村文体建设的政策措施贯彻不力,流于形式。有的地方的文体工作方法陈旧、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老百姓不感兴趣,致使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赌博色情犯罪行为猖獗。

3 新农村文体建设对策

上述问题表明农村文体建设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地方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影响到当前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必须及时加以重视和解决。为此,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农村文体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3.1 政府推动力对接农村内生动力

1)转换文体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要么是政府或某些组织输血式地拨款给农村,或者是造血式的“文化下乡”;要么就是简单地下达考核指标。“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弱势的农村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政府对文化建设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需要与农村内生力量的接应。

2)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农民是农村文体建设的主体,这是大家一致的观点。关键是农民怎样才能成为农村文体建设的真正主体。当前,政府和学者们都认为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就是增加投入,让政府多投钱来促进农村文体的发展。孰不知,这只是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农民并不在政府和学者们心中成为建设的主体。事实上,农民办文体既有热情,又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例如,厦门总共有60多个南音小剧场,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也搞得红红火火。当前农民自办的许多文化团体运转得非常不错,而政府主办的许多文化单位却惨淡经营也是生动的对比。

农民是否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这关系到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为农民服务。当前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传播者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却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民,以为想当然的情况就是农村的情况,以为自己的喜好就是农民的喜好。坐在空调房里闭门造车而非深入乡村调查研究生产出来的东西,怎能符合农村的现实?怎能符合农民的喜好?毛泽东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这一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最为广大的人民服务。最为广大的人民是指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就要深入工农兵群众,就要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现群众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如果在文化创造上,农民成为旁观的局外人、简单的劳动者,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

3)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一是文化公共产品要向农村倾斜。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中,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农村公共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4)培育农村文体市场。农村文化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平台,市场是文化流动和交换的场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台。国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要把国家投入拉动与民间集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民间图书馆、民间剧团、民间博物馆,以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等。建立一套国家支持体系,引导文化专业户组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新时期下的农村内生型文化。文化管理部门的改革要适应农村文化市场的要求,如规范市场,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行业标准。因此,文化管理部门必须与从事文化的企事业单位分离而保持行政独立,防止行政与市场嫁接导致市场秩序失范,使企业成为行政的影子,行政管理部门变成利益垄断部门,从而阻遏文化产业进入农村的发展之路。同时,要重视乡土特色文化人才,他们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加快农村乡土特色文化人才的保护和培育,增强农村对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精华,要保护和挖掘农村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充分利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发展缓慢的地方,往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农村是我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地方,要注意保护这些遗产不受损害。

3.2 加强设施建设,构建服务网络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厦门市根据二办文件及全省“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在2010年以前全市要实现“县区有两馆、乡镇有一站、村部有一室”的目标,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不低于2 500 m2;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不低于500 m2;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达0.8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县(市、区)有分中心、所有乡镇及有条件的村都有基层服务点。从今年起省政府将对所有无房和不达标的文化站进行建设补贴,每个无房文化站补贴30万元,每个不达标的文化站补贴10万元。应抓住这一机遇,市、区、乡镇财政安排适当的配套补助经费,使全市近百个无房文化站和不达标文化站都完成达标建设任务。以往的基层文化建设,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投入保障机制未确立,文化创建往往只是少数文化条线的“部门行为”甚至是“以文养文”的民间行为,故而只能是“3分钟热度”,起初红红火火,中途人员稀少,最后鸡飞蛋打。要扭转这种局面,少走歪路,减少损失,唯有将农村文体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与工作责职之中,建立起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与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确立优势。近年来,各地贯彻中央方针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已出现了不少好的做法,例如:深圳市为增加城市“软实力”和“人文竞争力”,对各职能部门和所属区下达了硬指标——签订《“建设文明深圳,打造文化名城”项目任务责任书》,并纳入工作考核、奖惩体系,《责任书》明确提出乡镇、街道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2 000 m2,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200 m2,还要求乡镇、街道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3元,计提群众文化活动基本经费;厦门市坚持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加大对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市财政2005年投入文化建设达2 500万元,区镇村三级用于文化设施投入达4个亿,其中区级文化设施投入2.5个亿,镇级文化活动中心投入5 000万元,村级文化设施投入达1个亿。在农村,一大批活动中心(室)、休闲公园、图书室等相继建成,而且大部分文化村做到“一全、两专、三落实”。“一全”:实行白天全天开放;“两专”:做到村委由领导专管,活动室有专人负责;“三落实”:活动室经费保障落实,管理制度落实,队伍人员落实。珠海市创新订立了三套文化建设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投入激励机制”和“多元建设机制”。有了这些过硬的政府主导,健全的政策保障,明确的目标职责,才能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健康的发展空间与精彩内涵。

3.3 积极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服务能力

要积极探索和改革现行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进人与用人机制,增强文化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乡镇文化站的生机与活力。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各地文化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以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内容,结合各地实际,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要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一批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全市文化专业干部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实行持证上岗。鼓励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农村文化事业单位招聘文化专业干部,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于特殊专业人才要打破地区等级、单位性质和学历等限制,不拘一格用人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农村文化专业干部的工资要足额按时发放,福利待遇要有保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须进行表彰奖励,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十分注重农村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建立,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逐步健全农村文化人才骨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既要有文体管理人才,也要有文体专业人才,更要有一大批活跃于群众中的土生土长的文体活动骨干、农村文体能人、民间艺人等,有了这样一支健全的队伍,文体活动就会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各种文体设施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群众说的好,农村文体工作就象一盆火,不能点燃了就完事,还要有人去添煤,有人去除灰,才能让它越烧越旺。福建建瓯市房道镇考核选聘村级文化协管员,并由财政发给津贴,这也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强化文体骨干队伍的一个新举措,值得称颂。

3.4 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村文体队伍

我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不是由土地造成的,而是由土地的主人——农民的素质低下而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在12年以上,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22.5%,高中程度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45%与0.05%,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州立农学院毕业的,法国、德国、日本的农民6%以上都具有大学文凭,其余大部分是高、中专毕业生。荷兰农场主的儿子,如果不取得大学文凭,并在其它农场取得数年的实践经验,就不能得到继承权。我国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及科学技术水平、思想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闭塞、落后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文体工作开展的好坏,和农村文体队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基层群众的特点和农村季节特征,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舞狮、舞龙、戏曲表演、大秧歌、拔河等文体比赛项目。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带动老年群体,经常举办一些老少皆宜的文体活动,例如歌曲大赛、健身操大赛、知识竞赛等。群众参与面要广,这就要求必须有新的内容和有特色的东西,才能有稳定的群体和服务对象。我们要及时发现、培养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并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农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在艺术修养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中有的是戏曲爱好者,有的是棋牌高手,有的是美术、书法、摄像的能手。这些文艺爱好者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逐步发展成立农民书画研究会、戏迷俱乐部、秧歌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民间组织,营造浓厚的文体氛围,提高农村文体的品位和档次,扩大农村文体的影响力。

[1]周和平.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N].人民日报,2005-03-25(2).

[2]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

[3]张发强.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C].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1999.

[责任编辑 魏 宁]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LIN Feng,WANG Lian-cong
(P.E.College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is paper adopts literature,questionnaire and logic analysis to study rural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lead to the bottleneck of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They are investment shortage,the poor relative working staff and its weak mechanism,and lack of power to promote folk sports.Rural sports culture lagging behind lies in insufficient relative knowledge,government's absence of monitoring and the system's backwardness.

rural sport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G 812.7

A

1007-7413(2011)02-0013-05

2010-10-25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2024)

林峰(1962—),男,福建厦门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文体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